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制度设计与建设路径分析

2021-01-04 21:07王捷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工作室共同体辅导员

王捷

[摘 要]辅导员工作室是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品牌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汇聚优质育人资源,创新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关键力量。为更好开展高校学生工作,需要辅导员牢牢把握多维育人方向,综合考虑智慧教育与现实育人场景、校内外育人环境,在呼应“育新人”的现实诉求中,共同参与工作室建设,进而实现辅导员个人价值与育人使命的有机融合。通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多元要义进行解读,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制度的设计思路,并从凝聚共同愿景、明确发展定位和搭建交流平台等角度提出工作室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共同体;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2-0063-03

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重要主体,也是改善学生工作成效的关键因素。以往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时,由于缺少核心引领和职业成长平台,以及辅导员之间缺乏良好的思想碰撞、对话协同机制,直接影响了学生工作成效。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实践性、情境性极强的活动,受时代场景、育人理念等因素影响较大。在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职业化建设进程中,以工作室模式为基础,通过“服务”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学习,最终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理想成效。

一、内涵解读: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多元要义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是凝聚优质育人资源,凝练辅导员工作特色的关键载体,也是推动学生工作品牌化、特色化建设的重要组织。在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进程中,通过发挥“工作室”的载体优势,集聚优质学工资源,凝聚多方育人合力,真正践行“育人为先”的工作理念。

(一)基本内涵

辅导员工作室是推动辅导员队伍专家化、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创新高校学生工作、凝聚育人合力的关键载体。首先,辅导员工作室是指以具备共同愿景、相近工作风格及工作方法的辅导员、学工人员及相关人员为核心,依托相关活动空间,共同践行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的工作理念,依据相关制度、方案,组织开展常态化育人工作的组织。[1]其次,辅导员工作室是以专业、特色为基础,以辅导员工作能力与职业素质为重点,通过详细解读学生工作的难点、重点问题,构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专业团队。最后,辅导员工作室是学生工作品牌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凝聚、提炼学生工作经验,构建全新学生工作模式的关键载体。因此,在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工作质量进程中,通过建设专业度高、实效性突出的辅导员工作室,组织开展学工实践经验交流研讨、相关领域學术研究等工作,持续服务、全面助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主要特征

辅导员工作室是全面育人理念下,创新、重构学生工作的新型平台,通过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彰显工作室成员的“共生效应”,推动高校学生工作实现“迭代创新”。一方面,工作室以团队协同的方式组织开展学生工作,实现了高校学生工作资源的全面整合与优势凝聚。与传统高校学生工作相比,通过以工作室为载体,汇聚、吸引多方师资力量共同参与学生工作,打破了传统辅导员工作的单一性与个体性,实现以集体智慧解决学生工作问题的理想成效。[2]另一方面,工作室以专业成长的方式组织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助力辅导员实现专业发展与持续提升。通过明确学生工作目标,组织、统筹开展高校学生工作,建设辅导员工作室,为辅导员持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在共同愿景指引下,工作室成员通过将组织发展愿景与个人职业发展、学生工作有机融合,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实现职业化发展。

(三)基本要素

作为高校学生学习、培养的塑造者,以工作室的形式开展辅导员工作,是创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履行“三全育人”使命的全新路径。为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最佳成效,需要明确工作室发展目标,通过以新的平台思维统筹优质学工资源,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第一,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辅导员工作室以“工作室”为载体,通过统筹、整合优质育人资源,更好化解学生工作问题及难题,服务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辅导员工作室以“问题导向”为基础,通过制定个性化、针对性的学生工作方案,切实解决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3]第二,以思政育人为切入点。工作室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通过发挥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优势,借助“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充分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推动学生成长与思政工作实现有机融合。第三,以工作室队伍建设为保障。与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相比,新的辅导员工作室模式以多专业人才协同为重点,通过引入专家化、职业化理念,为辅导员成长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

二、制度设计: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构原理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是推动高校学生工作实现内涵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人性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的辅导员工作体系的客观体现。在全面育人环境下,通过设计内容合理、运行高效的工作室制度,吸纳校内外多方力量参与,搭建辅导员工作室平台,集中突破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职业成长等多发展瓶颈,营造高校学生工作的全新生态。

(一)评选申报制度

辅导员是引领学生成长的心灵导师,也是服务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在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时,要以明确的制度方案,细化工作室的具体申报要求,全面提升辅导员参与工作室申报的主动性,带动高校学生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要明确工作室申报的基本条件。工作室采用“召集人”负责制度,工作室“召集人”及成员需要热爱教书、育人事业,其中“召集人”应为一线专职辅导员,并且具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良好意愿。要对工作室成员的师德、师生满意度评价状况进行合理评估,确保辅导员工作室稳定、有序运行。[4]第二,要细化工作室的申报类型。在审批、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时,要针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学生党团工作、班级管理及建设、校园危机、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维方向,综合学校、专业特色,确保辅导员工作室实现最大价值。第三,要简化、优化工作室申报程序。先组织开展申报动员活动,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申报工作室,择优遴选、推荐申报项目。再组织专家开展评审活动,通过成立权威、专业的评审组,对辅导员工作室申报状况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名单。面向全校进行公示,确认无异议后,由校内相关部门进行挂牌认证活动,并签署具体责任协议。

(二)成员管理制度

队伍建设是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关键基础,也是支撑辅导员工作室制度设计及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应注重吸收、接纳校内外多元力量共同参与,通过科学、合理设计成员“聘用”、退出机制,实现辅导员队伍人才结构的合理优化。[5]首先,在选聘校内成员时,要在突出研究专长的基础上,尽可能从心理学、思政类、计算机等不同专业、学科来选择成员,通过丰富工作室成员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尽可能有效应对校内学生工作的各类问题。其次,在选聘校外成员时,要以互学、互访理念为基础,选择有时间、有精力的校友、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志愿者作为工作室的“顾问”成员,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专业建议,有效解决学生在创业、社会问题等领域的困惑问题。最后,要以动态配置工作室成员为保障,实施成员良性退出机制。要从服务规模、工作量和学生工作实际等多个维度,不断优化辅导员工作室成员的配置结构,通过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的双线模式,打破工作室成员协作局限,优化工作室成员整体存量,始终保持工作室的发展活力。

(三)考核评价制度

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是保障高校辅导员工作有序开展的核心指引,也是不断增强辅导员队伍专业水准与育人能力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相关部门要指导辅导员工作室建立完善的运行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发展规划,支持工作室科学、有效运转。一是针对工作室的职能定位与专业特色,制定完善的考核指标,通过制定包含工作室发展规划、运行状况和师生满意度等多维度的评价方案,对工作室的具体运行状况进行科学、全面评价。二是要注重采用阶段考核与总结考核相融合的评价机制。通过对辅导员工作室的运行状况进行动态追踪与持续评价,确保工作室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三是要将模范评选、资金倾斜、政策支持与工作室考核评价相融合。通过确定明确的“奖罚”机制,促进工作室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实践策略: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功能实现路径

面对新的育人任务,在设计工作室制度,推进工作室建设时,需要以实现学生全面成长的共同目标为基础,以服务学生学习、成长和成才为导向,通过凝聚成员共同愿景,完善成员协同参与机制,全面提高工作室成员的发展认同,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实现创造性、创新性开展。

(一)凝聚共同愿景:汇聚工作室创建的思想根基

创新学工思想,践行“共同体”意识是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长效发展的重要理念,也是增强工作室凝聚力与影响力的关键要素。首先,在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时,要严格执行“召集人”负责制,通过精选工作室“召集人”,完善“召集人”的专业素养、实践技能培育体系,始终引领辅导员工作室发展。其次,要凝聚共同成长愿景。在成立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时,需要尊重工作室成员的个人诉求、关注成员实现个体价值,通过搭建工作室成员常态交流平台,凝聚工作室成员的共同愿景,促进工作室实现高效发展。[6]最后,要全面提升精神认同。为确保工作室稳定、有序发展,需要增强工作室成员的信任度,完善工作室成员的情感认同,通过合理控制工作室的人数规模,建设具有共同目标、共同文化的辅导员工作室。

(二)明确发展定位:明确工作室创建的核心走向

辅导员需要正视工作室创建的发展定位,通过以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基础,聚焦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多元方向,明确工作室创建的核心走向。第一,要精准定义辅导员工作室的发展定位,通过发挥工作室的平台载体优势,使其成为展示优秀辅导员形象的示范平台、创新高校育人理念的实践平台以及孵化“名师级”辅导员的工作平台,推动高校辅导员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第二,要凸显服务学生、关爱学生的核心意识,明确辅导员个人对学生学习成长的核心引领、服务保障作用,通过妥善处理学生工作、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辅导员参与工作室创建的热情与积极动力。第三,要明确“立德树人”是辅导员工作室运行的核心任务。树人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使命,也是衡量和评价辅导员工作室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建设辅导员工作室时,通过将“立德”渗透、融入工作室运行的各个环节,有力保障工作室运行的良性发展。

(三)提升综合素养:增强工作室创建的专业动能

技能学习是保障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高效发展的核心支持,也是推动辅导员工作室制度设计及建设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要融入智慧育人时代场景,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信息素养。“召集人”及工作室成員要充分适应智慧教育及媒体融合等全新育人场景,依托易班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智慧手段,积极推进“线上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通过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学生工作,促进高校学生工作实现智慧升级。另一方面,要深度研究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规律与新变化,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要注重提升工作室成员的工作能力,通过培养成员掌握工作经验、工作规律的总结能力,促进其将工作室成员的分享经验与学生工作有机融合,更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7]

(四)搭建共享平台:完善工作室成果输出机制

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需要凝聚工作室成员的集体智慧,开展创造性、示范性的学生工作,夯实辅导员工作基础。一要构建深度协同机制。通过构建深度对话、互相启迪的协同工作机制,开展常态化的辅导员工作交流体系,引导工作室成员相互分享学生工作经验,实现从个人智慧向集体智慧、从个人感悟到学以致用的深度升级。[8]二要注重总结工作室的优秀经验,通过采用讲座、论坛及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积极推介工作室的优秀学生工作经验,推动辅导员工作室向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三要围绕工作室的具体定位、申报方向,探索、总结有特色、有示范意义的学生工作思路,通过完善成果输出机制,切实提升工作室的专业水准。

四、结语

工作室既是推动辅导员工作职业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关键载体。在全面育人场景下,建设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时,需要辅导员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要义,以辅导员与学生平等对话、深度联结为基础,通过“擦亮”政治底色,融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学科特征,挖掘高校“三全育人”资源,建设优质育人平台,调动激发学生全面成长的内在动力,推动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与学生培养工作实现精准衔接。

参考文献:

[1]朱平,乔凯.高校辅导员配置和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为目标的考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82-85.

[2]刘爱楼,周秋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职业发展的教育生态学检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11-116.

[3]焦佳.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8(7):92-96.

[4]王显芳,任雅才,亓振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9(4):132-135.

[5]陈丽荣,程抗.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以湖南师范大学辅导员网络直播工作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60-62,72.

[6]朱平.辅导员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角色与定位——兼论“育人”的特点与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20(3):86-91.

[7]梅晓芳.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共同体视域下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新向度[J].江苏高教,2020(7):120-124.

[8]李浩.新时代辅导员的立德树人“本位”[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12):52-53.

(责任编辑: 张宏玉)

猜你喜欢
工作室共同体辅导员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