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会教授从胃阳论治慢性胃炎经验※

2021-01-05 16:12侯晓圆王学林李绍旦杨明会
河北中医 2021年2期
关键词:阳虚气机胃炎

侯晓圆 王学林 李绍旦 杨明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医医学部,北京 100853)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是消化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胃炎主要以抗幽门螺杆菌(Hp)、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为主,但存在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不能根治等问题,疗效尚不理想。

杨明会,教授,主任医师,歧黄学者,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及保健工作近40年,是军地享有盛名的中医专家,临证经验丰富,擅长治疗脾胃病,兹将其从胃阳论治慢性胃炎经验总结如下。

1 理论溯源

胃阳理论由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首次提出。从《内经》开始,历代医家虽未明确提出胃阳虚的概念,但都能在其对疾病的描述中找到相关理论。如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其中描述的病证治法与胃阳虚有相同之处,这也为后世胃阳理论的确立发挥了启蒙作用。金元时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创立了脾胃学说,将脾胃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其他医家学派如火热派、攻邪派、养阴派也都从不同角度强调胃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至清代,叶天士认识到胃虽为水谷之海,但在辨治胃病上常随脾而出入,缺乏准确的辨治理论,在总结前人理论基础上,从实际临床中考据胃及胃病,提出“胃阳不旺,浊阴易聚”“胃中无阳,浊阴腐壅”的胃阳理论,认为胃阳能推动水湿、糟粕等浊阴排出,维护机体的正常运行,指出“世人胃阳衰者居多”,胃阳虚在疾病发生中普遍存在,强调脾阳虚与胃阳虚病机证候不同,治法方药不同,并对胃阳虚提出了通补胃阳的治法[2]。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也明确阐述了脾阳虚、胃阳虚的证候,并明确两者不可混同[3]。

胃居中焦,与脾互为表里,五行属土。脾为阴脏,喜燥恶湿,胃为阳腑,喜润恶燥。脾阳为阴中之阳,主运化水谷精微,胃阳为阳中之阳,主受纳腐熟水谷[4],可见生理功能方面胃阳是腐熟水谷的动力。《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中焦脾胃是人体气机的枢纽,而气机的升降主要依赖阳气的推动,胃阳充足,则能推动脾气升清,胃气降浊,维持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5]。杨教授认为,胃阳是胃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关键,胃阳不足是胃生理功能失常的主要原因,也是慢性胃炎发病的关键因素。

此外,慢性胃炎发病除与脾有关外,还与肝、肾密切相关。肝属木脏,主疏泄,条达气机,可助脾胃运化受纳,并且肝与情志的调畅息息相关。现代人普遍精神压力较大,情绪易波动,情志不畅易引起肝疏泄、条达功能失常,使得肝气郁滞,克犯脾胃,脾胃功能失调,造成慢性胃炎发病率增加[6]。《素问·水热穴论》中“肾者,胃之关也”,肾为先天之本,内含元阴元阳,滋养脾胃,脾胃运化、受纳腐熟的功能需依赖肾阳的温煦滋养。脾胃运化水液需肾的气化功能,才能使全身水液正常输布代谢,肾司开阖,同样也需脾胃化生精微的资助[7]。老年患者肾阳亏虚往往会导致胃阳虚,相反胃阳虚也会导致后天精微不能滋养肾精,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2 病因病机

杨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胃阳虚为发病之本,气滞、痰浊、血瘀为发病之标。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以升为用,胃气以降为顺,“脾升”则精微营养上输心肺、下达肝肾,输布全身以濡养机体;“胃降”则使糟粕下行于魄门而出,二者配合形成气机升降循环。胃阳虚弱,腐熟水谷之力受损,纳谷失职,浊阴不降,气机升降失司,导致中焦脾胃气滞。体内痰浊水湿的转运离不开脾胃阳气的推动作用,脾胃阳气亏虚则无力转运体内痰浊水湿等病理产物,导致痰湿滞留体内。阳虚则寒凝血瘀,胃阳虚同样会导致中焦寒凝,血行滞迟,形成血瘀。此外,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胃虚弱致使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因虚致瘀[8]。胃为阳腑,胃阳不足致使其受纳腐熟水谷功能下降,食物长时间停留于胃,也可导致痰浊、气滞、血瘀等病理产物产生。

慢性胃炎的病因多与情志、气候、饮食相关。情志失常是影响脾胃功能的常见因素。“忧思伤脾”“思则气结”,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家庭、工作压力较大,焦虑、抑郁是大多数人的常态,这种长期亚健康状态会导致全身气机不畅,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功能,进而引起中脘气滞,阳气受损[9]。寒凉伤阳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诱因和加重因素。《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现代人穿着追求时尚,衣物多不庇护胃脘,日常起居不注意温度变化,尤其北方地区,四季、昼夜温差较大,易导致寒邪侵袭人体,损伤阳气。饮食不节、喜食寒凉也是慢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因素,《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规律,饥饱无常,喜食冰冷之物,这些都会导致脾胃负担加重,耗气伤阳,发为本病。

3 辨证施治

3.1 脾虚气弱,胃阳不充型 脾胃同居中焦,脏腑互为表里,经络相互连属,功能相互协同,因此常脾胃同病。临床上出现胃脘痛反复发作,伴反酸、嗳气、纳差、喜暖喜按等,中医辨证属脾胃阳虚,寒邪客胃[10]。若患者同时有面白少华、气短无力、便溏泄泻、舌淡、苔白、脉濡弱无力等,当属脾虚气弱、胃阳不充型。土为仓廪之官,长养万物,脾胃皆属土,但脾为脏,为土之主[11],是运化和输布人体气血的脏腑,脾气旺则全身气血充足,中医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脾病则气血不足,百节不荣,因脾胃互为表里,因此胃首当其冲,缺乏气血而胃阳不充。脾失健运,则无力升清,浊气、水湿、积食等郁结中焦则胃气不降,亦导致胃阳不充。胃阳不充又导致胃受纳腐熟动力不足,进一步引起脾主运化、升清功能障碍,脾胃互相影响导致病情缠绵难愈。杨教授善于审证求因,认为此型根本在脾,若单补胃阳乃扬汤止沸,健脾益气与温补胃阳并用则功效显著。临证常以经典名方为基础方合方或化裁,如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补中益气汤升阳举陷,归脾汤健脾养血,大建中汤、小建中汤、吴茱萸汤温补胃阳。药用黄芪、白术、党参、茯苓、干姜、生姜、桂枝、吴茱萸、炙甘草等。

3.2 气机郁滞,肝胃不和型 胃的受纳腐熟、通降功能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肝主疏泄,主全身气机的升发和条达,胃的正常功能也依赖肝气的正常疏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的记载,说明木气郁滞会导致气机失调,从而影响胃的受纳、通降功能。肝气升发,胃气顺降,肝胃之气和则肝升胃降,有条不紊,肝胃之气不和则气机失调,百病由生。如肝气升发太过,则胃气随肝气上逆而失和,若肝气升发不及,则木不疏土,土气壅塞而谷气实[12]。临床常见慢性胃炎患者胃中胀闷,胸胁胀痛或牵连背部,呕逆吞酸,口苦易怒,善太息,胀满矢气,纳差,舌苔薄白,脉弦等,当属气机郁滞、肝胃不和型。杨教授认为,胃阳虚则顺降无力,加重气机失调,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肝的疏泄,再度引起脾胃气机紊乱,二者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治疗慢性胃炎在补胃阳同时要注重疏肝理气,调节气机,使肝胃合和。临床常以四逆散、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疏理肝气,伍以吴茱萸、干姜、桂枝、花椒、党参、柿蒂、丁香等温补胃阳,降气除逆。

3.3 痰饮内盛,胃阳失用型 胃为水谷之海,是饮食受纳腐熟的场所。胃阳虚导致寒饮上逆,可见恶心、呕吐涎液、胃痛、呃逆、反酸等症[13],同时胃中有水饮痰气,轻则导致胃阳失用,腐熟无力,重则饮入即吐,受纳失常。慢性胃炎临床可见头晕目眩,脘痞疼痛,恶心反酸,温温欲吐,甚则饮水即吐,舌面水滑,苔白腻,脉沉等,当属痰饮内盛、胃阳失用型。胃虽喜润恶燥,但痰饮乃邪气,水本性寒,必然阻碍胃阳,胃阳被郁则消谷无力,水饮与郁热胶结错杂,或病饮或病痰或病谷疸。杨教授认为,痰饮属水邪,必当以温药和之。水饮寒邪停蓄胃中,则以小半夏汤、大半夏汤、二陈汤、吴茱萸汤、半夏干姜散、苓甘五味姜辛夏汤、五苓散等温胃化水或温阳利水,有郁热者常以小陷胸汤、橘皮竹茹汤、半夏泻心汤等寒热辛苦并用,既平寒热又祛痰饮。临证用药多以半夏、党参、茯苓、生姜、吴茱萸等配伍加减。

3.4 肾虚血瘀,浊阴阻胃型 肾为先天之本,同时也是全身阴阳根本,内藏元阴元阳。脾的健运、化生精微,胃的受纳腐熟水谷都需依赖肾阳的温煦作用,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则会导致脾胃阳虚[14]。临床上慢性胃炎患者若出现精神倦怠,形寒肢冷,面色青白,口唇青紫,腹痛绵绵或有刺痛,遇寒则痛,腰膝痠软,舌淡苔白或舌色紫黯,脉沉细涩等,当属肾虚血瘀、浊阴阻胃型。杨教授认为,治疗慢性胃炎不能单纯强调生发脾胃阳气,还应注重肾阳对脾胃的温煦作用。然温肾阳补脾阳易,补胃阳却难,因长期胃阳亏虚,阴寒、浊毒积而不去,阴不去则火难生。若妄补肾阳,命门之火上至脾则脾阳充旺,至胃则因浊毒深留,久羁不去,其火反不能入胃而旁出,溢出上焦则成无根虚火而致口舌生疮,甚则咽干吐血等,溢出下焦则常与湿气合为湿热而下注,而见尿血、里急后重、肠风便血、阴湿阴痒等。因此,胃阳易虚却难补。杨教授将其活血法治疗老年病的经验应用于此,提出补胃阳之“清炉添薪”法,在补肾时配合活血法,则胃中浊毒瘀寒可一并而出,浊毒既出则新火始生。用药多在附子理中汤或在温补胃阳基础上以淫羊藿、巴戟天、丹参、当归、川芎、赤芍为主药进行加减,则胃腑浊瘀得去,胃阳始生,胃阳得肾阳之助而生化无穷。

4 预防调摄

杨教授特别重视慢性胃炎的预防及预后的调理,针对病因病机特点,提出饮食有节、适量运动、调畅情志及“泡脚、洗澡、穿棉袄”的预防与调护思想。中医素有“药疗不如食疗”的说法,杨教授嘱咐患者饮食要适度,避免过饱或过饥,防止耗伤脾胃;一日三餐进食有规律,定时,定量,荤素搭配,少食寒凉之物,强调清淡饮食,避免生、冷、硬、甜及过咸的饮食习惯,可根据自身条件适当食用葱、姜、蒜及水煮羊肉等生发体内阳气的食物,增加脾胃动力,促进疾病康复。另外要注意预防Hp感染,外出吃饭要使用消毒餐盘,不与别人共用未消毒餐具。《内经》中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论述,情志波动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影响。心情舒畅,精神愉悦则气机舒畅,气血和平,对食欲及人体消化、吸收有益。杨教授指出,人们日常要注意调控和驾驭自己情绪,始终保持乐观自信,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调摄情志,可增强正气,从而减少脾胃病的发生。《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四季气候、外界环境、居住地阴阳朝向等因素息息相关。杨教授提倡,患者日常可多晒太阳,建议条件允许的患者,冬天可选择到南方过冬,或选择向南的居住地,帮助脾胃化生阳气,以防寒阴之邪侵袭脾胃;生活中注意保暖,尤其中焦脾胃部位的保暖,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时添加衣物,并用热水泡脚、洗热水澡、蒸桑拿等多种方式确保体内阳气充足,起到未病先防、病后防复的作用。另外,适度的锻炼能增强体质,提升脏腑功能,起到抗病、防病的作用,避免久坐、久卧,适量运动、出汗,从而激发体内阳气。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打球、游泳等方式,年龄较大的人群可选择快走、太极拳、保健操、五禽戏等方式,通过运动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抵抗力,减少罹患本病的风险。

5 典型病例

胡某,女,62岁。2019-05-15初诊。主诉:胃脘部疼痛3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自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疼痛,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理:(胃窦)慢性浅表性炎症,间质内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但每遇天气寒冷、饮食寒凉、情志不畅等情况均会出现病情反复。1周前患者因饮食冷冻食物后胃脘痛再次复发,且较前加重,遂来我院门诊就诊。刻诊:胃脘部疼痛,喜暖喜按,四肢不温,伴嗳气,纳差,失眠,小便可,大便溏,舌紫黯,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型:肾虚血瘀,浊阴阻胃。治宜补肾活血,重建胃阳。药物组成:柴胡10 g,黄芩15 g,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炙甘草6 g,白芍15 g,枳壳15 g,干姜15 g,桂枝10 g,丹参15 g,当归10 g,川芎15 g,淫羊藿10 g,巴戟天1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饭后2次温服,服用7 d。嘱患者饮食清淡,忌寒凉,适量运动,注意保暖。2019-05-22二诊,患者诉胃脘痛较前明显改善,四肢怕冷、嗳气、失眠均缓解。2天前因与家人吵架后,觉右胁部隐隐胀痛,纳差,舌淡,苔薄白,脉弦。初诊方加制香附10 g、川楝子15 g。服用14剂。同时嘱患者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2019-06-06三诊,患者诉胃痛等诸症基本消失,余无明显不适。舌淡,苔白,脉细。换服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3次,连续服用14 d巩固疗效。嘱其日常注意饮食、情志及生活习惯上的调护。随访1年,病愈未复发。

按:慢性胃炎以胃阳虚为本,饮食、情志、气候、体质等因素皆可导致胃阳虚衰而发为本病。本例患者老年久病,必然存在肾虚血瘀的病理基础。肾阳虚不能温煦脾胃,加之饮食不节,遂导致胃阳虚损,进而引起脾胃虚弱,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脉络瘀阻,出现胃脘痛、喜暖、喜按、嗳气、纳差、便溏、舌紫黯等症。因此,治疗时以温补肾阳及胃阳为主,使肾阳充足助胃阳化生有力,胃阳得复,则中焦气机升降有序,脾运化、肝疏泄功能均恢复正常。初诊方中桂枝、干姜温通胃阳;淫羊藿、巴戟天温补肾阳;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柴胡、黄芩、白芍、枳壳疏肝理气;丹参、当归、川芎活血散瘀。诸药合用,共奏补肾活血、温通胃阳、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之功。二诊时患者诸症缓解,脾胃阳气渐复,但因吵架致情志异常,加重了肝郁气滞之证,出现胁部隐痛、纳差、脉弦等,治疗时在前方基础上加制香附、川楝子增强疏肝理气之功。三诊时患者脾胃阳气基本恢复,症状消失,考虑其为老年患者,煎服药不便,遂改为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补脾胃,巩固疗效。

6 结语

临床上有“胃阳弱而百病生”“十胃九寒”的说法,杨教授在《内经》《伤寒杂病论》《临证指南医案》等经典论述的基础上,对“胃阳”这一理论进行了创新与发展。认为胃阳是胃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同时也是慢性胃炎发病的根本。所谓“中焦如沤”也是指胃的腐熟水谷功能而言。现代医学认为,胃是靠自身平滑肌的不断收缩、提供的温度及酸性环境来对外界而来的食物进行加工,此三者都需要充足的能量供应,这些能量可看作“胃阳”,能量充足则胃阳旺盛,胃气有力,能量供应不足则胃的功能必然受损。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饮食不节、疏于劳作、起居无常、情绪刺激是现代人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病因。杨教授审病求因、辨证论治,提出慢性胃炎胃阳虚为本,气滞、痰浊、血瘀为标的本虚标实特点,并根据其脾胃气虚、气机郁滞、痰饮内盛、肾虚血瘀4种类型,分别予健脾益气、充养胃阳,疏肝理气、燮理胃阳,温化痰饮、振奋胃阳,补肾活血、重建胃阳的治法。注重教育引导患者在日常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护。目前,中医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存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尚不统一,临床单方、单证型研究多,系统分析研究少的问题,缺乏完整规范的诊疗方案[15]。另外,慢性胃炎在胃镜下有糜烂性、浅表性、萎缩性之分,研究也表明中医证候与胃镜像分型有一定相关性[16],下一步应进行更加精细化的临床研究和经验总结。

猜你喜欢
阳虚气机胃炎
中药治疗猪慢性胃炎病的研究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便携电子打气机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加味异功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