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 潘艳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秉承着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创设,从而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本文通过介绍了,在幼儿园落实三全一人的教学理念并积极的进行幼儿木工活动的创设,教学的效果显著,旨在为其他幼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木工活动;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三全育人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让每一个教师能够积极的关注幼儿的成长,让幼儿在高校的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能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在幼儿阶段对于以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秉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技能、学习积极性以及良好的文明礼仪社交能力,并以此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在幼儿阶段优化幼儿木工活动来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让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各方面知识的掌握提升了幼儿良好的实践能力,对于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科学创设创意木工活动,实现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的核心出发点是培养人,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注重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帮助幼儿丰富知识的同时提升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幼儿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教师在学校进行木工创意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范围进行教学活动的创设。教师在进行活动创设的过程中,最好就地取材,可以选择幼儿熟悉的材料来创设木工活动。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树枝,小木板树皮等材料来进行木工活动,同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如锯子钳子,锥子以及尺子等。让幼儿在了解这些工具使用的同时,让幼儿自己的进行创意发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进行手工的制作,教师在活动中应该确保所有幼儿都能参与。教师为幼儿准备一些优秀的木工作品,让幼儿根据这些模板来进行创意发挥,同时让幼儿之间协作来完成,还应该让幼儿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元素,桌椅板凳或者家里的木工艺术品来作为创作灵感,让幼儿能够在积极的动手实践过程中完成多种作品。教师借助这种创意活动,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激发了幼儿创作的欲望,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个性创意木工活动,实现三全育人
幼儿教师在秉承全面育人的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培养幼儿发散性的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加一些团体比赛,或者小组比赛的活动来提升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是在进行木工活动创设的过程中,可以将班级中的幼儿进行小组划分,让幼儿之间相互合作来完成提升幼儿的创作欲望的同时,让幼儿之间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以此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团结协作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我最爱的卡通人物”的主题活动创设时,教师带领幼儿参加户外的木工坊,并将幼儿进行分组,让幼儿之间进行商讨,来进行卡通人物雕像的创作。就是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接着让幼儿说出这些卡通人物的特点,然后让幼儿之间进行协作来完成雕刻。教师让小组中的每个幼儿雕刻一部分,一个幼儿在进行雕刻的过程中,其他的幼儿进行指导,在幼儿完成作品以后进行评比,帮助幼儿能够明确自身的不足,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动力。接着这种个性创意手工的活动,能够让幼儿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升了幼儿参与的热情,实现了幼儿全面的发展。
三、创设木工活动多元评价,实现三全育人
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乐于接受他人的评价,并积极完善和提升自我。教师在带领幼儿参与木工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于幼儿进行多方面知识的灌输,培养幼儿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应该做到对于幼儿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实现三全育人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木工活动创设的过程中,不应该对于幼儿过多的干涉,而是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还应该对于幼儿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让幼儿认识自身的不足并积极的进行完善,同时还应该给予幼儿自主创作的信心,提升幼儿创作的热情。幼儿在进行木工活动创设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对于幼儿进行评价之外,还可以采取由家长评价或其他幼儿评价的方式来帮助幼儿进行完善和提升。例如:教师在带领幼儿参与“我眼中的父母”木工活动的创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木工作品在学校的橱窗中进行展示,让幼儿的父母以及更多的人来进行观看,并及时的听取他人多方面的点评。教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幼儿对于自身有深入的认知,能够提升幼儿参与木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于幼儿今后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积极的创生木工活动,提升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幼儿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实现幼儿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是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对于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獻
[1]张雨晗.巧用 社区资源开展幼儿园创意木工活动探究[J].成才之路,2019(05).
[2]葛红燕.教师支持性策略在幼儿园创意木工活动中的运用 [J].基础教育论坛,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