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兆生
(固始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固始 465200)
牛病毒性腹泻是牛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以犊牛发病率最高,此病分布于世界各地,隐性感染率高于45%。其主要症状为腹泻、消瘦、发热以及白细胞减少等,病理特征是消化道、口腔、食道黏膜的糜烂、溃疡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特效药物治疗,严重影响养牛业的发展。
该病于1946 年由0lafson等首次在纽约发现,称为牛病毒性腹泻。1953 年,许多死于出血性胃肠炎的病例,被称为黏膜病。以后经过血清学和免疫学方法鉴定,证明二者是同一种病毒,故定名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1980年我国有关研究部门分离出黏膜病病毒,证明该病在我国也存在流行。
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瘟病毒属,单股RNA 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5 nm。该病毒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但个别毒株如Oregon C24 对乙醚稳定,在pH值<3的环境中易被破坏。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在低温下很稳定,低温冻干或放在-70 ℃下,病毒存活数年。
2020 年11月18日,河南省固始县胡族镇杨某饲养的4 头牛发病,前来邀请专家前去诊治。当时据养牛户介绍,10 d 前他从活畜交易市场购进2 头母牛,附带3 头1岁左右小牛,饲养10 d后,发现3头小牛不愿吃草,精神不振,顺着眼角流有黏液,流涎增多,腹泻、腹痛。一头母牛采食量减少,出现跛行。接到报告后,笔者立即前去诊治。经临床检查发现,病牛精神沉郁,虚弱消瘦,反刍停止,心率增速,呼吸促迫,排水样稀粪,其间混有少量黏液。仔细检查小牛和母牛的口腔黏膜表面、齿龈、上颚、颊部、舌面发现散在的糜烂或溃疡,很小又少,不易察觉。母牛趾间皮肤糜烂坏死,导致跛行。经进一步检查,病牛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
根据病牛症状,并与其他类似症状疾病进行区别,初步诊断为牛病毒性腹泻,再进一步进行病毒学诊断确诊。
4.1.1 动物接种试验 用灭菌棉拭子采取病犊口腔分泌物,涂擦于20~30 日龄乳兔的唇和齿龈黏膜上,经6~10 d,乳兔口涎增多,齿龈和舌有溃疡,从口腔溃疡材料中可分离出病毒。
4.1.2 病毒分离试验 取上述病料按常规处理后,接种于牛肾或牛睾丸单层细胞,在37 ℃培养3~6 d,至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时,用已知阳性血清进行中和试验予以鉴定。
4.1.3 免疫荧光试验 取病变部组织制成抹片,以荧光抗体染色检查有无阳性。
4.1.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该试验可用于直接检查粪便等病料中的病毒抗原。
4.2.1 血清中和试验 此法是目前应用较广、检出率较高的方法。接种病毒后2 周,中和抗体滴度达80~280 倍,4周达210~2 500 倍,能保持12~16 个月或更长。被试血清稀释能中和100T CID50,使半数细胞不感染判为阳性。但该病的隐性感染率很高,并且血清抗体保持时间很长,为了诊断近期发病的动物,则需采取双份血清做中和试验,如果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的4 倍以上,则可判为阳性。
4.2.2 免疫琼脂扩散试验 此法比较简单、快速,应用可溶性沉淀抗原做琼脂扩散试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当病牛出现口腔黏膜的糜烂、溃疡,鼻镜有干痂,眼鼻有分泌物时,应注意与牛瘟、恶性卡他热、蓝舌病等鉴别。与牛瘟鉴别:牛瘟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传播很快,腹泻剧烈,全身症状严重,是国内已被消灭的1 种疫病,不难鉴别。
恶性卡他热呈散发,它的发生通常和羊的接触有关,高热,全眼球膜炎,角膜混浊,口鼻的炎症和充血较严重,伴有脑炎症状,病死率很高。
蓝舌病偶尔引起与黏膜病相类似的症状,但是蓝舌病系蠓传播,发生于蠓孳生的地区和季节,无接触传染性,主要侵害绵羊,牛发病很少,临床表现为口黏膜(特别是牙床)的弥漫性坏死,与黏膜病的散在性小糜烂有所不同。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采取保守疗法或抗继发感染用药,虽能尽快恢复病情,但病牛预后不良,也无治愈希望,建议养殖户尽快淘汰处置。为防止原驻牛感染,可采用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来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同时全场大消毒,对病牛污染的场地、用具等彻底消毒,垫料、污水、粪便彻底清理并做无害化处理。对有感染威胁的牛群要密切观察,发现病牛立即隔离,坚决淘汰。
牛病毒性腹泻在国外是最常见的一种疫病,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我国在这方面虽然未做过全面的统计和调查,但也普遍存在,养牛户在扩栏购牛时,要严把检疫关,防止将病毒传入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