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GS诊断1例Q热病例报告

2021-01-05 13:19:19赵锐许德荣张伟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滴度体温测序

赵锐,许德荣,张伟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检验科;2.呼吸科,江西 南昌 330006)

Q热(query fever)是一种由贝纳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性疾病,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的家养反刍动物,传播媒介主要为蜱虫。该病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急性、慢性和亚临床等表现。急性型患者多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等症状,重症病患常伴发肺炎、肉芽肿性肝炎、心脏损害、神经系统症状等,若治疗不及时,约5%的急性患者可转为慢性Q热,可表现为心内膜炎或存在持续性感染病灶,治愈难度增大[1]。Q热已成为世界上最广泛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大多数国家均有关于Q热的病例报道。1950年,我国报道了首例Q热病例[2]。截止目前,经血清学和临床病例证实存在Q热病例的有: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重庆、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广东、广西、海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台湾等21个省、市、自治区[3]。但江西省地区Q热病例尚未见报道。为提高我省医疗界对该病的关注,现将本院收治的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诊断的1例Q热病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3岁,江西九江人,因发热伴寒战,全身乏力7天,自服安乃近及风寒感冒颗粒3天效果不佳,后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当地县医院诊断“发热”,予头孢噻肟、舒肝宁治疗,必要时使用布洛芬降温,但效果仍不佳,体温在39℃左右波动。遂于2021年5月26日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症见:患者意识清楚,精神正常,发热,纳差,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胸闷胸痛,无咳嗽咳痰,睡眠、大小便无明显异常,体重未见明显变化。既往胃出血史。入院检查:体温38.4℃,脉搏89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00/50 mmHg,bartherl指数95分,听诊双肺呼吸音弱,可闻及湿罗音,见右小腿虫咬伤口,其他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入院时):血白细胞计数(2.75*10^9/L)、血小板计数(51*10^12/L)、总蛋白(54.6 g/L)、白蛋白(31.0 g/L)降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83.7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19.6 U/L)异常;纤维蛋白原(3.89 g/L)、D-二聚体(6.29 m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7.73 μg/L)等凝血指标升高;降钙素原(1.99ng/mL)升高;痰培养结果阴性,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真菌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均阴性,血沉、肾功能、心功能及其他检验未见明显异常;多层螺旋CT肺与纵膈:两肺下叶炎症,两肺胸膜增厚。我院初步诊断“发热”,病因不明,经验性予盐酸莫西沙星400mg,qd(8am)+头 孢 哌 酮 舒 巴 坦750 mg,bid(8am-4pm)+莲 花 清 瘟 颗 粒1袋,tid+喜 炎 平20mL,qd+护肝对症支持治疗。当天下午患者体温降至正常,但当晚患者畏寒发热,最高体温达39.3℃,遂改为亚胺培南500 mg,tid(8am-4pm-12pm)治疗2 d,必要时使用布洛芬降温,患者体温仍波动在37~38℃。考虑治疗效果欠佳,2021年5月28日采集患者骨髓及血液样本,行mNGS检测。2021年5月28日测序结果均显示感染贝纳柯克斯体,检出8个序列数。追问病史,患者居住地大山环绕,存在大量蜱虫,患者曾于2021年5月6号上山取蜜,被蜱虫咬伤。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Q热,停用现用抗菌药物,予多西环素100mg,bid(8am-8pm)治疗,当天患者体温降至36.8℃,症状逐渐消退,未再复发。2021年6月3日患者出院,无并发症发生。

2 讨论

Q热是由贝纳柯克斯体引起的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人畜共患疾病。贝纳柯克斯体为军团菌目(Legionellales)、柯克斯体科(Coxiellaceae)、柯克斯体属(Coxiella)中的1个种,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其宿主为哺乳动物、鸟类和节肢动物等,该菌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传播距离可达30公里以上[4,5]。20~80%的患者在初次感染后临床表现与普通感冒类似,几乎不会发展为急性Q热。然而,40岁以上的男性容易发展为急性Q热[6]。该病的临床表现既与感染的贝纳柯克斯体的毒力有关,又与患者自身的免疫状态有关[7]。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为血清学检测,机体感染贝纳柯克斯体后,会产生I相抗体和II相抗体[8]。初次感染的患者产生的主要是II相抗体,其检出时间为出现临床症状后的7~15天,3~6个月后抗体浓度下降。血清II相抗体IgG滴度≥200和/或IgM滴度≥50对初发Q热感染有诊断意义[9,10]。I相抗体的产生与慢性Q热有关,血清I相IgG抗体滴度>6400是慢性Q热的主要诊断标准,血清I相IgG抗体滴度大于≥800且<6400为次要诊断标准[8,11]。但并非所有的Q热患者都可通过血清学方法诊断,Melenotte等[12]报道了一例慢性Q热患者经血清学抗体检测呈阴性的报道病例。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可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直接测定待测样本中的微生物核酸序列,将测得的序列与数据库中已有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快速、客观地鉴定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特别适用于临床上疑难病例的诊断[13]。

本例患者居住地大山环绕,山上有大量蜱虫,自述2021年5月6号曾上山取蜜,有蜱虫咬伤史,2021年5月20号发热,与Q热的潜伏期12~19d相符合[14]。患者为40岁以上的男性,发病时出现了急性Q热的典型临床症状弛张热,剧烈头痛等,发病第7天检查示有肺部炎症伴发肝功能异常等急性Q热表现。患者入院时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蛋白54.6g/L,白蛋白31.0g/L,免疫功能低下,这是导致疾病快速进展的原因之一。本院测序结果检出8个序列数的贝纳特柯克斯体。应用特效药多西环素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综合上述因素,可确诊Q热。Q热继1935年首次在澳大利亚被发现后,陆续在全球多个国家暴发流行。目前已证实我国有21个省、市、自治区报道有Q热病例[3]。秦红莉[15]等曾报道了1例在北京确诊的江西患者,但其旅居史不明,江西省本土病例暂无报道。

本案例我们使用mNGS诊断了一例Q热患者。由于该病病原体致病力高、抵抗力强、易传染,具有重大的潜在危害[16],因此,及时发现并预防病原体的播散显得尤为重要。该病至今在江西省暂无病例报道,这与当前我省未开展此病的检查项目息息相关,仅依靠临床症状诊断非常困难。mNGS是一种可用于帮助临床诊断疑难病例的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

猜你喜欢
滴度体温测序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杰 Sir 带你认识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
新民周刊(2022年27期)2022-08-01 07:04:49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药物三种滴度的比较与分析
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抗核抗体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检测的应用价值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传染病信息(2021年6期)2021-02-12 01:52:58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晚晴(2016年11期)2016-12-20 19:06:26
基因捕获测序诊断血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