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丰 田军
【摘要】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视角上,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计算能力、计算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文章以学生为主体,探析当前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常见的主要问题,结合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探讨促进小学生计算能力全面提升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9—0103—03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许多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题的解答都离不开计算。但是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仅关注计算方法的传授,数学成绩的提高,没有制订出一个明确、具体、长远的目标引导计算教学,忽视系统化计算能力的培养。加之,受一些电子产品的影响,学生借助计算器辅助计算,懒于动手动脑,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后期的学习。所以,教师以兴趣为基本出发点,把计算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联系课堂内外、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认真、严格、扎实、高效地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设计有趣味的数学问题,调动计算兴趣
单一、枯燥的计算训练容易削减学生的计算兴趣。为了避免此种情况,提高计算教学效果,教師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目标,灵活设计合理、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1]。例如,在学习公顷、平方千米的相关知识时,需要计算与面积有关的题目。为了增强趣味性,教师以地球仪、课件、手绘、学生互动等趣味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以问题引领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思考、分析、计算,提升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运算能力、建模思想等数学素养。如此,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他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自然地完成相关解题过程。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对学生的解题成就感和积极性起到了正向强化的作用。
二、由课堂延伸至生活,提高计算解题能力
发展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为了学生在适应今后社会生活时,具备所需的与数学相关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由此,培养计算能力也是为生活服务的,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延伸到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跳出课堂、教材对学生认知的局限,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现实世界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就感与获得感,而且通过生活化应用,也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在具体问题地刺激下,不断优化、提高[2]。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教师设计如下题目强化“植树问题”:“五一”假期你将乘坐高铁从A城去往B城旅行,途中需要经过一座桥。已知高铁长度为100米,桥长6000米,请问:(1)从桥头行驶至下桥离开,一共花了2分钟,平均每分钟行驶多少米?(2)上桥时,一辆汽车从公路上行驶刚好与高铁车尾并行,汽车行驶至高铁下桥后的车头位置时,花费了5分钟时间,请问汽车每分钟行驶多少米?这一问题不仅改编了“植树问题”,而且(1)和(2)两个问题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并计算高铁车头上桥和整辆车下桥后行驶的距离,以及汽车所行驶过的距离。由于难度较大,教师利用课件、视频、动画等对题目内容动态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几何直观、空间想象、数据分析、数感、符号意识等多种素养的培养。
三、丰富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巧
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具备的计算能力以及养成的计算习惯,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带来一定影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计算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笔算,还要重视学生口算、估算、巧算、速算等方法的教授及能力的培养[3]。为了避免在计算中生搬硬套而不能灵活应用算法、算理导致计算错误的情况,教师应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计算类型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常用的简便方法,熟记常用的数字规律,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除了教材中的简单口算之外,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些常见的两位数口算规则:“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的口诀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与准确率。
四、创新训练形式,提高计算速度
练习并不是要学生无休止地做一些重复、单调的题目,而是用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设计灵活多样的题型,用不同的方式开展计算训练。口算练习时,采用举卡片、抢答、开火车、谁是计算小冠军等练习形式。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计算训练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小组比赛等形式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计算训练中。同时,练习需少食多餐,同样的计算题目,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样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计算兴趣高,解题速度快,巩固性也强。
五、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降低出错率
一是培养学生计算打草稿的习惯。小学生刚步入学习的起步阶段,很多习惯还未养成,在数学计算练习中,有的学生直接口算,有的在书上、纸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随意打草稿,有的学生甚至不打草稿凭自己的想象得出计算结果。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要求学生准备数学草稿本,在平时的计算训练中教给学生打草稿的方法,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督促学生在熟记运算法则、顺序的基础上时刻在草稿本上验算,以保证计算的步步准确性。久而久之,慢慢养成学生良好地运算习惯。
二是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答案。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想”,即:先看一看整体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特殊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切记不要盲目地进行简便运算,避免定时思维造成的错误。
六、加强易错题目的整理与分析,积累计算经验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学生对一些题目出现“屡错屡改,屡改屡错”的现象。为此,教师要加强易错题目的重视和整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整理,并记录问题解决的策略,以便随时复习、练习,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平时练习、作业、试卷中出现的错题,用纠错本记录下来,标注自己错误的原因及改正过程。在学习中,阶段性地组织学生一起分析错误根源,找出病因,然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及时巩固和复习,针对学生易错、易漏、易混点进行及时订正、归类、整理,杜绝类似错误。
七、学会在错误中反思,提高计算效率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在计算上犯错在所难免,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面对错误,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提高自我判断能力,正如华应龙老师所言“错若化开,成长自来”。尤其是加强练习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会很多,而且同一错误会反复出现,有时抄错数字,有时背错乘除法口诀,要么就是小数点点错了,虽然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作为教师坚持作业面批,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积累一些典型的易错题,做成一本错题集,并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经常翻阅,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也可以针对学生“抄错题”的毛病制订出“轻声读”的方法。实践证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认真反思改正错题,能提高计算效率。
总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重视学生计算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计算方法的传授,练习形式的创新,易错题目的整理与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因材施教,为学生的计算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锦苗.核心素养下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9):145.
[2]杨立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9(11):236.
[3]易燕娥.基于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19(10):43.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肅省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提高小学生计算准确率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W[2019]GH216)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