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产后风湿

2021-01-05 14:25陈自佳韦尼
环球中医药 2021年2期
关键词:疏肝解郁血虚病机

陈自佳 韦尼

产后风湿,也称产后痹,指育龄期女性在产后这一特殊时期出现一系列风湿性症状的疾病[1],如四肢关节肌肉疼痛酸胀、沉重麻木、屈伸不利,伴畏寒、自汗盗汗、倦怠乏力、气短心悸、失眠健忘、急躁易怒或郁郁寡欢等。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指标也多无异常。目前本病患者日益增多,已引起西医学界重视,将其归属于“功能性风湿病”范畴[2],并以止痛药、镇痛药、抗焦虑抑郁药、抗风湿药治疗,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中医治疗本病方法众多且效果明确,现存历代医籍中可见大量关于本病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用药等方面的记载。本病病位虽在关节肌肉,但与中医“肝”关系密切,临床从“肝”论治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1 中医的肝与产后风湿生理病理联系

1.1 肝主藏血,血虚是产后风湿发病基础

中医认为,肝具有贮藏一定数量血液的作用,唐代王冰注释《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目前认为血虚是本病发病基础,也是导致病机中气血郁滞的关键。明代秦景明《幼科全针》言“痹者,内因肝血不足,外被寒湿所中”,而女性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一生经、带、胎、产等生理活动均与肝关系密切。《妇科玉尺》曰“产后真元大损,气血空虚”;《妇人大全良方·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方论》曰“夫产后中风,筋脉挛急者,是气血不足”,可见女性妊娠期间大量气血孕育胎儿,分娩时又有出血,故产后气血俱亏。肝主筋,若血虚不能养肝柔筋,则四肢筋脉拘挛不利、疼痛,故可发为本病。当代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女性产后血虚为重,又气随血脱,故血虚为本病发病基础[3];国医大师周仲英也认为女性生产过程中亡血失精,本病当以血虚为本[4]。李雪微等[5]对本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血虚证最为多见。临床研究也表明贫血是女性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若实施针对性营养保健措施可显著降低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产后关节肌肉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6]。

1.2 肝主疏泄,气血郁滞是产后风湿病机关键

中医认为,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作用,而气机调畅与否又影响着血液运行与情志变化。血虚是本病发病基础,由此造成的气血郁滞是病机关键,贯穿本病发展始终[7]。《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女性产后血虚,肝体得不到肝血滋养,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滞。一方面,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肝气郁滞日久,血涩不畅,瘀血内生,即明代医家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言“诸病久则气滞,血凝成郁”。本病患者气血郁滞,不通则痛,故可见四肢关节肌肉疼痛酸胀、沉重麻木等不适。另一方面,肝气郁滞日久导致情志不畅,即《诸病源候论》云“产血气俱伤,脏腑虚竭,气在内不宣,故令烦也”。当今社会工作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女性因性别差异较男性更易出现情绪波动,加之妊娠期间内分泌激素水平紊乱,因此本病患者还多合并悲伤、忧虑、急躁、易怒、恐惧、失眠健忘等表现。王玉明教授[8]认为本病虽不同于产后焦虑抑郁症,但若治疗不及时可发展成焦虑抑郁症,建议治疗上从肝入手,重在行气、理气、降气。胡荫奇教授[9]也认为气血郁滞是本病病机关键,治疗上当从肝入手,在调达肝气的基础上将祛瘀通络法贯穿始终。此外也有研究发现,肝主疏泄与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有关,疏肝理气药可通过调节激素及神经递质等物质释放起到治疗作用。

1.3 肝主筋,筋膜是产后风湿的主要病位

本病虽以关节肌肉疼痛主要表现,但一般无关节肿胀,影像学检查也未见骨质破坏证据,故更多表现为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病变。《素问·五脏生成篇》曰“手足,肝之分野”,《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肝者,罢极之本,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此外还有“肝生筋”与“肝主身之筋膜”之说,由此可见,四肢筋膜病变与“肝”关系密切。现代研究认为中医之“筋膜”即人体肌肉及其附属组织[10],如肌腱、韧带、筋膜等。“筋膜”正是本病的主要病位,其生理功能正常与否有赖于肝之气血滋养与疏泄,本病患者存在气血不足、气血郁滞,“筋膜”难以得到充分濡养,势必出现疼痛、酸胀、沉重、麻木等一系列表现。刘海涛等[11]认为四肢关节肌肉的正常功能活动均需血液做基础,有赖肝的调节,四肢关节肌肉病变也因责之于肝,应当从肝论治。

2 从肝论治产后风湿——养血活血、疏肝解郁是基本治法

本病不论从病机、病位,还是证候表现方面均与中医的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治疗上也应当从肝论治。由于血虚是发病基础,气血郁滞是病机关键,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因此应以养血活血、疏肝解郁为本病基本治法。但在临床运用中还需要进一步辨别“虚”与“郁”的轻重,即“虚重于郁”“郁重于虚”以及“正虚邪恋”三种类型,有针对性选方用药。

2.1 虚重于郁

此型患者多为产后不久发病,病程多在产后百日内,病机以虚为主,郁不甚。临床多表现为四肢关节肌肉隐痛,遇寒加重,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眩晕耳鸣,心悸气短,爪甲色淡,自汗,失眠健忘等,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妇科玉尺》曰:“产后真元损,气血空虚,故产后之疾,必以大补气血为主,纵有他疾,亦以末治之。”故此型患者治疗重点在“养”,即养血活血为主,疏肝解郁为辅。但需注意女性新产之后不耐峻补,否有留邪之患;活血而不能破血,否有伤血之痹。蔡圣朝教授[12]认为治疗本病当以养血为主,但同时必须联合活血药物,临证多以四物汤为基础组方。汪悦教授[13]也强调本病治疗补虚不能滞邪,祛瘀不能伤血,临证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鉴于此,课题组在临证治疗中多选用四物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方中以四物汤为基础补血活血,辅以鸡血藤养血通络。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阳通脉,二者配伍益气不留邪,散邪不伤正。生姜、大枣、白芍健脾和中,调和营卫。佛手、香附疏肝解郁,砂仁、陈皮既可行气亦可健脾防止滋腻太过,炙甘草调和诸药。现代临床研究也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产后痹证疗效确切,具有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关节疼痛及改善睡眠质量等作用[14]。

2.2 郁重于虚

此型患者病程多在一年至数年左右,此时身体机能逐渐恢复,气血虚有所恢复,但郁滞仍甚,病机属郁重于虚。临床多表现为四肢关节肌肉胀痛或窜痛,常因情绪波动而加重,胁肋胀满,喜太息,情志抑郁或多烦善怒,自觉咽中异物感,面色淡白,偶有心悸气短,眠差,纳呆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舌淡红,脉弦细。《证治汇补》曰:“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故此型患者治疗当以“通”字立法,即疏肝解郁为主,养血活血为辅。但需注意患者虽有气血郁滞,但尚未成有形之结,加之存气血不足,用药应避免破气、破血之品。顾军花教授[15]认为本病患者气血郁滞当责之于少阳枢机不利,治疗上当以调节气机为主,选择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郁金、石菖蒲等药物,少用或不用破气、破血之品。临证治疗中多选用柴胡疏肝散合芍药汤加减治疗。方中以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川芎、当归、生地、白芍、鸡血藤养血活血柔肝,亦可防理气药辛香温燥耗血之痹,白术益气,秦艽、羌活、防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现有研究发现,大脑海马区与情绪控制密切相关,是疏肝解郁药治疗神志类疾病的主要作用位点[16]。此外,服药同时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即《灵枢·师传》云“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2.3 正虚邪恋

此型患者病程日久,可达数十年。此时女性年龄增大,气血虚耗的同时郁滞进一步加重,且化痰生热,或蒙闭清窍,或扰动心神,导致变证丛生。患者正气无力驱邪,而余邪未尽,使本病处于缠绵难愈阶段,正如《类症治裁·郁证》所言:“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痨。”临床多表现为四肢关节肌肉疼痛迁延日久,因情绪波动而加重,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胸闷胁胀,目赤,大便秘结,小便黄,惊骇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部分患者还可表现为畏风寒,但不欲增添衣物,虽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此为气机郁遏日久,不得疏泄,阳气郁于内,不得布散于外,出现真寒假热之象。李松伟[17]认为此型为产后风湿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血郁滞已成有形之结,应以丹栀逍遥散化裁治之。我们主张在疏肝的同时还需兼顾清肝,即疏肝解郁、清肝化痰、养血活血,以丹栀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治疗。方中以逍遥散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丹皮、山栀清肝热、凉肝血,薄荷既疏肝解郁又透邪达表,且药性轻清,无温燥伤血之弊。二陈汤理气化痰,鸡血藤、当归养血活血,穿山龙通络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0岁,2019年8月13日初诊。患者3个月前顺产1子,2个月前受寒后双肩关节疼痛,遇寒加重,保暖减轻。此后上述症状加重,并波及双膝、双足踝等多部位,持续不缓解。患者口服私人诊所中药后(具体用药不详)全身大汗出,似流水状,需多次更换衣物,停药后汗出稍减轻。期间患者又多次因琐事与家人发生争执,常暗自流泪,不愿倾诉。现在自感关节疼痛加重,伴心悸气短,言语无力,面色无华,活动后即有眩晕发作,情志淡漠,郁郁寡欢,夜寐不安,早醒易惊,小便少,大便无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既往妊娠期间发现缺铁性贫血,未遵医嘱规律服用补铁剂,近期查血红蛋白92 g/L,风湿三项、血沉、甲状腺功能等未见异常。中医诊断:产后风湿,证属血虚肝郁,治宜养血活血、疏肝解郁。处方:四物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熟地黄15 g、黄芪10 g、当归10 g、白芍10 g、川芎10 g、鸡血藤15 g、佛手15 g、陈皮10 g、桂枝3 g、浮小麦15 g、麻黄根15 g、大枣6 g、炙甘草6 g、砂仁6 g、防风10 g,继服14剂,日1剂,嘱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注意观察情绪变化。

2019年8月27日二诊:患者精神状态好转,言语增多,汗出明显减少,心悸气短减轻,眩晕发作次数减少,但仍感关节疼痛,畏风寒,需多穿衣物。患者汗出明显减少,在表之卫气已固,此次处方在前方基础上去麻黄根、浮小麦,但患者关节疼痛、畏风寒改善不明显,此次处方加大桂枝剂量,并加用穿山龙、海风藤,增强温经散寒、祛湿通络力度,其余药物同前方,继服14剂,水煎服,日1剂,嘱患者适当运动,如瑜伽、普拉提等。

服药后患者四肢关节肌肉疼痛减轻,情绪进一步好转,此后定期复诊并逐渐停药,继续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治疗,症状逐渐消失,复查血红蛋白正常。

按 该患者青年女性,妊娠期间已出现贫血但未治疗,产后受寒后发病,又因服药导致汗出不止,气血进一步耗伤,筋失所养,故关节疼痛加重,且伴心悸气短、面色无华、眩晕等症状。此后患者又与家人争执,肝气郁滞,日久及血,导致气血郁滞,出现多种不良情绪。该患者证属血虚肝郁,虚重于郁,治疗当以补虚为主,解郁为辅,且首当固表止汗,汗止则气血不至于进一步耗伤,也为补虚药物起效奠定了基础。二诊时患者汗出明显减少,但关节肌肉疼痛仍存,此时当增大温经散寒、祛湿通络力度,驱散寒湿之邪。在治疗过程中当虚实兼顾,无论是补虚还是祛邪都应讲究药性平调,药力和缓。

4 小结

目前对本病的认知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但日益增多的本病患者确却是不争的事实,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中的优势。本病无论从病因病机、病位、辨证要点、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都提示与中医“肝”关系密切。肝主血,血虚是发病基础;肝失疏泄,气血郁滞是病机关键;肝主筋,筋膜是主要病位。辨证论治上当根据需“虚”与“郁”的轻重,按“虚重于郁”“郁重于虚”“正虚邪恋”三型选方用药。虽然不少医家也认识到本病与“肝”关系密切,但仍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临床用药也未形成体系,这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可行的方向。

猜你喜欢
疏肝解郁血虚病机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疏肝解郁止痛汤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疏肝解郁喝梅花粥
血虚≠贫血
血虚≠贫血
疏肝解郁法治疗产后褥汗临床观察
周常昆主任医师治肝调经验案举隅
正交设计法优化当归苦参的提取工艺
燥邪致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