刘艳霞
(孟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孟州 454700)
作为在仔猪断奶时最易出现的疾病之一,腹泻是造成仔猪饲养阶段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保证仔猪养殖质量和经济效益,应对仔猪腹泻的病因和防控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提高仔猪成活率,避免给养殖场主造成严重的损失。
1.1.1 病毒 在仔猪断奶时,病毒可能会随着饲料进入仔猪体内,侵袭肠绒毛细胞造成细胞死亡,对仔猪肠胃的吸收功能造成影响,进而使其出现腹泻。从当前仔猪腹泻研究现状来看,此类病毒主要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以及猪瘟病毒等,当仔猪患病后,主要体现为排泄物为腥臭水样粪便,机体温度升高,精神萎靡,且伴随呕吐和高度脱水等现象。
1.1.2 细菌 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细菌为大肠杆菌,当该细菌进入仔猪体内后,其产生的肠毒素会增加肠细胞液体的分泌,进而造成仔猪腹泻,最终形成仔猪白痢和仔猪黄痢。其中,仔猪黄痢是一种急性病,往往发生在一周龄左右的仔猪身上,尤其是1-3日龄仔猪,死亡率为50%。由大肠杆菌引发的腹泻具有明显特征,即排泄黄白色或黄色水样粪便以及迅速死亡,在患病过程中,病猪排粪失禁,精神萎靡,迅速衰弱甚至死亡。除大肠杆菌以外,能够引发仔猪出现腹泻的细菌还包括魏氏梭菌、沙门氏菌等。
1.1.3 寄生虫 造成仔猪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是阿米巴原虫和球虫。若是仔猪抵抗力较差,一般性的胃肠道寄生虫也会引起仔猪腹泻,例如毛圆线虫、鞭毛虫以及蛔虫等。
1.1.4 螺旋体 该微生物主要会使仔猪出现猪黑痢和猪血痢,是一种严重危害仔猪身体健康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为猪痢疾密螺旋体,一般情况下,多发于2~4月龄的仔猪,季节性不明显且传播缓慢,但流行期较长,且容易复发,病死率较低。患有该病症的仔猪排泄物为红色稀粪,这主要是因为其肠黏膜出现了炎症或是坏死,一旦出现该现象,仔猪的死亡率有所提高。
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指的是自主断奶时的各项不确定因素。具体而言,仔猪在断奶前主要依靠乳汁获得自身生长所需营养,若是母猪生病或是将其饲料进行更换,则会直接对母猪乳汁的品质和成分造成影响,对于营养唯一摄入来源,这时仔猪健康则有可能受到影响。不仅如此,部分饲养员为提高母猪哺乳水平,往往会在饲料中添加精饲料,但若是此类饲料添加过多,乳汁脂肪含量增加,在仔猪消化能力较差的情况下,仔猪难以消化吸收,进而使其出现消化吸收紊乱的情况,造成仔猪发生腹泻。另外,若是母猪在哺乳过程中生病,自身机体生理代谢发生紊乱,则会导致乳汁变性,当仔猪吸吮乳汁后,有可能因为消化吸收不良出现腹泻。总而言之,非传染性因素主要如下。
第一,仔猪断奶过早,对母源抗体的获取造成影响,导致自身抵抗力不足,进而出现腹泻。第二,在仔猪饲养过程中过早饲喂饲料,尤其是品质较差的饲料,从而导致仔猪发生过敏反应,肠道受损,不仅对营养成分的吸收造成影响,还会干扰到仔猪肠道正常的菌群关系,从而导致仔猪发生腹泻。第三,营养成分突然性改变,或是母猪与仔猪分离、分栏等,即环境、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变化给仔猪造成应激反应,从而导致仔猪肠胃功能紊乱,造成内分泌失调出现腹泻。第四,仔猪断奶后,其胃内酸碱值发生变化,乳酸菌减少、大肠杆菌增加,破坏了仔猪原本的微生物区系,从而引发腹泻。第五,仔猪自身因素。在仔猪饲养过程中,难免遇到肠胃功能和结构发育不完善的仔猪,在其断奶后,对其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较大,在其消化功能较差的情况下,难以适应高油脂和高蛋白的饲料。第六,饲料因素。例如微量元素超标、饲料霉变等因素造成仔猪腹泻。
2.1.1 疫苗接种或药物预防 在对仔猪腹泻进行防控时,由于其病因较为复杂,难以对其进行明确诊断,为此,饲养员应遵循预防大于治疗的原则。主要的预防措施为:产前K88或K99进行预防,避免发生PEDV和TGE,让仔猪在出生后能够通过乳汁获得免疫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母猪饲料中加入适量的中药,例如苍术散或是白头翁散等。
2.1.2 落实规范的消毒措施 为避免病毒等造成仔猪腹泻,饲养员应注重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适当进行通风,对其温度和湿度进行合理控制,保证圈舍舒适、干燥。与此同时,每批仔猪和母猪在转入和转出前后,饲养员都应对料槽、墙壁、门窗以及地面进行全面消毒,为仔猪和母猪提供安全的生活成长环境。
对仔猪腹泻进行治疗时,应遵照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及时落实药敏试验,实现对病情的迅速控制。针对寄生虫性腹泻,应使用驱虫和消炎药物;针对病毒性腹泻,应及时接种疫苗,并使用高免血清进行预防治疗,辅以抗菌药物避免继发感染;针对细菌性腹泻,应选择强抑菌能力的药物;针对螺旋体性腹泻,应使用5d疗程的抗菌药物;针对非传染性腹泻,可服用酸化剂,并肌肉注射维生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