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慧
(华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 华安 363800)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该病在我国大多数肉鸭场均有不同程度流行,鸭场一旦发生该病,则很难将其根除,鸭群会长期带菌,绵延不绝,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华安县鸭养殖量大大增加,在一些鸭养殖场(户)常见疾病中,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呈上升趋势,大多数养殖场发生过此病并持续存在该菌。笔者将多年来诊治病例的体会整理出来,报道如下。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病菌经呼吸道、消化道或受损伤的皮肤传染。主要感染鸭,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发病。尤其8~56日龄鸭易感,7日龄内的雏鸭未见有感染病例,14~27日龄的雏鸭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57日龄以上易感性降低,很少有感染的病例。在饲养环境卫生条件差、地面潮湿或垫料长期不更换的情况下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污染的鸭场感染率可达90%以上。
病死鸭大多不表现任何症状,突然死亡。
多见于14~27日龄的雏鸭,病程为1~3d,大多数病鸭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缩头,头颈歪向一边;眼、鼻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呼吸困难,有打喷嚏或咳嗽声;食欲废绝,羽毛蓬乱,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至水样粪便;腿无力,行动迟缓或走路摇摇晃晃,共济失调;大多数病鸭濒死前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头颈震颤,严重的角弓反张,翻倒,腹部朝上,两脚呈划水状,不久即抽搐死亡。
多见于28~56日龄鸭,病程为1w或以上。病鸭除有上述症状外,不愿走动,伏卧或犬坐姿势,走路跛行,头左右乱摆或点头,难以维持身体平衡,前仰后翻,有的头颈歪斜,耐过未死鸭则发育不良,生长迟缓,蛋鸭成年后产蛋率受影响。
剖检6起病例共60只病死鸭,病理变化大致相同,以纤维素渗出性炎症为主要特征,心包积液,心包外被覆一层厚薄程度不一的灰白色或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外膜与心包膜粘连,无法剥离;肝脏肿大,质脆,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纤维素性薄膜,容易剥离;脾脏肿大,表面有一层纤维素性薄膜,切面呈大理石样;气囊混浊,增厚,气囊壁上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通过实验室检测。
无菌取病死鸭的心脏、肝脏、脾脏等组织涂片,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小杆菌,呈单个、双个或短链状排列,菌体形态除杆状外,部分呈椭圆形,偶见呈长丝状。
无菌取疑似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的肝脏、脾脏等脏器组织1~5g,用PCR方法进行病原核酸检测,检测结果阳性的判断为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阴性的判断为未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
隔离治疗发病鸭,肌注10%氟苯尼考注射液,0.2ml/kg体重,1次/d,连用3d。
同群能正常采食的鸭用10%氟苯尼考粉,电解多维,拌入饲料内服,2次/d,视情况连用3~5d。
全面清扫鸭场内粪便、垫料等污染物,堆积发酵;及时挑出死鸭,淘汰症状严重无治疗价值的病鸭,病死鸭全部作无害化处理。
场地、用具、棚顶内侧用枸橼酸足量喷雾消毒,务必使消毒面完全湿润,每天1次,连用1w。更换池塘里的污水,尽量全部换成干净新鲜水。经过治疗,3d后未再发现新增病鸭,5d后鸭群病情趋于稳定,渐渐恢复正常。
鸭疫里默氏杆菌广泛存在于鸭场,当鸭场环境卫生不良,垫料长期不更换,场地潮湿,鸭体淋雨,应激,不同批次、日龄鸭混养的情况下容易发病,而且该菌不容易根除。因此应改善鸭场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坚持“全进全出”的方式,每批鸭出栏以后,都要对场地进行彻底清扫消毒,池塘水、垫料全部更换,场地和棚舍用喷雾方式,用具以浸泡方式,连续消毒数天再引进新鸭苗。
有针对性的疫苗接种是目前较为有效的防治方法,可选择鸭疫里默氏杆菌单价苗或鸭疫里默氏杆菌与大肠杆菌二联苗。但是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之间尚无交叉免疫保护力,所以注射疫苗前若未先了解本地区流行的血清型菌株,没有选择同型菌株疫苗作免疫,即使接种过鸭疫里默氏杆菌疫苗仍能发病,无法达到有效的预防效果。但是总体上说有免疫过的鸭群比没免疫过的鸭群好养。
雏鸭时期接种过疫苗后仍有零星发病现象分析:雏鸭正常于3~8日龄接种鸭疫里默氏杆菌疫苗,由于现在种鸭接种疫苗品种较多,因此雏鸭母源抗体水平很高,在母源抗体未消退的情况下,过早接种疫苗,疫苗进入雏鸭体内,会部分甚至全部被母源抗体中和,从而影响了疫苗免疫力的产生,这可能是接种疫苗仍有零星发病的原因。
药物预防也是目前鸭场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常用的手段,但由于该菌容易产生耐药性,有条件的话最好做药敏试验后再选择药物,没有条件的话尽量选择没用过的或平时少用的药物,至少需要用两组药物交替投药,比如氟苯尼考粉+新霉素粉、恩诺沙星粉+阿莫西林粉或其他组合,每10天交替使用1次。但是用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药物的休药期和用药剂量规定,不能盲目用药,以保障鸭肉及其产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