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绛《洗澡》的风格与内涵

2021-01-03 18:36李雨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风格杨绛知识分子

李雨竹

内容摘要:《洗澡》是杨绛的长篇小说,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思想改造,本文从讽刺世界、清淡绘浮生、反思与责任三个方面,对小说的独特风格、丰富内涵、精神价值进行探讨,体悟杨绛对社会、知识分子群体及人生的深层思考。

关键词:杨绛 《洗澡》 知识分子 风格 内涵

《洗澡》是杨绛198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叙写了建国初至“三反”运动中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在新社会的现实处境和思想变迁。杨绛以知识分子的视角,评析建国后知识分子经历的第一次思想改造,用看似平淡的笔触,将日常琐事、人物形象生动展现,文风温润却不失思想锋芒,阴晴藏于其中,彰显着巨大的内涵力。

一.《洗澡》的讽刺世界

杨绛的讽刺风格在众作家中是不多见的,宽容与超然的心胸使其讽刺呈现出含蓄、冷静、细腻、温情的特征,诙谐轻巧且不过火,使人不觉于耳。小说文本中存在语言反讽与情景反讽两种讽刺类型。

杨绛的语言反讽是通过风趣横生、富有质地的言语或精彩绝妙的修辞来达到婉讽妙喻的目的效果,在平朴的对话、不卑不亢的叙述中,让读者细细品味讽刺的锋芒。小说中,丁宝桂“洗澡”时,对主席所谓的“帮助”很有见地,以为帮助就是围攻、骂,他明明抵触不满,却又怒不敢言,“像一头待宰的猪,抖索索地等待开刀”;他检讨时说自己顾虑重重,“好比一个千金小姐,叫她当众脱裤子,她只好上吊啊!”检讨通过后终于如释重负,“好像中了状元又被千金小姐打中了绣球,如梦非梦,似醒非醒,一路回家好像是浮著飘着的。”一波三折的讽刺寄托在一波三折的情感起伏中,鲜活贴切,引人入胜。

杨绛的情景反讽是使人物的行动与人物的愿望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其中的计划与企盼转而化为泡影。小说故事情节的铺陈频繁使用突转手法,使原本的轨迹被打破。“洗澡”过程中,朱千里深挖内心灵魂,表白肺腑之言,奈何群众不买账,迟迟不能过关;而善于钻营的余楠经过居心叵测的谋划,不仅蒙混过关,更成为新体制中最得意的人,文学社只有他“加添了一百多斤小米”,之后还依然记恨姜敏、善保揭发自己。运动目的和运动效果产生很大程度的背离,构成了对运动的反讽。

不管是对于作者,还是对于读者,反讽产生的结果是独特的,“伴随作品的创作和阅读的往往不是机智的笑声,而是一种难以解决反讽作品中的矛盾的痛苦和困惑。”这不仅是一种形式手法,更是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方式。杨绛看到人的浅薄与可笑,忍不住讽刺,又不忍太尖刻,于是讽刺变得含蓄,这既是对传统的传承,又是对人性的尊重。机智的讽刺中闪烁着理解与同情,尽管喜感变弱,但这种“会心的笑、含泪的笑、思索的笑”同样丰富着讽刺文学的内容。

二.清淡绘浮生

杨绛出身于书香门第,较多接触知识分子,书中的知识分子贴近世事,具体真实。她凭借在“三反”运动中的亲身经历和女性特有的敏锐纤细,记录琐碎生活片段,生动拼接人物形象,展开一幅幅复杂的人性画卷。一个解放后组建的西洋文学研究社浓缩着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处境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各种角色,大致可分为两个对立阵营,一方以余楠为代表,一方以姚宓为代表。

余楠是典型的投机人物,不满足于封建包办婚姻,又在庸俗小气的算盘中被胡小姐抛弃,转头却对妻子说:“有些事是不能做交易的!我讨饭也不能扔了你呀!”见风使舵、道貌岸然、虚情假意、自私自利跃然纸上。对于此种人格不足,杨绛并没有表示喜恶,只是客观呈现那些生活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知识分子通过投机以获得所需利益。他们是在挣扎的时代选择存活的方式,非真正意义上的坏人,由此人性的缺陷被给予宽容谅解。

姚宓幼时本是父母掌上明珠,家庭变故后失去庇护,过早领略人生世相的她遂将娇嫩纯真的小女孩隐藏起来,不得已改扮成老成持重的大人,躲在迷雾中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生活的艰难造就了其性格的坚韧与顽强、内心的细腻与含蓄。杨绛有一篇《隐身衣》的文章,表达了一种人世艰难又无可奈何的隐身式生存智慧。姚宓的灰布服装即为一件隐身衣,面对不和谐环境,不做反抗,也不随波逐流,掩盖住光芒,以求安然自保。她是杨绛着力塑造的完美形象,沉稳超脱,处事不惊,独立果敢,懂得最适合在社会上的生存方式,是杨绛所希望女子该有的智慧。悲剧就在于姚宓不得不穿上隐身衣,一个美丽女性在人海中的被迫消失,杨绛对此表达了对美的逝去的惋惜与哀悼。

成家的许彦成与单身的姚宓气质相似、志趣相投,许彦成喜欢姚宓的聪敏好学、安静美丽,姚宓也为许彦成的率真、正直、厚道所打动,他们心有灵犀、惺惺相惜。但许彦成姚宓的爱情事关乎婚外恋与传统道德,杨绛对此处理得很是谨慎。两人的爱情始终是含蓄蕴藉,浓烈而节制,缠绵而克己,坚守柏拉图之恋,发乎情,止乎礼,经过内心挣扎与道德自律,“恒不相逢未嫁时”的精神热恋最后是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个体感情在政治运动的浪潮中淹没,爱情、政治、道德的天平终于平衡。

三.反思与责任

“洗澡”象征着知识分子改造,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三反”运动中,面对政治压力,知识分子们纷纷陷入战战兢兢、惶恐不安、无所适从的精神困境。他们有的往自己身上涂满污泥,丑化自己,以为越臭越香,一会痛哭流涕,一会高翘尾巴,如余楠;有的为了反省而反省,套模板,列提纲,照葫芦画瓢,揭露隐私,把自己弄成落水狗,如朱千里;有的仔细对待,顺利通过,如杜丽琳;有的认识超脱、思想深远,如姚宓、许彦成。

许彦成是知识分子改造中少数有坚守、有追求的,真诚的他将洗澡作为精神洗礼看待,并进行了认真严苛地精神叩问,对于其他参与者而言,这是难以企及、难以想象的。他赋予了洗澡真正的含义——知识分子的道德自省与理性反思。而他最终也被洗伤了元气,洗掉了自信,洗走了狂妄,他只能选择远离文学是非,转去教授语法,从积极进取到悄然隐退,理想的失落与精神的剧变成为他的心灵创伤和无奈痛楚,淡然中的执着显现着他知识者的境界和品格。处在政治功利化的历史情境之中,当自己的思想无法与时代达成共识,隐身未必不失为一种理智的选择。

杨绛作为改造运动的亲历者,却站在历史之外,冷静客观地描述知识分子的精神革命与探险。她在前言中自述,“本书第一部分写新中国不拘一格收罗人才,人物一一出场。第二部分写这些人确实需要洗澡。第三部分写运动中这群人各自不同的表现。洗澡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谁都没有自觉自愿。”其写作目的无意批判,而意于重建,揭示知识分子改造的复杂性。一方面,杨绛将他们家庭生活及人际交往中的弊病和软肋暴露无遗,包括他们的算计、虚伪、丑闻,“从何改起”是对改造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认同。另一方面,改造的结果并未使他们变得更纯洁、进步,反而把人的尊严、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批判意识洗掉了,徒增了怯懦、谄媚、屈从的恶习以及对政治的惶恐,彼此分离,产生隔阂,人格萎缩。“知識分子不改造,中国就没有希望”,“逼出来的是自觉自愿吗?”暴风骤雨的改造多是政治角斗,而非真理的追求,更不存在内心的情感共鸣,运动也只能成为形式而已,只有自觉自愿发掘自身不足,才能自主自由,只有勇于自我完善,才能完成真正的改造。杨绛说,“《洗澡》写的就是现在的知识分子,假装是过去”,知识分子的缺陷始终存在,让众多知识分子在书中人物身上找到自己身上潜在的尾巴,以达到更大范围的洗澡目的,这是她对知识分子所应有的责任担当所进行的多维度审视,对探求净化知识分子心灵道路所进行的努力。姚宓与许彦成约定,“要一同往上攀登,绝不往下滑。”这理应成为所有知识分子共同的追求。大浪淘沙,只有永葆初心,才能日益坚韧,不被磨灭,生活会让我们成长,我们更要勇敢面对。

杨绛是学者型女作家,对世态有独特的体察观照,文学记录着她思想情感的浪花,是她思考人生、表现人生的途径,其精神气质更偏向于理性,知识文化远在情感体验之上。她的文字不是抒情,也未尝不重情,她是用情感透过理智来映照社会,在淡淡情境中承载情感波动,于欲说还休中显现讽喻反思,以理智调节情感,将情感压缩成深沉,这成为杨绛的话语方式。丰盈的情感流淌在理念与智慧的字里行间,字外之意与文外之韵共同构成了文本的“意境”,耐人咀嚼,引人深思。小说《洗澡》冷静超脱,理智从容,更自然亲近,这种感染力恰恰源自于她热爱人生的激情和坚守信念的深情,过去经历所获取的情感慰藉滋润着她的思想,构架着她的创作,也养护着阅读者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杨绛.洗澡[M].北京:三联书店,1988.

[2]杨绛.隐身衣[A].杨绛散文[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3]龚小凡.《洗澡》:那个时代的“说话”方式——读杨绛小说《洗澡》[J].小说评论,2011(6).

[4]徐岱.大智慧与小文本:论杨绛的小说艺术[J].上海:文艺理论研究,2002(1).

[5]关峰.《洗澡》与杨绛的知识分子批判[J].渤海大学学报,2015(3).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风格杨绛知识分子
选择
选择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