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纪念白求恩》是经典篇目,能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首先,此文的四大文本特点决定了最重要的教学价值是思想价值引领;其次是学习严密的逻辑,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再次是语言建构和运用,学习简练、生动、有力的语言表达。设计教学策略要从写了什么到怎么写的这两条路径,来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文本,加深理解。
关键词:文本特点;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纪念白求恩》是“老三篇”,曾对几代中国人的价值观有过深远的影响,近年又重新入选初中课文,要发挥好文章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文章将从文本特点、教学价值、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教好此文。
文章主要特点有四方面。第一,叙议结合,饱含情感。文中有两处叙述,一是交代白求恩的事迹,“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是叙述作者和他的交往,“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这些叙述里充满了崇敬、赞叹、悲痛之情。在叙述的基础上,作者运用议论分析指出了白求恩精神的实质,并号召大家学习他的精神。议论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崇高精神,使读者敬佩他的为人,愿意向他学习。
第二,道理深刻,片言成典。白求恩牺牲,毛主席的纪念文章并不仅仅停留在表达悲痛上,而是深入到人的思想精神层面,然后还产生了关于做人标准的名言:“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已经成为经典,被人们不断地重复,反复地使用。从一件事出发总结出普遍的真理,浓缩成一句话,成为经典,这是毛主席文章的巨大魅力之一。
第三,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文章采用“叙——论——颂”的思路。第一段先概述白求恩的事迹,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三段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段是总结学习的重大意义。其中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是核心,是毛主席最看重的,后面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精益求精都是这些精神的具体表现。从全文来看,文章从主要到次要,从政治思想到业务水平,逻辑十分严密清晰。从局部來看,各段都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比如第一段,还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开头两句,是叙事。第二层是第三四句,这是论断,并号召党员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叙事为论断提供了事实根据。最后五句是第三层,阐明什么是国际主义,并指出白求恩实践了列宁主义路线,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路线。这就同第二层号召党员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第四,语言简练,生动有力。“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这两句话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写出了白求恩的国籍、政治身份、年龄、来中国的目的和原因,以及殉职的时间和地点。语言简练概括但又耐人寻味。比如“五十多岁了”说明年纪很大,“不远万里”说明距离遥远,来华艰难。“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说明他不为发财不为名利,为的是用自己的医术来帮助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不幸以身殉职”包含了作者对白求恩殉职的沉痛,“以身”又概括交代了白求恩是因为战斗在工作岗位上,因工作受伤而牺牲的。白求恩大夫在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终因伤势恶化,感染败血症而去世的。简练还体现在文中多用成语等四字词语,既高度概括又十分生动,如“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几句多用四字词语和成语,言简意赅又生动凝练,与白求恩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显示出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毛主席的语言简练生动又有力,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如“极端的负责任,极端的热忱”这样斩钉截铁式的语言表达。还有以下几组典型语句: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设问、双重否定、排比句式的运用,让文章气势十足。
从教学价值来看,学习文章最重要的教学价值是价值引领,让学生受到白求恩大夫崇高品格的熏陶感染,能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其次是学习严密的逻辑,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再次是语言建构和运用,学习简练、生动、有力的语言表达。文章无论从思想境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是学生较少接触到的样式,能从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三个方面带给学生全新的输入。
最后说说教学策略。
笔者做过学情调查,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 为什么白求恩能心甘情愿为别国献身,把中国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
2. 不清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等词语。
3. 毛主席和他只见过一次面,年龄还记错了,写“五十多岁”,为什么这么高度赞扬他?
4. 文章看似没有顺序,但又隐约感觉到行文逻辑,是什么顺序呢?段落之间有关系吗?
问题1、2、3都指向了如何理解白求恩,4指向了文章的结构。可见,学生学习本课困难首先是对白求恩毫无所知,难以理解文中对他的分析评价。其次是觉得议论文全在讲道理,干巴无味,不像读记敘文那样有意思。针对第一个困难,课前可安排学生阅读杨成武写的《回忆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和孟红写的《白求恩鲜为人知的故事》,让学生能形成感性认识,为理解他的精神做铺垫。学生出现第二个困难,本质上是因为他们缺乏鉴赏议论类文本的体验,没有认识到议论文认识的深刻、逻辑的严密也是一种美。
上课第一环节,研读叙述语句,初步感受白求恩的伟大。让读第一段和第四段的叙述句,请学生说说叙述句里哪些语句让你十分感慨感动的,感受简练叙述背后的丰富内容,体会毛主席的惋惜、悲痛之情。
第二环节,品读议论语句,把握白求恩精神的内涵。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请学生先圈画出每段号召我们纪念学习白求恩大夫什么精神。学生筛选出相关信息很容易,但从理解体悟的角度来看却很有难度。所以教师不要完全回避“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列宁主义路线”等特殊称谓,又不需求之过深。让学生精读第一段,对国际主义精神形成一点理解,才能真正去贴近白求恩的伟大心灵,进而为后面理解他的工作表现打好基础。
对三个精神,可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下:
白求恩精神教学策略
国际主义精神根据第一段的第5到9句话,提取信息整合,简要解释什么是“国际主义”。教师可总结提示学生:国际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提炼出来的,后来被俄国革命领袖列宁继承发扬。白求恩不仅帮助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还帮助了西班牙。一个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共产党员,他就会胸怀全球,造福人类。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是毛主席最看重的,所以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这个精神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品味“极端”、双重否定句、对比手法、成语运用等语言表现出来的对工作对人民的态度
对技术精益求精让学生说他们知道的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事迹,如白求恩大夫引入输血技术、发明“药驮子”手术设备等,加深感性认识
第三环节,分析段落之间的关联,整体把握写作思路。引导学生思考1~4段的顺序为什么这样排列,有内在的什么逻辑吗?经过前面对三个精神的深入理解,学生能认识到先说国际主义精神,这是核心是根本。再说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一是对待工作和人民的态度,二是对工作的要求。先核心后具体表现,由主到次,层层深入,逻辑严谨。第4段是总结学习白求恩的重大意义。
第四环节,联系单元加深感受。结合本单元的其他课文,这个单元里的人物都是榜样,人生道理都值得学习。谁和白求恩最有可比性?学生一般会提出植树的牧羊人。根据文本和你阅读的各种背景材料,请学生说说白求恩和牧羊人,谁更崇高,更值得学习?经过比较,学生能认识到白求恩的选择是超越了国界的,他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面临的危险困难更大,比如穿越封锁来到中国来到抗日根据地,生活条件极端困难,工作是在敌人的炮火下,随时有生命危险。他还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所以白求恩更崇高更值得学习。然后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注意感情要渐强,一句比一句音量大,一句比一句情绪高昂坚定,重读关键词。让学生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白求恩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号召的力量。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王京跃曾说:“70年来,《纪念白求恩》巨大的思想教育导向功能,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道德价值观。《纪念白求恩》一文,蕴含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原则,首次树立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党思想理论教育史上方法论的一大创举。今天,我们要准确理解《纪念白求恩》的思想内涵,学习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要从写了什么到怎么写的这两条路径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穿行多个来回,才能把白求恩精神深深烙进学生心灵,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营养,
参考文献:
[1]梁衡.毛泽东怎样写文章[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2]薛法根.文本分类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3]朱兴祥.走进文本深处:我这样上语文课[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7.
[4]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5]王京跃.白求恩精神的现代意义:写在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发表70周年之际[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2).
作者简介:
钟小桃,北京市,北京汇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