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霆芳,徐樨巍,王丽丽,李雅楠
(1.北京京都儿童医院 消化科住院部,北京 100085;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消化科,北京 100045;3北京京都儿童医院 消化科,北京 100085)
儿童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是小儿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相关文献报道[1-2],我国腹痛患儿呈现再发性腹痛这一症状占一半以上,在西方国家发病率20%左右。RAP 由于其病程长,对患儿的日常生活、成长及心理发育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在医学界受到广泛关注[3-4]。RAP的原因可以是身体器官的疾病引起,也可以是一些非疾病的功能性原因[5]。现对本院 2019 年5月至2020年2月期间79例RAP的患儿进行病因及诊断分析,旨在提高小儿再发性腹痛的早期诊断水平,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79例为儿科住院患儿,均符合RAP诊断标准[6]。男43 例,女 36例;年龄3-15岁;病程3个月至4年。腹痛部位在脐周31例,上腹部26例,上腹部及脐周痛12例,上腹部+左下腹痛3例,左下腹痛3例,右下腹痛2例,无固定范围腹痛2例。临床表现如表1所示。
表1 再发性腹痛的临床表现
1.2 实验室检查。全部患者均作血、尿、大便常规、腹部超声、心电图和生化全项检查;结合病史及查体,加做以下项目:其中凝血五项59例、感染八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测定,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59 例、C13尿素呼气试验35例、动态红细胞沉降率34例、自身抗体三项 34例、过敏原27例、巨细胞病毒核酸定量21例、EB病毒核酸定量21例、食物不耐受18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17例、降钙素原检测 15例、PPD 14例、乳糜泻抗体10例、甲功五项8例、便培养7例、大便寄生虫检查7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7例、难辩梭菌二项6例、血气分析6例、炎症性肠病抗体检测5例、便细菌培养5例、Tspot检测 5例、免疫球蛋白组合5例、淋巴细胞亚群检测4例、类风湿组合3例、血氨检测3例、血、尿代谢病筛查3例、尿半乳糖测定2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检测2例、便真菌培养2例、基因检查2例、粪便钙卫蛋白1 例、CA125及CA199检测 1 例、血清皮质醇检测1 例、24小时食道PH监测30例、全消化道造影16例、下消化道造影11例、腹部CT平扫+三维重建9 例、脑电图8例、头颅MRI 7例、肾上腺超声5例、骨穿4例、头颅CT平扫3例、腹部血管CT检测3例、胸椎MRI 检测1例、腰椎MRI检测 1 例、上腹部MRI 检测1 例、垂体MRI检测1例、肾上腺超声1例、电子胃镜55例、肠镜 21例。
病因分布:79例儿童再发性腹痛的病因主要为器质性,以胆汁反流性胃炎比例最高,占20.25%,其次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儿童再发性腹痛(RAP)的定义最早由Apley和Naish提出[7],即发作性的腹痛、每月均有发生、至少连续3个月以上,发作严重时可影响小儿正常生活,而在发作间歇期表现正常。RAP的病因既往公认功能性占90%以上,器质性不足10%[8],但目前很多报道提出小儿RAP多为器质性疾病所致[9]。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常见的器质性疾病有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此外还有便秘、克罗恩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周期性呕吐综合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结核感染、食管裂孔疝等。本组资料显示器质性病变57例,占72.15%,其中胆汁反流性胃炎比例最高,占20.25%,其次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占16.46%,提示小儿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引起再发性腹痛的主要原因。本组资料显示22例经一系列检查未发现任何病因,考虑为功能性再发性腹痛可能。功能性RAP的发病是多因素的,可能与心理因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内脏感觉高敏及胃肠动力功能失调有关。
表2 79例再发性腹痛的患儿病因
综上所述,小儿再发性腹痛病因复杂,既有器质性病因,又有功能性病因,甚至两者共同参与腹痛的发生,诊断颇为复杂。因此,临床医生应该结合病史、体检和相关的辅助检查,尽早诊断引起再发性腹痛的疾病,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