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对经济演化效率的影响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1-01-04 10:08李玉婷黄建烨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县区宏观经济僵尸

李玉婷,黄建烨

(1.广州商学院 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511363;2.华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一、 引言

盈利尚不足以支付利息是企业僵尸化的关键标志,这些丧失活力的企业滞留于市场,凭着政府补贴或银行借贷继续生存,极大地干扰经济演化进程,影响宏观经济增长。僵尸企业造成的企业演化迟滞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潜在重大风险之一,中国政府在多次经济工作会议和报告中明确表明,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是去除过剩产能的重要环节,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方向。

全球经验表明,僵尸企业的普遍存在会严重阻碍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僵尸企业泛滥使得日本经济曾一度陷入漩涡,一蹶不振[1],其根源在于僵尸企业占据高额的无效贷款,“逆向淘汰”高效企业;同时,僵尸借贷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与总体经济的生产率水平。针对中国的研究表明,僵尸企业通过挤占正常企业的资源,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2],僵尸企业比例提高,行业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减缓[3]。Tan等[4]通过研究2005-2007年的中国企业数据发现,随着僵尸企业的退出,就业增长率、工业产出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明显提高。因此,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关系到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发展。

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有必要厘清僵尸企业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机理。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僵尸企业的定义、成因和识别机制及其对资源配置和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而探讨僵尸企业通过经济演化这一渠道对宏观经济效率产生的影响之相关研究甚少。本文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系统探究僵尸企业如何通过影响企业动态演化,进而抑制宏观经济效率。

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微观经济主体优胜劣汰的动态演化过程。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入新常态,致力探索发展新模式的背景下,从企业演化角度探究僵尸企业的宏观经济效应极其必要。微观企业进入、成长和退出市场是组成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因此,推动企业有效动态演化是改善资源错配、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5]。僵尸企业占据稀缺信贷,提高正常企业融资难度,从而压缩了社会总投资规模,并且扭曲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收缩经营,提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高效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难度也会增加,从而整体生产率增长缓慢[6]。总之,僵尸企业在经济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影响不可忽视。虽然已有文献开始关注僵尸企业对企业演化的影响,但这些文献分布较为零散,未形成一个统一分析框架,僵尸企业通过企业动态演化产生多大的宏观经济效率损失及其机制,也仍未获得足够的关注。僵尸企业如何干扰企业演化?哪个环节影响最大?通过各个环节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有多大?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回答。

二、数据说明和研究设计

(一)数据说明

数据源自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10年数据缺失严重,故不采用)。鉴于该数据库存在企业代码混乱、变量值不符逻辑等问题,本文主要参照Brandt等[7]的处理方法整理数据,对主要变量前后1%缩尾,并删去员工人数少于8人的企业。测算部分需要用到的指标有企业的行业代码、县区代码、增加值、利润及销售额、资本存量等。其中,以增加值衡量企业产出。鉴于2008-2013年增加值在数据库中未报告,本文参考陈诗一和陈登科[8]的计算方法进行处理。

(二)僵尸企业的识别

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主要有CHK法和FN-CHK法[9],FN-CHK法在总体上准确把握了僵尸企业无盈利能力但能不断得到信贷资源的特性。考虑到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特性,参照申广军[10]的识别方法,即,若企业同时满足资产负债率大于50%、利润为负、负债比去年提高等三个条件,就可判定它为僵尸企业。

(三)研究设计

僵尸企业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得到了银行贷款和政府救济的支持,却由于自身生产效率低下而无法将所得资源有效转化为利润和产出,生产率低下却无法自动退出,反而利用信贷资源、融资成本等优势扭曲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干扰企业进入、成长以及退出等表现,进而影响企业微观个体和区域宏观经济的生产效率。本文将核算出每个县区的僵尸企业数量比例,并以此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先从微观层面考察僵尸企业对企业的进入、退出、市场份额增长和生产率的影响;再计算出县区内所有企业的加权全要素生产率之和,采用Melitz & Polanec[11]365的DynamicOlley-Pakes方法(简称DOP分解)将其分解成进入效应、退出效应、成长效应和资源再配置效应。进一步,在宏观层面上探究僵尸企业通过各个动态演化环节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

1.僵尸企业影响宏观经济效率的微观视角

(1)企业的进入和退出行为

对于进入企业而言,令entry=1表示当期进入,entry=0 表示当期不进入(1998年进入企业不计入),因此,设定Probit模型(1):

Probit(entryijt)=α+βenZjt+λenCit+φenFjt+τt+εind+uijt

(1)

其中,Zjt表示县区j在t年的僵尸企业数量比例,是核心解释变量。Cit表示一系列企业层面的特征变量。Fjt表示一系列县区层面的控制变量。α是截距项,τt、εind分别是年份固定效应、行业固定效应,μijt是误差项。

对于在位企业而言,若当年exit=1,表示下一年退出;若当年exit=0,表示下一年不退出。同理,设定Probit模型(2):

Probit(exitijt)=α+βexZjt+λexCit+φexFjt+τt+εind+uijt

(2)

上式中,Zjt和其它控制变量以及α、μijt、τt和εind的含义与模型(1)相同。

(2)市场份额变化幅度

生产率更高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整体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因此,企业市场份额变化也是经济体影响宏观经济绩效的重要途径。以企业增加值增长率的绝对值表示市场份额变化幅度,刻画市场份额在低效企业和高效企业间转移的强度,设定固定效应模型(3):

|Shareijt|=α+βshZjt+λshCit+φshFjt+πi+τt+εind+uijt

(3)

其中,|Shareijt|表示县区j企业i在t年的增加值增长率的绝对值,πi为企业固定效应,其它变量的含义与模型(1)(2)相同。

(3)全要素生产率

企业动态演化影响经济效率最关键的路径来自于企业生产率提升。本文利用LP法[12]计算全要素生产率,设定固定效应模型(4):

ΔTFPijt=α+βTFPZjt+λTFPCit+φTFPFjt+πi+τt+εind+uijt

(4)

其中,ΔTFPijt表示县区j企业i在t年相对上一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πi为企业固定效应,其它变量的含义与模型(1)(2)相同。

2.僵尸企业影响宏观经济效率的宏观视角

模型(1)-(4)考察僵尸企业通过企业进入、退出等四个演化环节对企业个体产生的影响,但微观层面的研究无法反映出僵尸企业通过企业动态演化对宏观经济效率所产生的真实影响。僵尸企业虽然抑制企业进入,但其通过该演化环节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不一定为负,它取决于进入企业与在位企业的相对生产率差异。当被僵尸企业阻止进入的企业生产率低于在位企业时,那么实际上所产生的进入效应为正,反之为负。因此,本文将宏观经济效率拆解为各个演化环节的效应,实证分析僵尸企业通过企业演化影响经济效率增长的机制。

宏观经济效率可以通过BHC、FHK和DOP 等方法进行分解核算,它们的原理基本近似,相对来说,DOP方法更能有效地反映资源配置效率变化,更利于解决分解中的年代效应问题。参照Melitz & Polanec的DOP分解方法[11]365,对每个地区的宏观经济效率进行分解。

首先,定义j地区在t时期的加总生产率:

以两期为例。第1期的地区加总生产率由在位企业与退出企业的生产率构成,有:

第2期的地区加总生产率由在位企业与进入企业的生产率构成,有:

上式中,X、S和N分别是在位企业、退出企业和进入企业;ΦS、ΦX和ΦN则分别是相应的生产率;Wi为企业i的产出份额。

经变形,地区加总生产率的变化(φ2-φ1)为:

其中,Effectkjt表示j县区在t年的第k种效应,依次为进入效应、退出效应、资源再配置效应和成长效应;Effect_Sumjt表示j县区在t年的四种效应之和,即总体效应。为分析僵尸企业通过动态演化各个环节对宏观经济的实际影响,构建模型(5):

Effectkjt=α+βKZjt+φkFjt+πj+τt+ujt

(5)

Zjt表示j县区在t年的僵尸企业数量比例,Fjt表示一系列县区层面的控制变量,α是常数项,πj、τt分别是县区、年份固定效应,μjt是误差项。

三、微观企业主要变量和DOP分解结果

表1报告了微观层面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相比正常企业,僵尸企业的人均资本、负债率和年龄较高,而规模较小,利润率较低且为负值。僵尸企业进入市场概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低于正常企业,退出市场概率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高于正常企业。表1结果可以初步反映僵尸企业与正常企业的特征以及进入、退出等演化要素的区别,但无法反映出僵尸企业通过企业演化对宏观经济效率的真实影响。

表1 描述性统计Tab.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表2显示的是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的DOP分解结果。经计算,企业自身效率提升对宏观经济效率的贡献达到92.7%,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力;企业进入的贡献虽然为正,但远低于企业成长的贡献;资源再配置效应和退出效应总体为负。

比较僵尸企业与正常企业发现,僵尸企业对宏观经济效率提升所产生的总贡献小于正常企业。僵尸企业生产效率不足,其通过效率增长产生的成长效应小于正常企业(第4列),并且挤占大量信贷资源而无法有效转化成产出,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资源再配置效应也远远小于正常企业(第3列)。尽管僵尸企业的进入效应和退出效应大于正常企业,但还是无法弥补生产率提升缓慢产生的负面效应。

表2 宏观经济效率变化的DOP分解Tab.2 DOP decomposition of changes in macroeconomic efficiency

四、僵尸企业与经济演化效率

(一)基本回归

首先,从微观层面考察僵尸企业对企业个体进入、退出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四个演化要素的影响,基本回归结果见表3第(1)-(4)列。结果表明,僵尸企业会阻碍企业进入市场,促进企业退出市场,提升市场份额变化幅度,并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体地,第(1)(2)列显示,僵尸企业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具有明显的阻碍效应和挤出效应(表中报告的系数为边际效应)。僵尸企业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企业进入市场的概率降低29.75%,退出市场的概率提高0.54%。第(3)列显示,僵尸企业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市场份额变化幅度提高0.179 7个百分点,这有可能是因为,在僵尸企业集聚的地区,其它企业可获得的信贷资源极度稀缺,企业间竞争加剧,市场份额转移强度随之增大。第(4)列表明,僵尸企业对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和成长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僵尸企业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降低11.5%。

表3 僵尸企业与微观企业演化Tab.3 Zombie companies and micro-enterprises evolution

接下来,从宏观层面分析僵尸企业通过各个演化环节对宏观经济效率产生的实际作用。表4第(5)列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僵尸企业比重对总体经济效率增长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僵尸企业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宏观经济效率降低0.073 2个百分点。通过观察各个演化环节发现,僵尸企业主要通过企业进入和成长影响总体经济效率。首先,表4第(1)列显示,核心自变量的估计系数为正,僵尸企业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进入效应提高0.021 6个百分点。如前所述,进入企业的相对生产效率和进入概率是企业进入效应的决定因素。表3第(1)列表明,僵尸企业比例提高,企业的进入概率降低。通过进入环节反而对宏观经济效率产生了正面影响的结果意味着,被僵尸企业阻碍进入的企业生产效率可能相对较低。其次,表4第(4)列显示,僵尸企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成长效应降低0.089 9个百分点,这显然是因为微观企业生产率增长受到僵尸企业抑制而导致的。此外,僵尸企业通过企业退出和资源再配置环节对宏观经济效率提升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虽然企业退出的风险和市场份额变化的幅度随着僵尸企业比重的提高而提升,但这类企业的平均生产效率与在位企业的平均水平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由于进入企业效率较低,虽然僵尸企业能够降低这类企业进入概率,反而通过企业进入环节对宏观经济效率提升产生正面影响,但是这一正面影响幅度较小,主要还是通过抑制企业生产效率增长对宏观经济效率产生负面效应。

表4 僵尸企业与宏观经济效率Tab.4 Zombie companies and macroeconomic efficiency

(二)异质性分析

表5 僵尸企业与经济演化效率:地区异质性Tab.5 Zombie companies and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evolution: regional heterogeneity

鉴于中国不同地区、城市级别的市场化水平、行政干预和资源配置效率等呈现巨大差异,僵尸企业影响宏观经济效率的结论可能会有所不同。本文将样本划为东、中、西部地区,将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设为中心城市,其他城市设为一般城市,从地区、城市级别层面考察僵尸企业对微观企业和宏观经济动态演化的影响,结果如表5所示。分地区来看,微观分析结果显示,中部、西部地区企业退出和市场份额环节的动态演化受到僵尸企业的影响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县区内僵尸企业比例提高,东部地区企业的退出概率提高,而中部地区反而降低,西部地区无明显变化(第2列)。东部地区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幅度提高,而中、西部地区无明显变化(第3列),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高效企业分布较多,发展活力充足,当僵尸企业比例提高时,东部地区的市场竞争程度比中、西部地区提高得更快速,同时,该地区在位企业退出市场的风险提高得更明显。宏观分析的第(9)列结果表明,僵尸企业对东、西部地区总体效应的拖累效果较为明显。第(5)列结果表明,僵尸企业只对东部地区的进入效应具有正向贡献。分城市级别来看,微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城市级别的企业在退出环节受到僵尸企业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僵尸企业比例提高,一般城市企业的退出概率提高,而中心城市降低(第2列)。宏观分析的第(9)列结果显示,僵尸企业对一般城市的宏观经济效率的损害较为严重,对中心城市作用不明显。并且,僵尸企业对进入效应的正向贡献主要表现在一般城市(第5列)。由此可见,僵尸企业的存在会进一步扩大一般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经济效率差距,长期来看,这对一般城市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内生性检验

基本回归模型中已控制了足够多的变量以避免遗漏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但僵尸化可能仍和其他不可观测的因素有关。同时,也可能存在反向因果:生产率降低的企业自身容易僵尸化,宏观经济效率降低的地区也容易培育僵尸企业。针对内生性问题,采用同一省份内除该县区外的平均僵尸企业比例作为工具变量。同一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资源错配程度等方面相似,所以同省内其它县区的僵尸企业比例与本地相近,符合相关性假定。并且,同一省内其它县区的平均僵尸企业比例难以直接影响本地的经济演化效率,因此符合外生性假定。表6结果表明,考虑内生性后本文的基本结论依然成立。

表6 僵尸企业与经济演化效率:内生性Tab.6 Zombie companies and economic evolution efficiency: endogenous

五、结论与启示

全球经验表明,僵尸企业比例上升会恶化资源配置效率,甚至使一国经济发展陷入长期停滞。在经济的供给侧与需求侧脱节的背景下,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已成为当前亟需完成的工作。考察僵尸化对微观企业进入、退出等演化行为的影响,根据Melitz & Polanec的DOP分解框架将宏观经济效率增长分解为四个演化环节的贡献,并估计僵尸企业通过各环节对总体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僵尸企业的确会影响微观企业各个演化环节的表现,进而降低宏观经济效率。具体地:(1)僵尸企业比例提高,企业进入概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都会降低,退出概率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将提高;(2)僵尸企业会减少低效企业进入市场,因而改善企业进入对经济效率提升的贡献(但这一改善效应较小),更主要的还是通过抑制企业自身成长降低了经济效率;(3)分析分地区和城市级别异质性发现,僵尸企业对东部、西部地区和一般城市总体经济效率的拖累作用较为明显。

应当高度重视僵尸企业的处置,完善破产清退办法,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同时,也要加快推进国企改革的市场化进程,遵循市场淘汰规律和企业生命原则,发挥市场配置的关键作用。总之,处置僵尸企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宜搞“一刀切”的强制手段,充分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原则才是根本之道。

猜你喜欢
县区宏观经济僵尸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笔记本电脑“僵尸”
全球宏观经济短期内的两条主线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宽严相济管好市场——做好新时期县区市场监管工作的思考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
在舌尖上筑牢抵御“僵尸肉”的防火墙
App已死?80%的僵尸应用带来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