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钧如 赵晓悦
中图分类号:G886.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1-081-04
摘 要 随着空手道进入奥运会后,空手道项目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空手道项目起步较晚,人们对空手道型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许多空手道型学员在理论方面的模糊,导致技术得不到提升。本文通过对训练和比赛的观察和体会,得出结论想要提高型的演练水平,动作是否规范与标准起着重要决定作用,只有重视这一点,才可以使空手道型的演练技术得到提升。
关键词 空手道 型 糸东流
一、前言
空手道最早名为唐手,起源于盛唐时期的福建南拳,后由日本武者进行完善和推广,最后更名为空手,也就是空手道。其中竞技空手道比赛中常见为“型”和“组手”两种形式。目前而言,事先预设一个假想的对手与之进行对抗,这样的形式就被称之为“型”。型是空手道的集中表现,通过型的演练可以完整的体现出空手道的技术和独特的风格。空手道有四个主要流派,糸东流空手道中最特别的特色便是糸东流有47个规定“型”,且在空手道的所有流派中,糸东流“型”的数量是最多的。因此在国际赛事上也可以常常看到以糸东流派的型进行的比赛。糸东流空手道及其重视空手道精神的修行,创始人摩文仁贤和及其强調并称糸东流空手道为“君子之拳”是为修行至高的人格和崇高的人生目标而进行空手道学习。
经过文献调查和网络检索,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有关空手道训练的研究主要有郭建平老师出版在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空手道教学与训练》。他在书中详解了空手道的文化、技术、教学、训练和竞赛,为学员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许声宏老师出版在北京出版社的《空手道》在书中对“型”的演变、技术分类、演练、训练方法做了介绍和归纳,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综上所述,在空手道训练的相关研究中,郭建平、许声宏老师对学员在空手道训练中有着不同角度的阐述。所以我从空手道“型”基本动作的标准化入手研究,根据空手道糸东流“型”的项目特点总结和归纳有效的教学方法,完善目前国内对于空手道糸东流标准化训练上的不足,为空手道糸东流“型”的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期可为空手道糸东流“型”的基本功标准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空手道糸东流流派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以“空手道”“型”“糸东流”“标准化”等为关键词,检索若干篇阅读文献,了解有关课题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分析、对研究内容的构思提供了参考,并为本论文奠定夯实的理论基础。
2.录像观察法。对在2020年全国空手道比赛中取得全国前二名的运动员糸东流“型”选手的比赛情况进行了录像观察和分析。观察对象有男运动员2名,女运动员2名,下文将用男型1、男型2、女型1、女型2表示。
3.逻辑分析法。对以上研究方法得出的观点、结论和建议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内容
空手道糸东流“型”的基础动作是演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空手道糸东流“型”演练而言,这种标准化的动作涵盖了基本步型、基本手型、基本步法、基本手法在内的四个方面,是影响空手道“型”演练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1.基本步型。糸东流空手道型的基本步型主要有平行立、四股力、前屈立、猫足立等。通过录像观察,男型1运动员的步法精确标准,构架稳定,在较难的步法与步法之间的转变也能够做到准确无误,重心沉稳。
2.基本手型。糸东流空手道型的基本手型有平拳、手刀、鹫手等。通过录像观察,男型2运动员在比赛中对手型的诠释较好,手型标准美观。
3.基本步法。糸东流空手道型的基本腿法有前刺和足刀腿。通过录像观察,女型1运动员在演练时,腿法路线清晰,动作标准,做到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4.基本手法。糸东流空手道型的基本手法有正拳、上格挡、下格挡、内格挡、外格挡等。通过录像观察,女型2运动员在演练时,动作路线标准,手法刚劲有力,却不僵硬。符合空手道手法在实战对抗中的展示。
(二)空手道糸东流“型”基本动作的标准化
通过录像观察,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在基础动作的演练上总能做到尽善尽美,不同于其他运动员一蹴而就,未做好标准基本动作就操之过急为了速度而导致重心过高、身体前倾、格挡动作没有完全施展等等问题的出现。而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比赛中的演练分数。且基本动作是否标准还直接影响整个“型”演练的动作失误率。所以强化基本动作标准化训练,是演练的重要的训练内容。标准动作训练不仅是技术问题,而且也是认识高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糸东流“型”练习过程中,若是想提高成绩,打好基础动作标准、规范化才能提升。标准、规范化的动作不仅可以改善演练效果,提高演练成绩,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意外伤害的发生。因此,在学习时,应做好基本动作标准化的训练,以此提高演练水平。
1.基本步型
图1 闭足立 图2 平行立 图3 四股立
图4 前屈立 图5 三战立 图6 后屈立
闭足立(图1):双脚紧闭,双脚的脚尖和脚跟紧靠。与立正姿势一致。
平行立(图2):在结立的基础上,以前脚掌为重心,后跟离地向上提起,脚跟向双脚两侧打开斜45°直至双脚平行后,后跟落地,并将重心至双腿中间。双腿直立,敛臀收腹。
四股立(图3):在内步进立的基础上,以后脚跟为重心,前脚掌向上提起,脚尖向双脚两侧打开斜45°,前脚掌落地,将重心转移至双腿中间。同时重心下沉,敛臀收腹,双腿弯曲45°,膝盖向外打开,身体保持直立。
前屈立(以左架为例)(图4):在平行立的基础上,右脚后侧两个脚步的距离,全脚掌着地。左腿膝盖微曲至与脚尖处同一水平线。右腿膝盖伸直,右脚脚掌向外打开30°,重心保持在中间,收腹敛臀,右胯内扣,身体直立朝前。
三战立(以左架为例)(图5):在步立的基础上,以前脚掌为重心,后跟离地向上提起,脚跟向双脚两侧打开斜30°后,后跟落地,双腿膝盖微曲并将重心至双腿中间。敛臀收腹身体保持直立。
后屈立(以左架为例)(图6):在前屈立的基础上,右胯外展,身体直立向右侧展开30°。
结立:在闭足立的基础上双脚脚跟紧靠,以后脚跟为重心,前脚掌向双脚两侧打开斜45°,重心保持在中间,双腿直立。
外八字立:在平行立的基础上,以后脚跟为重心,前脚掌向双脚两侧打开斜45°,重心保持在中间,双腿直立。
内八字立:在平行立的基础上,以前脚掌为重心,后跟离地向上提起,脚跟向双脚两侧打开斜45°直至双脚平行后,后跟落地,并将重心至双腿中间。双腿直立,敛臀收腹。
内步进立:在外八字立的基础上,以前脚掌为重心,后跟离地向上提起,脚跟向双脚两侧打开斜45°直至双脚平行后,后跟落地,并将重心转移至双腿中间。同时双腿微曲,膝盖向外打开。敛臀收腹重心保持在中间。
半前屈立(以左架为例):在前屈立的基础上,将前后脚距离缩小一个脚步的距离。其他要求与前屈立一致。
步立(以左架为例):在平行立的基础上,右脚后侧一个脚步,全脚掌着地,右脚脚尖与左脚脚跟处于同一水平线。双脚脚尖朝前,重心放中间收腹敛臀,身体直立朝前。
猫足立(以左架为例):在结立的基础上,左脚内旋30°脚尖朝前后直线向前一个脚步,左脚后脚跟离地前脚掌着地。重心保持在双腿中间并下沉,双腿微曲至左腿膝盖前脚掌处于同一水平面。右腿膝盖向外打开30°。身体直立朝前。
交叉立:双腿交叉靠拢并半蹲,右脚脚掌着地,脚尖朝前,左脚前脚掌着地,膝盖靠于前小腿后侧。重心下沉身体保持直立。
2.基本手型
图7 平拳 图8 手刀 图9 枪指 图10 鹫手
平拳(图7):四指弯曲,并且手指卷握在一起,大拇指扣放在食指第二关节处,拳面朝上。不可握空拳。
手刀(图8):四指伸直,并且手指靠拢在一起,大拇指扣放在虎口处。
枪指(图9):在手刀的基础上,中指、无名指、小拇指的第一、二关节弯曲。
鹫手(图10):五个手指的第一指节捏拢在一起,类似于鹫嘴。
图11 足刀腿 图12 前刺腿
一本拳:在平拳的基础上,食指第二关节向外突出,大拇指扣在食指第一关节处。
3.基本腿法
足刀腿(以左腿为例)(图11):在平行立的基础上,左腿提膝勾脚,左小腿向左下方斜30°踢出,脚侧内扣。踢出后还原提膝勾脚,落回平行立。
前刺腿(以左腿为例)(图12):在平行立的基础上,左腿提膝勾脚,左小腿向前刺出,脚背绷直,脚趾向上勾起。刺出后还原至提膝勾脚,落回平行立。
4.基本手法
正拳:双手抱拳放肋间拳心朝上,左臂内旋从肋间向前冲出,转拳心朝下。左拳向外旋转拳心朝上收回于肋间。右手于左手动作相同。著力点在食指中指的关节处。
裹拳:握法和路线与正拳一致,拳眼朝上,击打面为拳背。
贯手:掌法即为手刀,路线与正拳一致,力达指尖,手腕与手臂保持一致。
图13 上格挡 图14 下格挡 图15 外格挡 图16 上手刀
上格挡(以左手为例)(图13):左手抱拳手臂尽量贴近耳朵,前臂斜45°向上,肘部不可过高,拳眼离前额一拳距离。右手抱拳放肋间。后左肘下沉右臂向上双手交叉于胸前进行对拉和右臂最后接触性旋转发力。
下格挡(以左手为例)(图14):左手抱拳放于腹前一掌距离,保持45°向下,右手抱拳放于肋间。后左手不动右手向左手大臂中间部位进行交叉对拉和右手前臂最后接触性旋转发力。
外格挡(以左手为例)(图15):左手抱拳手臂保持90°,拳心向内保持在身体正中间,以及与身体保持一拳距离的位置,拳面与肩膀同一高度。右手抱拳放肋间。后右手拉至左手手肘下方向,拳心向下,拳面旋转拳心朝内与左手进行对拉和右手前臂最后接触性旋转发力。
内格挡(以左手为例):左手抱拳手臂保持90°,拳心向内保持在身体正中间,以及与身体保持一拳距离的位置,拳面与肩膀同一高度。右手抱拳放肋间。后右臂上拉至与肩同高,拳面旋转拳心朝内与左手进行对拉和右手前臂最后接触性旋转发力。
上手刀(以左手为例)(图16):左手手刀竖起与肩同高,左手手臂保持一定的弧线,肘部垂直向下。右手手刀平放在胸口正下方,掌心朝上。后左手不动右手手刀向左手大臂的中间部位进行交叉,掌心朝上直至移动到左手手腕处,右手与左手对拉,右手手刀掌心朝外竖起向前推送做接触性旋转发力。
下手刀(以左手为例):左手掌心朝下,手刀放于腹前一掌距离,并保持45°向下。右手手刀平放在胸口正下方,掌心朝上。后左手不动右手掌心朝上向左手大臂中间部位进行交叉对拉和右手前臂最后接触性旋转发力。
(三)空手道糸东流“型”的技术特点
1.身形特点
经过相关空手道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空手道糸东流“型”具有以下技术特点。糸东流的身形特点主要体现在沉肩坠肘,收腹敛臀,重心沉稳,身形在平稳时舒展放松,在发力时用力紧张继而放松。通过观看书籍,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糸东流“型”的优势,进而充分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中,这不仅能使自身的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还能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
2.发力特点
采用录像观察法对全国空手道赛事的糸东流“型”选手的比赛情况进行录像观察和分析后,发现糸东流“型”的发力主要在腰和胯部分,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录像观察可以迅速掌握空手道发力时的要点,同时生动形象的画面也能使人直观了解到空手道的特点,进而结合它的特点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拳法,真正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并灵活运用于生活中。相较于文献资料查阅,录像观察法更能激起人们的兴趣,使人们快速掌握相关的空手道知识。
糸东流“型”的发力主要以腰胯旋转,同时配合寸劲进行发力。寸劲是一种短促快速的用力,即动作接近结尾的瞬间,才突然加速肌肉发出的短促、刚脆的爆发力量继而使动作发力刚而不僵。在爆发前有一个劲力累积的过程也即是蓄劲,蓄劲过程中要求放松动作,再配合寸劲打出高爆发。切忌不可在蓄劲过程中就用力过猛导致寸劲无法体现,动作过于僵硬。糸东流“型”的发力特点,要求具有“松”和“紧”的统一性。“松”中身形舒展大方但缺乏爆发力,“紧”中蕴含强大的爆发力却导致过于僵硬,两者只做到其中一种都是一种失衡的行为,无法更好将动作体现出来。因此,只有将“松”和“紧”都融合在“型”里才能真正做到有劲而不僵硬。
3.演练特点
糸东流“型”都是由若干个基本动作组合而成,动作大方得体、线条健美、动作紧凑、快慢相间、气沉丹田、发声吐气、以腰带力、身体平衡。糸东流“型”的演练要求注意每一个动作都符合其相应的演练速度,该迅猛时就迅猛,该缓慢时就将演武动作进行停留,不要做意义不明的停顿,这会影响空手道型的联系效果。在演练过程中动作的发力与呼吸紧密联合,动作演练在一呼一吸之间进行快慢的协调,继而体现刚柔并济之美。
通过采用多种方法对空手道糸东流“型”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人们可以清楚了解空手道的特点,带给人更多空手道知识的同时也让人们掌握了空手道技巧,转变了人们对于空手道的认识,有效促进了在空手道“型”的训练中的可持续发展。
4.练习方法
糸东流“型”的基本基础动作较为简单易懂,运用完整练习可以使整个动作的完整结构,建立完整、连贯的动作概念,不破坏动作结构和动作与动作的内在联系。这与糸东流“型”的技术特点一致,所以完整练习法是练习糸东流“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糸东流“型”的演武套路又都是由基本动作组合而成,所以基本动作的演练是否标准尤为关键,直接影响演武的水平发挥。而基本技术通常是乏味枯燥的,需要一遍遍地练习巩固。所以在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应注重技术的提升和方法的运用,并且应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充分了解空手道的动作要领,做到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同时,在空手道练习过程中要锻炼自身的速度和灵活性,应快打快收,以步伐衔接为主要,加之灵活的反应速度和精准的拳法,以及拳法脱力速度和位移距离都会使空手道型更加标准化。在快速锁定目标的同时应将拳打出去,并且拳法脱力速度的精准和位移距离的标准会使在最快的速度内达到安全的位置,取得的成绩也会相当不错。另外,学习者在学习时应保持高度的警戒心,以适度的距离做出最有效地攻击,确保空手道型的标准化、规范化。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糸东流“型”的基本动作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对于空手道“型”初学者的教学练习进行引导,想要将型演练的准确到位,不仅需要学习其动作,更要理解动作含义和如何运用,结合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标准的技术动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型演练得更加准确。空手道型的演练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万万不可急躁。只有将对型的基本动作、技术特点、发力技巧、演练呼吸和型的动作内涵五个方面的准确结合,才能将一套“型”表现准确得当。最后糸东流“型”的特点可以用“守、破、离”三字来总结,即对“型”标准的动作含义的继承而后加强突破最后独立应用。结合糸东流“型”的动作特点与标准要求,可以使练习者在型的演练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继生,刘卫成,刘震.糸东流“型”的技术特点及其教学方法[J].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0):78-79.
[2]徐永海.空手道“型”筑基锻体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许声宏.空手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4]郭建平.空手道教學与训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刘卫成,李模辉.浅谈空手道运动的训练要点[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5):51.
[6]张建雄.空手道的起源与演变[J].搏击,1995(07):9-11.
[7]张宏春,陈卓.空手道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现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7(01):78-80.
[8]陈新富.对上海市空手道的发展状况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11):33-34.
[9]唐炎,罗平.体育教师执教能力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
[10]杜俊儒,肖岩.空手道型拳基本技术训练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4(06):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