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宁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留守儿童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由于父母双方长期不在身边或与孩子缺少沟通交流等原因导致了他们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从留守儿童和其学习、生活环境及人际关系方面入手分析研究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来帮助解决这一难题;同时也为学校更好地管理留守儿童提供参考依据,以达到教育目的。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各种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往往在学校学习中得不到老师和家长更多地关注与关心。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都可以总结为父母离异、监护人教育不当以及家庭结构不完整等因素;针对上述影响农村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表现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加强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重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重视培养他们健康成长环境。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好的因素。儿童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正处于身心尚未成熟的时期,不具备辨别善恶的基本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好的行为习惯及心理问题。[1]同时,随着时代发展,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在此背景下,夹杂的许多不良信息,一些负面的、极端的思想也会趁机融入到校园中。使小学生稚嫩的心灵被一些不良因素所影响,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因此,就要不断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及保护,重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健康成长。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更加容易被某些因素影响,产生不良习惯及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孤僻、内向、自卑等消极情绪,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影响。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关爱以及对自己的重视程度。在新时代背景下,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位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教育计划的压力,导致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同学,所以,目前一些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一定缺陷。
二、实现对农村在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效教育的途径探究
(一)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
只有确立了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人生态度,才会让学生决定成为什么样子的人,也决定着学生的心理是否能够健康发展。[2]通过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目标的人生態度,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从而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不轻言放弃,让学生养成一个主动、独立面对困难的习惯。只有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学生才会对未来有规划,产生明确的奋斗目标,让学生为自己的目标不懈奋斗,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加学生的抗压能力。
(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教育途径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是一个需要关爱和守护的群体,用爱心去融化他们内心的寒冷,为他们用爱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快乐的童年。[3]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能够让学生及时面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在学校的教育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更要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关爱。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时,多关注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还可以开展心理健康健康平台,利用网络充分实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增加师生沟通的机会,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幼儿生活中最重要、接触最多,也是其健康发展最为关键时刻。家长和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建立良好得价值观,不因生活中的困难放弃自己,鼓励他们将困难转化为力量。做出正确的自我判断,在不断学习中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学校、社会是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环境,这三点同时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的,这两个环境都决定着学生的身心是否能健康的发展。单靠学校,或者单靠家庭都无法保证学生的的健康发展,只有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分为和家庭氛围。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逐渐增多,他们在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由于他们缺乏家庭的关爱和心灵的慰藉,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同时也受到学校环境变化所带来不良人际关系对其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杨慧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
[2]王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
[3]张连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