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苹,陈塑宇,许智甯,汪剑
(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自古以来,大到主宰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神”,小到影响每一个有生命个体的“元神”“识神”“欲神”,人类对“神”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人类生命之所以能生生不息,而且能雄踞动物榜首,成为“高级动物”,是因为人类拥有思考的能力,而能思考的基础便是有神。可见神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神的不断探索及深入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
关于“神”的概念及分类,颜小春等[1]将其分为哲学之神与中医生命之神。从广义上讲,“神”就是宇宙一切之造化,如同《清静经》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其中之“道”便是与此“神”相统一。进一步讲人之“神”与造化之“神”的联系,则如《灵枢·本神》云:“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造化之“神”生育人之“神”。然就人之神而言,又可分为先天之神与后天之神。而先天之神与后天之神间的关系,则正如北宋·张伯端在《金宝内炼丹诀》中说:“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其后阳道生在《真诠》中则说:“或问元神与思虑神是一是二。曰:心、性、神,一也。以其禀受于天一点灵明,故谓之元神。后为情识所移,此个元神,汩没在情识中,遂成思虑之神(即“识神”)。”[2]又有近代张锡纯说:“然所谓神者,实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的观点,将神分为“元神”与“识神”两类。综上而言,先天之神乃元神,后天之神则包括识神、欲神。前者就整体生命活动规律而言,后者特指精神思维活动。
作为后天之神的识神则始生于《灵枢·本神》中的“两精相搏谓之神”中的神,也就是元神受纳于父精母血成胎后,接而衍生出来的神。其中识神就是佛家十二缘起里之六入,包括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继而产生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识神随之一分为六。又因为十二缘起之触生受,六欲亦随之而发。顺欲则识神之贪性显,逆欲则其嗔性彰。(《成唯识论》云:“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识神既发贪嗔二念,七情继相续而化,喜怒忧思悲恐惊蜂起以扰动一身气机--《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神气相乱则精血津液随之而乱,五脏遂受其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而五脏又是藏识神五种功用之所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而“欲神”,则如《上古天真论》中所论及今时之人欲、妄过度,也即道家所讲,后人所染气禀之性也,包括各种内藏的欲求冲动,可认为是泛指人的源于其个体生物本能的一类欲求冲动及相应的行为[2]。食、色(性)及趋利避害等为其主要表现。
《内经词典》中论述了人体之神(元神)的重要性[3],即“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一个人如果形器已具,若没有神的参与,就不能存活,也不能称其为人,而神气一走,形器就会崩坏。可见神是生命的必要条件,有神就有生命活动,就是活人,无神就无生命活动,就是死人,即《内经》所谓“有神则生,无神则死。”[4]故养神,使形与神俱,乃养生之至要也。
需要明确的是,养神的落脚点,不是在补充神,而是让神的功能顺畅的发挥。按照“神气不灭”的观点,我们不可让神变得更多,而是让神免于过多的羁绊,让神的功能正常发挥[2]。即让神达到安和的状态,进而使形神相俱,不要形神相离。至于欲神,则如“十二缘起之触生受,六欲亦随之而发”,无论医、儒、道、释任何一家,各种修持方法无不是针对这种过度的欲望来调控的[2]。笔者认为可通过养识神继而调控欲神,故于养后天之神的内容中,暂不详细讨论欲神,而是着眼于识神。
后天识神安和的状态:即神之升(希望)、降(满足)、出(饱满)、入(寂寥)、枢(灵动有序)处于正常运转的状态。以我们睡眠对我们神之升降出入枢的影响为例。识神得到一种好的“入”,即寂寥的状态,睡眠就好,甚至是沉睡状态,不知自己何时入眠,次日清晨睁眼,看到的是一个崭新、明亮,且充满了生机的世界。如果中途做梦则是游魂不定,未升之神本应保持蓄积,却在魂的状态就飘游了,无法充养识神,而出现混沌的梦,这种梦的彩色感差,光线度暗,和现实的区别大,一个虚,一个实。我们能感受到,识神若能收回去,达到寂寥的状态,它就一直蓄积,未见游魂,等到攒得充足,醒来后便可达到满是希望升起来的状态,即神由“入”转换到了“升”的状态。这类似于潭深与浅的区别,深潭一般可以做到波澜不惊,而浅潭则遇风即浪动不止。所以,睡得好就是神“入”得好,藏得深,积蓄的就深,它就慢慢的积攒,攒到旺的程度,然后神便升起来了,就是一种希望。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只有早上内心充满希望,元气满满地去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觉得疲惫,有自己将要做什么的心念,才会有信心,精神饱满地去做,即很顺利地从“升”转换成“出”。而“降”就是日落的时候,我们在工做一天之后若有所得的满足感。“枢”就是灵活纠偏保持良性有序(即保证睡眠的质量,避免睡觉期间突然出现间歇性抽风、惊厥等现象),其本质是在神的升降出入过程中,确保每一个环节正常运转。正如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提出的“中气如轴,四维如轮”,其实在识神的升降出入枢中,亦存在“轴”与“轮”的关系,即“枢为轴,升降出入为轮”,在有“枢”这个“轴”保证其运转有序的情况下,开始不断循环。这便是把识神调节到了一种安和的状态。
综上所述,结合神之后天分化的分支,有六识神--眼、耳、鼻、舌、身、意,故可根据与六识神相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思来调节识神分支,以使识神达到安和的状态。以眼识神为例:眼识所对应的色识,即与五行、五脏皆对应的青、赤、黄、白、黑。(1)青:青色表现为绿,因与春季相应,归属于木,故可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5],是枝条吐绿、芳草茵翠、充满希望之象。可通过投身于踏青赏景的运动等方式,感受大自然生机勃勃之气,以助阳气生发,进而使识神达到“升”的状态。(2)赤:赤色因与夏季相应,归属于心,故可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的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5],是状态饱满之象。在中国的婚姻礼俗中,以红色为主,红鞭炮、红旗袍、红气球、红色的喜字等,这样以红为主色的气氛是一种可以使人调畅气血、振奋清阳,进而促使我们神识正常“出”的方式。(3)黄:黄色因与长夏相应,归属于脾,故可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5],且有“土载四行”之说。黄色即大地的颜色,长夏又是夏秋之交,我们可以通过到农村里体验秋收等方式,与大地亲近,看到以黄色为主的硕果累累之象,与脾之“枢”相应的识神之“枢”便可达到灵动有序的状态。(4)白:白色因与秋季相应,归属于肺,故可引申为凡具有沉降、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5]。秋天呈现的多是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之象。可以通过秋日登高等方式,观赏大自然的绮丽风光,远眺云雾缭绕的名山大川之时,会有一种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感觉,在如此沉降的环境中,心胸豁达,识神自然转换至“降”的状态。(5)黑:黑色因与冬季相应,归属于肾,故可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5],是寂寥之象。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下意识的为睡觉创造一种漆黑寂静的环境,这样的状态可以使人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进而使识神快速地达到“入”的状态,以便为第二天新的开始蓄积能量。而耳、鼻、舌、身、意分别对应的声、香、味、触、思识,亦复如是。
于我们而言,“神”仍是奥秘无穷的,其潜藏的瑰宝静待我们去挖掘。目前来说,我们仅能认识到其中极其微小的部分,但认识神并不是最终目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谨记《内经》中所说的“有神则生,无神则死。”即结合释道医三家之学,在认识“神”的基础上,从养后天之神与御后天之神归元神等方面做好“养神”,最终达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