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雅斯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清远 511500)
工学结合模式存在多种形式,一年当中两个学期学习一个学期工作;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一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等,这显然给高职生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不管是教育场所、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活动都要积极创新,这样才能保证思政教育发挥“家国情怀”“政治认同”“人文素养”“法律意识”“道德情操”培养作用。
(1)能够给予高职生良好政治素养。传统思政教学偏向于理论,学生在学习当中大多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变通能力。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结合自身遇到的职业问题、社会问题去咨询教师,在获得教师回答之后,能够调动自己的思想进行分辨,有效地提高了高职生思辨力、建立了怀疑精神。
(2)实现了思政课程和实践紧密结合。“工学结合”当中,学生会动态遭遇职场问题,例如和同事合作问题、职业道德规范问题等。高校思政教师总结学生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思政教育为学生职场提供指导,保证让学生建立就业信心,能够勇敢提升自我能力,形成一定的应变力。这也让传统书本化的思政教育变得更具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
(3)促进了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工学结合”模式改变了传统集中教学模式,要求思政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所在的岗位,甚至于要了解行业发展情况,无形中加快了思政教师“双师型”建设进程。
“工学结合”模式带给高职思政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其中主要是因为“工学结合”打乱了过去集中学习模式,导致思政教学分散化,最终出现了以下问题:
(1)思政教师缺乏与“工学结合”模式匹配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将在校时间、企业就职时间明显地划分出来,尤其是一天当中半天理论课、半天工作形式,严重地打碎了传统思政集中教学,需要思政教师建立灵活教学方法。而这对于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而言,有着一定的压力。其一,创新压力。思政教师不能短时间创新教学模式,无法保证在对接学生政治学习需求、学生实际情况基础上,实现精准知识输送[2]。其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低,难以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以自媒体不断渗透思政内容。其三,思政教师不能和企业师父形成完美配合,无法保证思政理论和企业实践的结合。总的来说,思政教师缺乏主动变通能力,导致了思政教育模式的滞后性。
(2)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工学结合”模式要求思政教师拥有比较丰富的职业经验,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善于处理人情世故,具有职业规划能力。从这些角度衡量现有高职思政教师,很显然“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薄弱,思政教师难以承担职业指导、心理疏导、人生教导责任,原有的纯正的政治理论无法和实际情况对接,让教师处境十分尴尬,思政教学效率较低[3]。
(3)企业和高职间存在的目标冲突。企业在“工学结合”模式当中作为用人单位比较重视的是学生的工作能力,对学生道德重视度不足,或者认为学生像一张白纸社会经验不足,而不会给予其足够的劳动报酬,导致学生和企业的纠纷经常发生,这本身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坚持的思政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导向。很明显地可以看到企业和高职二者间存在目标冲突,这种冲突使思政教育低效化。或者说高职院校没有在思政教学当中有效融入法律教育,没有唤醒学生维权意识,会造成学生和企业的纠纷当中处在被动地位。
(4)学生不能处在思政教师的监督之下。“工学结合”模式让学生大部分时间处在企业当中,这让思政教师无法观察学生思想行为,不能结合自身观察结果来调整思政教学。虽然可以通过学习群交流,但很多时候学习群都处在安静状态,思政教师关于课程反馈的调查难以获得回应,这让高职思政教学难以创新。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思政教学需要的创新意识包括:创新教学模式意识、信息化教学意识、“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意识、多元教学模式融合意识等。(1)创新教学模式意识指的是,思政教师根据“工学结合”模式能够灵活创新教学模式,以信息化教学来实现思政渗透,保证和学生动态沟通,掌握学生思想状态,提高本身对学生思想的指导能力、对学生职业的规划能力等。(2)信息化教学意识,“工学结合”模式因为教学模式发生明显改变,需要思政教学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向多学科思政转变,力求思政教育能够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这需要思政教师拥有信息化教学意识,能够通过自媒体灵活灌输思政知识。(3)“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意识,即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要提高思政教师水平,需要教师具有充分社会经验、岗位胜任力,能够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4)多元教学模式融合意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在思政教学里能够融入信息化教学(微课教学、网络讲座)、一体化教学(结合职业道德需求授课)、实体教学等教学方法,保证能够满足学生心理咨询、职业咨询需求。
只有充分实现以上思政教学创新意识之后,才能有效解决以下问题:
(1)通过学研活动给予思政教师教学模式创新能力。①为了更好结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深入开展思政教学,高职院校必须要发动思政教师形成学研项目,积极地面对客观现实展开研究,能够针对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学生提供优良的思政内容,能够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问题基础上,给出对应的指导,保证教学的实效性。②积极研讨信息化教学方法,能够以学习群、在线讲座等方式灵活地渗透思政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可以融入职场案例[4]。③高职院校将校企联合和“工学结合”融合起来,拉近用人单位关系,确保思政教师和企业师傅形成紧密对接,完成思政教学体系。
(2)积极培养“双师型”思政教师队伍。①积极从社会各行业聘请技术高超、专业精湛且精通思政的人员担任思政教师。该类教师破解了传统思政教师理论扎实但缺乏社会实践的短板。②高职管理层需要为“双师型”思政教师提供较有吸引力的薪酬,务必保证“双师型”思政教师的稳定性。③可以将心理学教师囊括进来,发挥心理学教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心理展开疏导、扶助,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以及就业信心[5]。
(3)实现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目标统一化。①耐心筛选合作企业。当为学生选择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就业企业时,院校必须要抱着审慎态度,需要经过细心筛选,将那些口碑好、信誉好、尊重人的企业放入名单。②若是可能进一步实现校企联合,高职院校可以与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力争凭借自身优势让合作企业愿意为学生“工学结合”提供助力,甚至于可以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③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将《劳动法》《合同法》融入进来,要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要教会学生利用正规途径解决纠纷。
(4)利用信息手段实现对学生思想的监控。思政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媒体与学生互动,也能够积极地前往用人单位对学生展开必要的思政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嘘寒问暖争取学生的认可,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将思政教师的经验、训诫等吸收并加以利用。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生思政教学创新意识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创新意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意识、信息化教学意识以及多元教学方法融合意识,这些意识都是以高职院校决策层为核心,只有决策层认识到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感受到思政教学模式改变带来的影响,才会真正地鼓励思政教师去创新、去改变。但目前“工学结合”模式尚需完善,故而文中所言的思政教学创新也是理论上的创新,还需要进一步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