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人民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后,愈发重视精神素养与审美情趣的提升,这样的大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审美作为人们提高自身精神素养与审美情趣的方式之一,近年来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为促进汉语言文学审美更好发展,进一步把握汉语言文学的时代审美特征,本文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简单阐述的基础上,从古汉语言文学审美、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审美、不同地域汉语言文学审美三个角度切入对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展开研究,并对审美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结合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文学审美;问题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4-
一、引言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与传统中国文学相比较,汉语言文学具有包容性极强、内在丰富等特征。近年来随我国国力增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汉语言文学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尤其是孔子学院在各国的推广,让汉语言文学逐步超越文化、种族、国别,成为国际友人的学习目标、研究对象。对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展开研究,挖掘汉语言文学的深层价值,在促进汉语言文学创新与发展的同时,还对提高人们的精神素养与审美情趣有重要意义。
二、汉语言其中的语言审美分析
对于地域辽阔的中国而言,各个地域的语言文化也有着自身不同的语言魅力。因此,在不同地区的语言审美背景下,汉语言的学习和每个地域所表达出来的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在汉语言使用过程中,除了通用的普通话外,还有其他地域语言,如四川话、广东粤语、湖南话、东北话等都蕴含着地域色彩的语言,冲击和感染着全国各地人民的心灵。比如,东北话基本上都是声音较大、鼻音很重,给人一种性格直爽、干脆利索的感觉。而湖南和四川都属于南方领域,将许多读音读成一个音都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分不清“h”和“f”。因此,不同的地方其语言的应用也存在不同,而审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种对于美的表达十分的直接,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用白描的手法直接抒发出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则是将悲伤的情感隐藏在所要表达的事物当中。然而,不管是哪种语言表达方式,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给我们呈现出不同的语言文字美感,直接促使我国对于语言的探究和思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南北方不同的语言文化也形成了汉语言文化中的两大主要体系。
三、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
(一)古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
古汉语言文学审美,审的是内涵,是美感、是意境,是人文性、思想性,是艺术形式、时代特征。古汉语言文学审美,应当从多个角度切入,比如在审视一篇古汉语言文学作品时,既不能只局限于语言本身的美感,也不能只注重思想上的美感,而是要“鱼与熊掌兼得之”,既体验语言本身的美、也发现思想之美。局限于语言本身的美感,十分典型的例子是南朝骈体文与宫体文,南朝骈体文与宫体文偏爱华美的辞藻,多华而不实,语言本身极美,却少了思想内核,如同“草包美人”,初初相遇甚觉美好,相处久了便热情丧失,有“嚼之无味”之感。局限于思想上的美感,十分典型的例子是战国时期墨家、法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内涵丰富,极具思想价值,但在语言本身的美感上却有所欠缺,如同外表平平无奇、实则灵魂美好的女子,纵使灵魂再美,总少了让人一探究竟、再探究竟的冲动,让人容易被其枯燥的语言吓退。
上述两个例子,南朝骈体文与宫体文、战国时期墨家与法家的作品,是古汉语言文学中的两种极端而非主流,古汉语言文学审美主流,强调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例如,苏轼的《赤壁赋》就是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典型例子。《赤壁赋》中,作者与友人在古战场赤壁之下饮酒,月光、歌声、箫声……让人不禁沉浸在深夜柔和的月光、纏绵的箫声等等构建的意境之中,在感受大自然美丽的同时忍不住吊古伤今想到人生短暂,在感叹人生短促无常之后,感情骤然一变,由悲观到乐观,用达观的态度对待悲观,全篇波澜起伏。《赤壁赋》中字句皆美,有南朝骈体之风,但不似南朝骈体文空有华丽的外表,它严谨说理、内涵丰富、思想深远,既有让人深入挖掘的欲望,又有值得人挖掘的价值。从上述《赤壁赋》的例子可以看出,古汉语言审美时对“意境”十分注重,作者通过精准地运用语言,把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表露出来,营造出某一意境,读者以文字、语言为媒介,沉浸于作者创造的意境当中,体会到当时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深受时代影响,伴随时代背景的变化,汉语言文学形式与审美逐步变化。简言之,传媒时代深深影响着汉语言文学审美,使汉语言文学审美发生了改变。结合我国历史来看,我国各个历史阶段的人们都很重视“审美”,都积极地追求“美”,不过,各个历史阶段的人们,在审美、追求美时,观念、意识、行为等等皆有一定差异。例如,唐朝以丰腴为美、宋朝以瘦为美,从这就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下的审美是不同的,这一点放在汉语言文学上同样适用。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审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解释为:创作者在进行任一文学作品创作时都无法凭空捏造,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取材于现实,与现实有一定联系。创作者联系现实创造文学作品、展开深思时,受当前时代社会发展与文化背景影响,将时代特征逐步融入文学作品当中,在使文学作品更符合当代人民、国家的发展趋势的同时,也使审美染上了时代特征,审美观念与情趣悄然变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审美,既要审语言本身之美,也要审语言之间蕴含的思想之美,不同时代下的汉语言文学审美存在差异,带着各自的时代特征,不同地区的汉语言文学审美也存在差异,带着不同的地域色彩。要促进汉语言文学发展、创新,使汉语言文学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提高人们的精神素养与审美情趣,相关研究者应对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积极探索审美教育,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当中。
参考文献
[1]曾小凌.初探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J].国际公关,2019(04):171.
[2]王萃.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70.
[3]齐恺.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12):12-13.
[4]王娜.关于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