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1-040-01
摘 要 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以互联网环境为依托,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全面的教育服务。尤其是“互联网+教育”和新疫情背景下,融合应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种方式更能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本文以小学体育课堂中“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为例,简述几点教学建议,旨在促进小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关键词 小学体育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 应用策略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在发挥课堂教学功能的同时紧密结合信息化教育改革形势对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进行了整合,让两种教学方式形成互补关系。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引入“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参与体育运动的主体,并且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在转变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下,使线上教学平台的功能最大化,支持了教育信息化变革与疫情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构建完善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
首先,基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大纲要求,在互联网教学资源库筛选优质的体育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线上教学平台,如人人通空间、教育资源网络平台、小黑板、钉钉、腾讯会议等线上平台[1];其次,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整合教材资源和互联网教学资源,进行统一归类,按照课时教学需求合理整合与拆分各部分教学内容,不一定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表要求进行授课,在打造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可以适当调整以往的教学规划和进度计划。线上教学内容要提前录制视频,配合线上教学结果反馈系统,设计课堂分层指导的教学方案,精准帮扶、协同进步[2]。最后,利用网络平台衔接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学习环节,构建线上点评、课上评价、课后评定的联合教学评价模式。
二、基于课前学习环节的“双线混融”教学
课程安排与教学设计都要依据学情分析结果,“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同样如此。以展兵乓球课程为例,我们结合课前学习环节说明“双线混融”教学思路。课前制作PPT课件、录制教学视频,同时设计合适的教学问题作为课堂上或者线上导学的素材,比如针对乒乓球反手握拍的姿势教学,可以把教学视频上传到人人通空间平台,学生登陆之后就可以参与视频学习,并且能够和老师及时互动,交流问题。而教师也能够给学生提供课前指导,并且在互动中明确多数学生都会遇到的难点,后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吸收课前指导环节的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三、基于课堂学习环节的“双线混融”教学
课前准备和预习指导环节结束后就进入课堂教学环节。通过课前预习,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更全面的掌握,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提供展示预习成果的契机,然后针对学生体现出来的问题集中示范和纠正,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自我反思。如重点纠正乒乓球反手握拍的常见错误姿势,结合课前制作的集中教学视频演示正确的握拍姿势、挥拍力度和角度,讓技术动作教学以动作分解的方式进行,提升教学效果。
四、基于课后学习的“双线混融”教学
完成课上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负责总结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基于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后巩固学习需求,给学生布置合适的课后作业[3]。以跳绳教学为例,作业可以要求学生录制花样跳绳视频作业,包括单脚跳、双脚跳、双人跳等,学生在家庭中可以和父母共同参与家庭竞赛。每人选择一种自己擅长的跳绳方式参赛,赛前家庭成员一起完成热身动作,然后计时一分钟跳绳数量最多者获胜。当然,如果父母没有时间,也可以和邻居小伙伴一起比赛,营造竞争性体育锻炼的氛围。这种视频作业方式比常规的课后作业更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比单纯的机械练习方式更有趣。作业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之后,教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观看,共同参与点评。师生之间可以沟通问题、分享体验,针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谈谈自己的体验。同时,“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后可以借助互联网教育资源逐步建立起学习资源库,让学生了解更丰富的体育知识,选定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教学资源展开自主学习,让体育锻炼无处不在。
五、结语
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形成,想要突出该教学模式的优势。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同时具备创新教学意识,寻找合适的混合教学方法,提高对新型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新的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让教学指导存在于各个教学环节,建立良好的互动教学关系,让小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落实小学体育课程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于蕾.基于微课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和实现[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1):153-155.
[2]钱小平.线上线下体育锻炼相结合切实提高小学生健康水平[J].体艺之窗,2020(08):54-56.
[3]于蕾.基于微课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构建和实现[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1):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