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本福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北京 100029)
在大学的专业里,文史哲是非常热门的课程,是许多考大学文科生的首选,其对应的分数门槛非常高,在大众的传统思想里,认为学文科首先就要学好文史哲。后来经济发展成为社会的首要,建设法治社会也成为众人的目标,于是,经济、法律类是热门,而文史哲渐渐变冷门,只有大科学家进行专业研究和思考。
其实,中国的文学多姿多彩、中国的史学博大精深、中国的哲学独具匠心,无论以后学习什么知识,都离不开对文史哲基础的掌握,尤其在传统文化被社会格外重视的今天,再不了解中国的文史哲就会失去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受过教育的中国人,起码应该读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念过《史记》,大致明白诸子百家,而这些,仅仅靠宫斗剧、百家讲坛、微信式点评还是远远不够的。以往对读书人的要求是必须熟知“前四史”、背诵《唐诗三百首》、熟读“四书五经”,现在的教育已经基本普及,知识需求铺天盖地,不再按照以往的要求方式来学习。不过,《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学习下来并不难;读读《离骚》,念念《小石潭记》《齐物论》,瞧瞧《诗经》,也不会耽误多少时间,从中的收获是想象不到的[1]。
唐诗宋词的名篇,虽然大家从就小会背诵,可是,元曲和明清小说对许多人而言,还是没有触碰到的知识盲区。最多的了解都是通过从电视连续剧里,在其中只能了解人物和情节,而小说所描写的语言,无论如何还是应该读一读原著的,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知识。借用唐诗宋词来描摹景物、感时伤世,大概人人都会那么几下,但元曲中的名句,比如“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果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做到娴熟应用,一定会别有一番意蕴。只有具备了文史哲的底蕴,传统文化的传承才不是纸上谈兵,这自然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发展。可是,除了专业探究文史哲以外,只要一过高中,还有多少人再关心文史哲呢?可想而知。中小学的文史哲,基本都是蜻蜓点水,如果不靠自身额外的学习,就凭这点知识来承继传统,显然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很多人似乎都认为文史哲从学校一出来就没用了,既不能当饭碗,更不能赚钱。这种意识耽误的恰恰是大家的人生,难道大家除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不需要启迪心智、培养自身的涵养吗?难道你可以离开人际关系、社会沟通?难道你不想审视四周、思索过去、遥望未来?文史哲的积淀就是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正可以帮你解读、体味、感悟人生的这一切[2]。
文史哲的积累,还有益于修身养性、寄托思绪、品尝生活的滋味。最近几年,我常常看到许多老人退休后百无聊赖,连阅读看报的习惯都没有,其中有不少过去还是工程师、理工科教授,但由于对文史哲没什么兴趣,结果,一旦不再从事本行工作,孩子长大了,生命的实用性便失去了,剩下的只有茫然若失,日子越过越缺滋味。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中国文史哲都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世界不是直接向我们呈现出来的,我们以为我们是在看世界,实际上我们只是通过大脑中的一些预置蓝图在看世界罢了。一个一岁就盲了的人,即便是50岁的时候复明了,依然看不到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因为他的大脑里没有存储对世界的预知蓝图。那什么是预置蓝图呢?预置蓝图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比如大脑整合视觉信号;另外一种是文化意义上的预置蓝图,你所在的文化是以瘦为美,那瘦的就是美的,但也有的地区是以胖为美,所以胖美还是瘦美有标准答案吗?并没有。如何打破预置蓝图呢?人要继续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你有能力不断地调整、重画自己头脑中的文化蓝图,从而让自己有对于世界能够获得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那这些蓝图从哪儿来呢,其实就是存在于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学科以及各种经典著作当中。学习文史哲意义重大。
通过专业内的知识,对地理、文化、法律、经济学、美学等跨学科知识都应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把握,就算是历史学,也能从既往史实案例中学着总结规律,预判趋势。还有人会说,读那么多深奥的书都是无用功,那我们就从实验先说起,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实验过程,听上去很简单,可是很多人连这两件事都没有做好。没有发现反映最核心的几个要素,没有客观详实地进行记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抓不住重点,思路混乱。知识可以学习背诵,思路方法如何习得,可以通过不断地试错与个人经验的积累花费漫长的时间寸进,也可以通过阅读例如《好好思考》《思维模型》等思路与方法类的书籍作为借鉴,可以看科学家传记了解一下他们是如何从他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的理论,也可以读读西方哲学史来建立科学的思考模型。如果你看过下地宽的书,你就会知道想要写好一个让老板满意的策划方案,仅仅通过你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3]。
了解文史哲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的涵养都在这方面得以体现,中国文化的传统内容主要就是由文史哲组成,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考虑,我们都不可以忽视多于文史哲的学习,这对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看人生价值观角度都有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