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慧慧
摘要:当前社会中的各个行业都在飞速地发展和进步中,而作为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教育业来说同样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中职教学是我国教育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办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一系列专业性的优秀人才。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就是中职教学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内容,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良好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4-
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升,人们对于教育业的要求和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在开展中职教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时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更为先进良好的手段来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目前微课就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此类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从而切实推动教育行业的良好发展。
一、注重运用时机
目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主题就是朝着互联网以及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作为中职教育的学生们来说,拥有较为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基本上也是其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能力。而为了能够培养学生们拥有该能力,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其设置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手段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这也就导致了整体的教学质量下降,无法提高效率。针对此现状,就需要充分地应用微课的方法来开展教学,而此类良好的教学手段想要落实则需要通过几个措施[1]。首先,就是需要对运用的时机进行把控。微课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教学技术以及教学手段,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学生们可以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中使用此类技术,在课前则是提前对微课进行阅读和观察,以此来大致了解到后续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难点,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让自己有一个侧重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在课中的学习过程也可以充分地利用此类微课的技术来进行操作,通常来说,利用微课的方法可以充分地吸引到学生们的注意力和积极性,以此来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系列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同时,利用微课的方法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直观明了地对一系列知识内容进行理解和观察,从而对知识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最后,就是在课后的时间中同样也可以充分地利用此类微课的方法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内容。通常来说,微课能够给学生们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而在课后的时间内学生们可以充分地利用此类特点来为自身获取到更多的教学资源,那么其若是在课后复习的环节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微课的方法来进行处理和解决。而若是对该部分的内容有着较为强烈的兴趣那么同样也可以借助微课的方法来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延申和拓展,以此来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除此之外,互联网+的应用也给微课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从而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通过这样的不断循环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掌握微课制作方法
想要充分有效地对微课进行应用,首先需要掌握的一个重要基础内容就是需要对微课的制作方法进行学习和了解。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主要是对教师的挑战,教师需要通过互联网等一系列途径和渠道,来对微课的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并且将其通过剪辑的方式来融入到一堂微课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微课资源。而传统的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基本上都是通过自己录制以及自己制作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效率非常低,而通过收集素材等一系列方法则能有效地提高了微课制作的效率。目前互联网的资源也非常豐富,针对于相同的知识内容,也会有着不同版本以及多样化的内容,而教师则是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对应的微课内容,从而最大程度上能够符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的质量[2]。而在学校的层面则是需要成立对应的微课团队,此类微课团队的作用主要就是对网络上的资源进行收集,将其纳入到资源库之中,为后续课程教学提供帮助。网络上也逐渐产生了一系列新兴的微课素材,其中也包含了一系列潮流视频,里面很多人对计算机的操作方法等有着简单以及趣味的解释,通过此类视频的播放以及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知识内容,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之下,教育业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重要话题,对于中职教学来说,其所开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因此就需要采取微课等一系列良好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对此类技术不断完善和优化,采取更为先进优良的方法来对此类教学资源进行应用,以此来有效推动行业以及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清.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版,2019,15(7):2.
[2]李文丽,杨春燕.借助微课程优化并提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思路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