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涛
紫砂壶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也是一件重要的文化产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受茶道文化的专门影响,紫砂壶创作重视文化表现,以此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艺术品质,实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代表中国纯手工陶制茶壶艺术水准、民族文化精神与茶文化气质的重要艺术佳作。
《汉简》一壶继承了汉朝风尚,创作者对泥料、造型与装饰的选择注重历史感,作品虽小巧精致,其中气韵、气度却是不可估量的,悠久的优秀文化积累赋予了作品以底气,代代传承的工匠精神赋予了作品以精气神,在古趣盎然之中彰显了紫砂壶精妙绝伦的工艺与文化精神。
青段泥是紫砂泥的品种之一,质感细嫩绵密,气质温润,烧制后呈现出灰色,且泛出淡淡白光,纹路细腻,十分耐看,是紫砂泥中的优质泥料。此壶便运用青段泥制作而成,通过深沉、大气的色彩与如玉的质感,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风度与做工的精致美感。
棕色有朴素感,灰色则显得冷静与清爽,此壶就呈现为独特的棕灰色,以棕色调为主、灰度为辅,低调、深沉又十分干净,有纯洁感。冷色调具有稳重、爽快的视觉效果,烘托汉朝的开放与大气,虽然作品是非常娇小玲珑的,但仍能让受众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壶体表面呈现出两种质感效果,一方面是泥料天然的砂质颗粒在创作者的精心调和与打制下形成的细密纹理,增强了作品的朴素韵味与真实美,体现了青段泥质感的特色;另一方面是经过创作者精心打磨抛光后形成的光泽感,青段泥本身质感就较为温润,配合着细腻的光泽就更显得精致和耀眼了,呈现出玉的美感。
创作者根据主题选择了青段泥来制作此壶,通过精湛的工艺表现出汉朝风尚和紫砂壶独特的泥料美感,兼有工艺效果与文化效果,是对紫砂壶泥料重要性的揭示。
此壶的造型结构设计一是延续汉朝风尚,二是体现了紫砂壶“简”的智慧,创作者仍是兼顾工艺与文化两个层次,使作品准确地反映主题。
从造型上划分,除特殊造型壶外,紫砂壶分为圆器与方器两种,此壶即为一件圆器作品。紫砂壶圆器的制作主要运用的工艺便是“拍身筒”,所以圆器看似简单,实际上千变万化,即使工艺水准再高的制壶匠人也无法打造出两件一模一样的圆器作品,凸显了紫砂壶艺术的无穷妙趣。
此壶是扁圆形的,其特征是筒身的弧度十分突出,从筒身看呈椭圆形,从顶面看则是完美的圆形,具有两种几何效果,能够带给人们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从不同角度感受紫砂壶圆器结构的精妙。壶的体积较小,比较精致,在泥料色彩的烘托下又显得气度不凡,这种反差感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个性。壶身的顶面与底面都是平整的,稳重踏实。筒身弧度明显,线面结构清晰,两侧腰腹线条与底部线条自成一体,不仅十分美观,更使作品气韵流畅。顶面与筒身的交接、转折迅速且圆润,明快之中有温润感。
圆形的壶盖与壶身之间是构成一定比例的,层次整齐、分明。壶盖顶面边缘用纹线加以装饰,进一步丰富壶盖的层次感。创作者采用了桥型的子镶嵌在壶盖中央,这种的子不仅美观,且非常实用。的子两侧如同从壶盖上“生长”而出,由面到线,由平面到立体,过渡自然。的子中央的横梁平整,与壶盖、壶身平行,更显结构的整齐。简单的一弯流镶嵌在壶身一侧肩部,对侧是耳状环形端把,这两者的造型都非常简单,与壶身线面之间衔接完美,形成一体。
此壶造型有“贯气”的效果,无论是纵向看还是横向看,气息都是完全贯通的,以此烘托出汉朝开放、大气的风尚。除此之外,此壶的造型于简约中体现了工艺的智慧,越扁的圆器制作起来就越有难度,此壶看似浑然天成的壶身造型实际上体现了创作者对拍身筒技法的完美掌握。
此壶的“简”还体现在装饰上。在古代中国,纸还未发明出来以前,文字是要篆刻在竹子上的,称之为“竹简”,是中国早期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证明。创作者运用陶刻工艺,将古文字装饰于壶中,以表现竹简的美感与智慧,进一步增强作品的历史氛围。
在壶身正面偏上位置,有四个方正的中国古体文字,文字的大小与间距保持一致,笔画清晰,将中国方块字的美感完美地表现出来。在文字左侧还有纵向书写的落款,记载了制壶的时间等信息,以便人们收藏。这四个文字首先体现了创作者的文化底蕴,再现了中国古体文字的风采,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紫砂壶陶刻工艺的特征。在文化的引领下,创作者选择的泥料、造型与装饰均具有文化意义,为人们呈现了一件精致又充满历史风度的智慧《汉简》。
结语:本文依据作品的主题和艺术表现在文化视角下对此件《汉简》紫砂壶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作品泥料、造型与装饰中包含的文化意义。文化是支撑紫砂壶艺术创作与发展的重要土壤,充分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灵活的紫砂壶工艺表现出来,传承下去,才能彰显中国紫砂壶艺术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