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致高氨血症脑病和癫痫加重1例

2021-01-04 01:09:19崔海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药学部吉林长春130033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21年3期
关键词:血氨抗癫痫脑病

崔海珍,王 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药学部,吉林 长春 13003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8岁,60 kg,因发作性抽搐2 d于2020年7月19日入院。既往病史:心肌梗死15年,未予特殊治疗;左侧肢体麻木,给予抗血栓治疗。有青霉素过敏史,否认食物过敏史。2 d前患者出现抽搐,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伴意识不清、舌咬伤,以“脑卒中后癫痫”收入我院。入院查体:T 36.5 ℃,P 58次·min-1,R 18次·min-1,BP 115/65 mm Hg(1 mm Hg = 0.133 kPa)。实验室检查:超敏肌钙蛋白Ⅰ 0.89 ng·mL-1,肌红蛋白224.8 ng·mL-1,肌酸激酶同工酶37.0 U·L-1,肌酸激酶383.45 U·L-1,脑钠肽580.00 pg·mL-1,同型半胱氨酸15.39 μmol·L-1。磁敏感加权成像示左侧顶叶、双侧颞叶可见多发散在圆形低信号影,边界清晰,相位图呈高信号影;余脑实质内信号均匀,未见异常信号影。头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未见明显异常高信号影。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示左侧椎动脉颅内段较对侧纤细;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局部似呈瘤样凸起。24 h动态脑电图:左侧额极、额、前颞区可见少量尖慢波、慢波发放。入院诊断:癫痫症、脑梗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律失常、阵发性房颤。

患者入院当日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q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qd)抗栓,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qd)抗动脉硬化,丙戊酸钠缓释片(0.5 g,bid)抗癫痫。7月24日查丙戊酸钠谷浓度94.00 mg·L-1,无抽搐发作,7月24日患者出院,院外继续抗栓、抗动脉硬化、抗癫痫治疗。

8月20日患者抽搐再次发作,每日发作约4次,自行调整丙戊酸钠用量为2 g,bid,2 d后患者每日发作约10次。8月24日入院检查:乳酸2.70 mmol·L-1,血氨43.00 μmol·L-1,同型半胱氨酸18.11 μmol·L-1。8月24日查丙戊酸钠谷浓度129.18 mg·L-1,考虑为丙戊酸钠过量致血氨及乳酸升高,立即停用丙戊酸钠,给予醋酸灌肠降血氨治疗,抗癫痫药物调整为左乙拉西坦片(0.5 g,bid),奥卡西平片(0.3 g,qd)。8月25日复查血氨下降至29.00 μmol·L-1。8月26日复查丙戊酸钠谷浓度为78.71 mg·L-1,8月27日患者状态良好,癫痫未再发作,予以出院。

2 讨论

2.1 关联性评价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患者血氨升高及频发抽搐可能为丙戊酸钠过量所致,原因如下:①患者既往无急性或慢性肝病史,住院期间肝功能指标未见异常,不存在利尿剂相关的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患者头颅CT平扫示右侧额叶及右侧颞枕叶脑梗死,脑白质脱髓鞘,脑萎缩,与肝性脑病中头部泛发性或局部脑水肿诊断不符。虽然患者血氨浓度升高,但不是诊断肝性脑病的必要条件[1],因此排除肝性脑病。②丙戊酸相关性高氨血症脑病(valproate-induced hyperammonemic encephalopathy,VHE),有时不伴肝功能异常,临床特征包括意识模糊、嗜睡、呕吐及癫痫发作频率增加,使用丙戊酸钠后可能立即起病,或长期治疗下隐匿性起病。患者于7月17日开始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8月20日因抽搐再次发作自行增加丙戊酸钠用量,8月22日癫痫频繁发作,8月24日查血氨浓度升高,用药与不良反应发生有合理的时间关系。③根据丙戊酸钠说明书,该药可引起昏迷、嗜睡,药物过量可引起癫痫发作等不良反应。文献[2-4]报道丙戊酸钠可引起VHE,反应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④患者停用丙戊酸钠,未停用其他药物,经降血氨及抗癫痫治疗2 d后抽搐好转。⑤大脑皮质病灶、大面积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是脑卒中后癫痫样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5]。患者于8月24日入院临床表现为癫痫频发,头部CT结果未见改变,脑电图与患者脑梗死部位及发作时临床表现符合,排除了脑梗死面积增大导致脑部频繁放电。卒中后晚期癫痫发作患者需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6],同时患者因脑内形成癫痫病灶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尚无证据表明阿托伐他汀钙与丙戊酸钠存在药物相互作用,也没有阿托伐他汀钙使癫痫症状加重的文献报道。综上本例患者癫痫频繁发作可能与丙戊酸钠相关。

2.2 发病机制

VHE是丙戊酸钠长期使用以及过量服用时常见的不良反应。丙戊酸钠所致高氨血症的患病率为36.0%,其中43.2%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7]。丙戊酸钠致高氨血症的机制可能为丙戊酸抑制N-乙酰谷氨酸(N-acetylglutamate,NAG)合成酶的活性,使NAG合成减少。NAG减少导致氨甲酰磷酸合成酶Ⅰ(carbamoyl phosphate synthetase-Ⅰ,CPS-Ⅰ)的活性被抑制,从而干扰尿素循环。另一种机制为丙戊酸通过ω-氧化代谢,合成2-丙基-4-戊烯酸,此代谢物损害CPS-Ⅰ,干扰尿素循环[8]。典型的VHE表现为易怒、躁动、嗜睡、昏迷、癫痫发作、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但也可能与其他化合物有关[9]。丙戊酸钠经肝脏广泛代谢,但研究发现诊断为VHE的患者肝功能可能正常,本例患者AST、ALT值均正常,这与文献报道[10]一致。有文献[11]结果显示VHE患者血氨水平明显升高(174±184)μmol·L-1,而丙戊酸钠药物浓度可升高也可正常,因此对于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以通过血氨水平判断。丙戊酸钠诱发脑病是多因素的,研究[12]表明氨可通过血脑屏障提高脑组织中氨水平,少数患者即使血氨水平正常或轻微升高,但脑氨浓度仍可能很高,进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对谷氨酸的摄取而产生脑病,导致潜在的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神经元损伤、脑水肿及癫痫发作。丙戊酸钠常见不良反应为血液系统、神经系统、胃肠系统、代谢异常等,少有癫痫加重的报道,大多数丙戊酸钠诱发脑病的病例均与高氨血症有关。此例患者自行加大丙戊酸钠用量与血氨浓度升高有时间关系,其丙戊酸钠浓度及血氨升高和脑电图结果均支持VHE的诊断。

2.3 治疗方法

VHE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停药,大多数患者在停药后1 d至数天后完全恢复。左旋肉毒碱适用于昏迷、高氨血症和丙戊酸钠浓度高的患者,该药与丙戊酸钠结合减轻对尿素合成的抑制作用,从而降低血氨浓度[13-14]。乳果糖是肝性脑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代谢物乙酸和乳酸可降低结肠pH值,干扰肠黏膜对谷氨酰胺的摄取,从而降低氨的合成和吸收[7]。血液透析是快速降低血氨水平的有效方法,用于快速改善意识和中毒性丙戊酸钠高氨血症的治疗。本例患者在出现血氨升高、癫痫发作频率增加后立即停用丙戊酸钠,并给予醋酸灌肠降低血氨浓度,入院第二天血氨浓度恢复正常,癫痫未再发作。

综上,在高氨性或血氨轻微改变的VHE患者中,早期诊断和及时对症治疗与临床症状的缓解密切相关。测定丙戊酸钠血药浓度有助于临床辅助治疗。丙戊酸钠大剂量服用时,可出现伴有肌张力低下的昏迷,临床医生通常怀疑是丙戊酸钠过量致癫痫发作加重,易引起诊断延迟或误诊。因此,临床药师应掌握特殊人群中的抗癫痫药物不良反应,对于任何接受丙戊酸钠治疗、感觉器官改变的患者,建议关注丙戊酸钠脑病体征并及时处理,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血氨抗癫痫脑病
166例门诊癫痫患儿抗癫痫药超说明书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Δ
apri与血氨联合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评估
高胆红素对干、湿化学法测定血氨的影响
扩散张量成像MRI 在CO中毒后迟发脑病中的应用
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
河北中医(2016年12期)2016-03-08 06:04:54
血氨在肝硬化患者消化道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头部外伤后药物预防癫痫可能有效
现代医院(2015年11期)2015-02-21 13:06:56
IGF-1与缺血缺氧性脑病
西南军医(2015年1期)2015-01-22 09:08:31
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氨测定结果的影响
长期应用抗癫痫药物增加骨折风险
海南医学(2012年17期)2012-04-08 2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