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仪器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1-01-04 18:19张青春白秋产周红标
科教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新工科

张青春 白秋产 周红标

摘要为推进仪器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根本任务,以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例,阐述“课程思政”元素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有机融入,分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实际困境,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凝练课程思政设计案例,分享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体会,共同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新工科 仪器类专业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课程思政设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3.01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Instrument Specialty Courses in New Engineering

ZHANG Qingchun, BAI Qiuchan, ZHOU Hongbiao

(College of Automation,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1)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instrument professional courses,and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this paper takes the measurement-controlling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 specialty of our school as an example, expound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el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y-politics" in the goal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alyz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explor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course ideological- political construction , summarizes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cases, shares the experience of course ideological-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to jointly enhanc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political construction effect,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new engineering; instrumentation major; curriculum ideological-political construction path; course ideological-political design case

0引言

儀器是信息的源头,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仪器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培育高素质仪器类专业人才,提升我国仪器产业的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是仪器类专业教师应尽的社会责任。仪器类专业在“新工科”专业改革项目中已列入“电子信息、仪器类”专业群,正在探索和实践工程教育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1]面向产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适应产业需求、跨界融合和支撑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专业人才。

1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目标

测控技术与仪器类专业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技术研发、工程应用、产品质量检验、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毕业五年左右能够达到的预期目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行业相关法律,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等要素,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开展仪器及其相关领域多学科背景下测量与控制、智能仪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复杂工程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和探索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领导或以骨干身份加入研发、服务和管理等工作团队,主动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途径,主动锤炼终身学习能力,持续学习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主动拓展新知识,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获得持续发展。

2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实际困境

2.1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教师担负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根本任务,专业教师凭职业良心和个人信念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而学校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评价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缺少培训、考核和激励措施,影响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教学实践的成效。

2.2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能力有待加强

部分专业教师由于能力水平、眼界视野、思政元素挖掘等多种原因,在专业课堂上出现生硬感和思政课程味道,不能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或者出现低质量重复与照搬,课程思政缺乏深度和广度。

2.3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力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核心应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3]实际上,目前思政课程教学忽略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政教学内容缺乏拓展性、引领性和互动性,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而形成心理共鸣;高校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整体推进时缺乏完备、可落地、运行顺畅的深度协作机制,前置的思政课程与后续的课程思政出现协同效力不足问题。

3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3.1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专业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历史重任。[4]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应强化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线上线下课堂、作业、讨论、总结和试卷中;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微课竞赛评价体系中强化课程思政指标,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3.2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

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遴选一批优秀示范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全面建设;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有效途径,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成效,挖掘整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积累课程思政优秀成果。

3.3“新工科”建设与“课程思政”相互借力

“新工科”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科交叉融合、沟通协作能力。[5]课程思政可以将新工科建设理念作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题教学设计中,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效果。

3.4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突出课程思政的权重,引导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中。通过督导、同行和党政领导听课等方式,综合评价思政元素的融入度和课程思政的影响度。通过社会评价考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政治素养、职业能力的满意度,检验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学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单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更多新成果。

4仪器类专业课程思政设计案例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仪器类专业围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下面以本专业3门专业理论课和2门专业实践课为例,阐述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与同行交流分享。

4.1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

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作用与地位的知识点中,阐述传感器在我国高铁、航空航天、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和装备中的广泛应用,展现中国科技实力,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在误差来源与数据处理知识点中,从误差来源的方法和人为因素,联系因交通信号感知失灵、测量偏差而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阐述精准测量的重要性,强化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敬业精神;在温度测量重要性知识点中,从“新冠肺炎”温度测量联想到中美两国疫情防控结果的巨大反差,阐述经济发展与生命健康安全的关系,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学生爱国精神;在自动检测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健康、安全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系统案例深入阐述“该不该做”“可不可做”和“值不值得做”等工程伦理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承担伦理责任、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2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针对单片机仿真平台基本被国外大公司垄断而造成我国高新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阐述发展国家民族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联系我国自主研发的仿真平台、5G技术、龙芯芯片、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激励学生刻苦好学、积极进取,增强使命担当;在分析程序执行中断的案例中,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认识和理解国家实行武汉“封城”的必要性,虽然交通暂时“中断”,经济受到重大影响,但是国家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充分彰显了国家治理能力,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利用双机通信、多机通信等形式能实现复杂系统之间的信息傳输和交换,发挥“1+1>2”的效应,启发学生组建创新团队,加强团队成员之间沟通与协作,积极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学科竞赛。

4.3测控算法设计与应用

在数据分析章节中,强调全面透彻分析实际工程问题是解决问题前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自觉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通过数据拟合算法可以绘制特性曲线,预测数据变化趋势,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总结的良好习惯,自觉进行有效的学业和职业规划;智能优化算法是优化控制系统的核心,“华为”“格力”等我国高技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弘扬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

4.4智能仪器综合设计

通过组建团队,明确团队负责和成员的责任,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抽签方式选择课题,不仅凸显了智能仪器综合设计教学过程的公平公正性,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信息检索,了解国家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系统设计环节借助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创新性思维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在答辩环节,学生通过PPT汇报、系统调试、问题回答、技术交流等形式,充分展示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创新设计成果。

4.5生产实习

通过参观实习,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安全生产规程、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应用,分析产品性能,提出改进方案,激发创新动力,传承大国工匠精神。通过短期顶岗实习,参与企业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工程设计,增强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参与企业生产车间的产品加工、测试等工作,就产品生产全流程复杂工程问题与技术人员开展交流,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5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体会与总结

5.1“课程思政”是一种协同育人教育理念

应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教学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应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结合专业谈思想说素养讲故事,在“润物无声”中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5.2“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师德风范”

教师应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师德师风、敬业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6]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职业发展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5.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从大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进行系统、科学设计;注重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在网络深度探讨、社会实践、翻转课堂等探索当中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实现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

基金项目:2018年教育部仪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新工科建设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测控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编号:2018C012);2020年淮阴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编号:202007)

参考文献

[1]赵永华,李志慧,贾红飞.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27):254-255.

[2]沈狄红.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2019,(02):104-107.

[3]孟繁杰,郭宝龙,张玲霞,等.新时代“信号系统”课程教学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0,(03):38-40.

[4]杨林莉,胡明,任丽娜.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思考[J].智库时代,2019,(26):59+61.

[5]张青春,付丽辉,李洪海,等.新工科背景下测控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亚太教育,2020,(4):44-45.

[6]郭艳燕.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1,(01):80-84.

猜你喜欢
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传统计算机专业转型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非电类工科专业《电工电子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新工科形势下发动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对分理念的单片机工程项目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