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露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落实好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新時代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有自媒体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冲击、功利主义风气催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及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出现的“泛娱乐化”现象。对此,高校可通过把握自媒体领域话语权、形成“去功利化”的教育与考核方式以及提高思政课的课堂有效度这三个方向,探寻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路径。
关键词 新时代 立德树人 理想信念 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3.029
On the New Situation and Path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CHEN Yulu
(Fujia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007)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new era, the new problems fa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mainly the impact of we media on the ideals and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utilitarianism giving birth to "refined egoists" and the "Pan entertainment" phenomenon in som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es. In this regar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explore the new path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ygrasping the discourse power in thefield ofwe-media,formingthe"deutilitarian" education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nd improving the classroom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wordsthe new era; moral education; Ideals and beliefs; we-media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立德树人”的讲话,指出立德树人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立德树人的实质是培养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共产主义可靠接班人,它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新时代下,如何正确认识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分析立德树人的新境遇并探索出有效路径,是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认识定位
1.1立德树人的概念来源
“立德树人”的提法最早分别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和《管子·权修》。在古代,树立德业被看作是三大“不朽”之首:“大上有立德,其次是立功,其次是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则出自:“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长远的规划和累积,“树人”的重要性和持久性由此可见。追溯立德树人的概念来源,能够帮助我们从逻辑起点上认识立德树人的含义,同时也对进一步挖掘立德树人的当代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1.2立德树人的时代定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立德”与“树人”的内涵不断被丰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立足全局,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行。随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详细阐述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内涵,指明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一次重申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新时代再提立德树人,有其更为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定位。
1.3立德树人的理论逻辑
在新时代做好立德树人工作,首先应当明确两个问题:一是“立何德”,二是“树何人”。“立何德”回答的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树何人”主要回答的是我们“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指向。在中国,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目标是培养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此外,“树何人”还涉及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育。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学生未来走向社会的重要法宝,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等都是“树人”应该涵盖的部分。
立德与树人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只立德不树人”,容易导致学生空有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但却没有一技之长去支撑理想抱负,无法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只树人,不立德则极有可能会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光有一身技能,没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样的学生在遇到不良诱惑时,容易出卖国家,损害国家的利益。
2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自媒体时代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与以往相比,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机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传播主体泛化,每个人既是“受众”也可成为“传播者”。在传统传播机制中,发声者与受众者之间是“一对一”“一对多”的单向互动关系。而自媒体时代则不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通过自媒体平台随时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讨论当中。在这样的模式下,青年学生接收的信息来源更加纷繁复杂,表达观点的渠道也更加广泛及时。与传播主体泛化对应的是:传播的内容也变得更加碎片化。这不仅加大了青年学生分辨和选择信息的难度,也不利于青年学生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最后从传播时效看,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输效率极高,信息一旦发出,经由自媒体平台传播后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爆炸效果。这些自媒体的传播特征都加大了高校立德树人的难度。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正面临着自媒体带来的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交叠下的双重考验。发声的“零”门槛容易加剧青年学生思想表达的随意性,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和碎片化容易导致青年学生价值选择的盲目性,而自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又容易加深学生对自媒体的思维依赖性。自媒体的传播机制打破了传统的意识形态认同的培育格局,弱化了青年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判断能力,为高校立德树人带来了一系列较难把握的新问题。
2.2功利主义风气催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近年来,受社会功利主义风气影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大学生群体中频频出现,这也成了当前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应当重点反思的问题。在功利主义风气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在学习时,容易受功利主义驱使,对关乎奖学金、就业的学科或实践活动抱着积极争取的态度,而对其他课程和活动不重视,甚至是漠不关心。对技能证书、资格考试抱着极大的重视程度,对待学分高、实用性高的课程用心,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程不重视,甚至在公共基础课的课堂上进行资格考试的备考或完成专业课作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培养的学生可能的确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正确认识,再好的专业素养也可能无法发挥正确的效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终将会把个人发展往更窄的方向引导,唯有德才兼备,路才能越走越宽。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个人利益至上,意识不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结性,忽视了青年人应有的使命与担当。这样的大学生容易将个人梦与中国梦对立而谈,更有甚者将两者割裂开来理解。这种价值取向受社会风气影响,也与高校的考核制度、与用人单位的用人条件有重要关系。高校如何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平衡智育与德育的比重,转换学生观念;用人单位的招聘考核如何更加全面,兼顾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都是我们应当共同反思的问题。“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仅对高校发展有不良影响,将来出了社会也会带来无穷的后患。高校立德树人应当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以理想信念作为核心。我们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培养出有学识的大学生,更需要的是有理想信念和有道德担当的青年。
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尼尔波慈曼描述了这样的景象:“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这种“娱乐至上”的时代无疑将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带来巨大的侵蚀和解构。娱乐化的内容将冲淡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无法带来任何实际上的启发。我们必须警惕自媒体时代传播内容的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程度的消解,对课堂有效度的削减。要认识到无论何种工具、形式,都是为了知识的传达、理论的传播而服务的。我们的大学课堂不仅要善于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要抓住学生眼球,还要通過教育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
3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探析
3.1把握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
面对自媒体的冲击,高校必须主动把握自媒体领域的话语权,做好网络舆情监督,占领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阵地。一方面,可从提高学生自媒体素养方面入手,提高青年学生对信息的辨别和筛选能力。针对常见问题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教育形式可丰富多样,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交流讨论,加深体会。除了以校园活动为载体的宣传教育外,高校还可视实际情况开设相关媒介素养课程,有目标地系统地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如上海交通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为帮助学生提升媒介素养,已经陆续开设了媒介素养通识课程。自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不仅涵盖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操守,还涵盖了相应的法律素养。在使用自媒体时要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风气。
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把握理论阵地的话语权。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善于借助自媒体开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以微信平台为例,各高校的不同职能部门或院系纷纷推出各自的微信公众号,作为开展工作的宣传口也作为与学生沟通的窗口。但有时,同所高校的微信公众号之间往往可能出现内容重复,职能不清的情况。而官方微信媒体之间最好的状态当是有所呼应又相互区别,才能做到既引导高校大学生关注焦点,又能多角度有分工有重点地开展正面宣传,在差异化定位中努力实现功能的最大化。以清华大学为例,其校园官方微信、社团组织以及面向学生个人的公众平台分别以“思想价值引领、行业领域兴趣、生活服务资讯”为方向,做了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定位,在互联网视野下打造“矩阵式”传播,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各平台的宣传效果。这种“矩阵式”传播值得各大高校学习借鉴。
3.2“去功利化”的教育与考核方式
首先,高校应当重视培养青年学生的公共品格,加强四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从根源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受功利主义风气的影响。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抓住文化的“根”。从“小家”谈起,让学生从家风家训的学习中,感悟家庭美德。只有先从家庭关系中感悟到美好品质,才能培养起家国情怀,主动承担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同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因地制宜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丰富的现实案例以及校园活动中,真正感悟到爱国主义的力量。
其次,高校应适当改革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过去高校课程的期末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的卷面分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平时表现以及社会实践。在考核评价中加入社会实践的比重,可以从结果上促进青年学生重视平时的积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此外,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基础课程,难以引起学生重视,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例如,部分院校在入党条件中加入了思政理论课的课程分数作为考量,再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学生思政理论课的课程分数纳入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的考核标准之一。这些举措都引起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社会实践的重视。
3.3正确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课堂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要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从课程的内容来说,应当对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有所回应。高校思政教师应当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密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青年学生真正需要的是有价值的。冯友兰先生曾指出高等学校教育中必须要重视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一个人的学问和修养问题”,另一个则是“关于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和职业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向度分别与个人的知识道德水平以及现实的职业发展情况展开。这实际上正符合了“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在培养学生时既要注重学问修养,也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道路。从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入手,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和自我期待,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新时代师范院校师生师德师风的培养研究”(立项批准号FY19C0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美)尼尔·波慈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文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