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诵读属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诵读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记忆能力、鉴赏能力等方面水平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和意义。诵读经典属于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关键点,可以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程教学相结合,从而让语文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站在不同视角上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问题进行分析与指导,从而让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经典;诵读;初中语文;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4-059-03
【本文著录格式】任晓玮.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课外语文,2021,20(34):59-61.
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之间有着深度的联系,这两者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的整体价值,从而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刻地对文化进行认知,也能够颂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使用合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民族认同感,在提升思想境界的过程中还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一、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一)承载中华民族情感
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经典作品教学的意义在于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情感经验以及人文关怀,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发情感共鸣。虽然当下科技水平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相较之前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情感经验、心理结构方面我们并没有发生极大的变化,无论是苦难、离别、恐惧、幸福、收获,与古人之间产生的感受都是一样的。因此在讲授“坚贞”时,教师依旧可以使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讲授“感动与爱情”时可以使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在讲授“哀伤”时可以使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由此可见,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过程中,文学作品不是固定的标准,而是承载了我国多年以来的文化情感,这其中的家国情怀、人生感悟,都能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代表古代文学艺术
教师使用经典作品教学,能够呈现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准,这拥有近乎永恒的审美价值,值得学生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反复思考与学习。之所以将古代文学作品称为经典作品,就是因为其拥有根本性的美学根基,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时间、什么人,都能够对其起到充分的情感调动作用。经典作品的作者描绘物体时将不再只使用一种形式,而是使用当时时代的语言,在作者的笔下,语言达到顶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了文学概念,即语言的艺术。作品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语言,语言也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打开古代文学的钥匙。虽然语言形式属于文学审美的一种,但是总的来说属于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以及思维特征。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语言进行探究与临摹之后,不仅可以充分感受到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提升学生整体审美能力以及语言能力。
(三)高效开展文学教学
在未来教学的过程中,专业课时将会不断地缩减,因此,教师使用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媒介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选择。经典作品在诵读中有着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经受考验的能力极强。冯友兰曾经说过,对于什么书适合读的问题不必深思,时间是最好的审阅家。并非所有的古代作品都适合历代传唱,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之后,现在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都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例如清代小说《林兰香》《玉娇梨》等,但是传承下来的却只有一本《红楼梦》。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古代经典作品拥有极强的代表性,这是因为古代经典作品已经经过了时间的考验。
二、经典诵读的具体方式
(一)细致阅读,做好赏析
细致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透过表象看到作者表达的本质,深度发掘出作者作品当中的隐藏密码,例如思想情感、语言艺术等。例如王维的《杂诗·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虽然这首诗传唱度很高,学生也会很容易就喜欢上这首诗,但是学生往往对这种喜欢没有产生深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人离家许久,好不容易遇到了故乡之人,往往会先询问家人的情况,而王维则是先问家里的梅花开花了没有。但是经过细致阅读与谨慎的思考之后,就能够明白王维那种想要知道答案又害怕知道答案的复杂心情。较为直观的有宋之问的《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由此可见,这首诗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主要是因为王维对思乡心情的描写可谓传神。除故事外,散文、現代诗、记叙文等文体都有着展现作者思维的独特方式,只有学生仔细地进行阅读,才能够更好地了解经典作品中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思维。
(二)比较阅读,宏观感受
在阅读时不能只阅读一篇文章,而是需要对一类文章进行详细阅读,就好比学习古诗时不能够只学习李白的诗,而是应该将多种题材甚至多种方向的作品进行集中阅读。例如刘禹锡与白居易都描写过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但是只有白居易将这一爱情故事升华成了政治悲剧。大多数作品中都将杨玉环定性成了祸国殃民的女子,只有白居易在作品中写出了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以及无能为力之感。经过这样的比较之后,甚至能够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感受到当年盛世大唐被毁灭的无奈以及痛苦。
(三)与时俱进,情景交融
艺术品的实际意义不应由一个时代的人来定论,而是应该长久地感受,将这一艺术放在整个时间长河中,它才能熠熠生辉。因此后来读者在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这一作品,还需要了解这一作品在历史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传说、文章、解释、翻译、解读等。只有学生未来在学习经典作品时能够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文学艺术的整体作用,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典诵读的主要方式
(一)展现学生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对比诵读经典
教师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营造出良好的经典诵读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诵读活动。在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指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好地走向中华经典中,在开阔视野、积累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情感体验。
以《钱塘湖春行》《春望》两首诗歌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对比教学,《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的主要作品,白居易在早春时节游览西湖,通过这一首七言绝句来表达出对自然的喜爱。《春望》则是杜甫的代表作品,诗人在长安城写下了这一绝句,主要的目的就是表达对当时时局的失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将诗歌的阅读分为试读、略读、研读、品读四个部分。前两者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学生不带感情与先见地自由朗读,主要目的是掌握诗歌当下的整体含义。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一些写景的诗句,让学生展开联想,说出诗词当中的基本含义。最后则是教师需要站在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两方面进行入手,设置出合适的思考问题,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开动脑筋来进行思考。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能够在对比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与分析,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时精确地理解各项内容,从而明确两首诗歌代表的不同情感。教师需要注意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课堂思考问题和需要朗读的相关任务,在问题中围绕主要的研究内容与写作特色进行分析,明确学生的思想情感。在将《钱塘湖春行》《春望》两首诗歌进行对比诵读之后可以发现,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情感描写方式。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则需要掌握经典诵读中的课堂教学穿插频率,深化把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情感体验。
(二)尊重个体差异,分层指导学生诵读经典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尽量完善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从而将各项经典阅读穿插在其中,引导学生能够分层有效地阅读经典,掌握经典阅读的实际方式与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之后,通过这一方式还能把握经典作品的实际内容与主题思想,在思考与领悟当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
根据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安排情况,未来的初中语文诵读指导教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阶段开展。首先是在诵读内容上适当提升难度,比如说尽量选择课本内容,随后再补充一些经典的课外文章。其次则是在时间上逐渐递减,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学习压力逐渐增加,因此时间较为宝贵。对一些八、九年级的学生,每天几分钟的阅读时间已经足够,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课外活动来开展诵读指导活动。最后则是随着学生诵读水平的逐渐增长,对学生的要求可以逐渐提高,让学生始终有紧迫感,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诵读欲望。
(三)对学生的语感进行训练
经典文学作品鉴赏的首要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会感受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能力。经典作品是由字词、句子与段落组成的,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字词与句子,读懂文章的每个字、每句话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文言文,学生作为初学者在理解上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对文章中一些较为晦涩难懂的词句,教师要进行及时的指导。尤其是文言文,大部分的字词与如今的白话文的语义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完全地解读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为学生总结规律,给学生留下印象。例如在进行《桃花源记》的教学时,就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处处志之”的“志”将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做标志”,而“寻向所志”的“志”是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意思就是“所做的标记”。同时在《桃花源记》中也有许多古今异义的字词,例如“从来”古义为从哪里来,今义为向来;“鲜美”的古义为鲜艳美丽,今义是指食物的味道鲜美。教师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除文言文外,学生还需要了解现代白话文与近现代白话文之间的区别,这种学习能够为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提升学习质量。
(四)具体篇目分层朗读指导
以蒲松龄的《狼》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篇文章,教师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差异,让学生在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再联系对应的经典诵读内容,从而更好地优化语文课堂质量。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将分层教学方法渗透其中,从作者简介、一词多义、重点实词等各方面入手,分层设置课堂教学任务,从而更好地方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在这篇文章中,文章的高潮就是暴起、刀劈、毙之这一段落,这一段落的阅读需要又快又重,从而展现出屠户不被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地与狼进行斗争。在课堂教学中,各问题都需要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分层设置课文诵读内容,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诵读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能够在初中语文日常教学的过程中逐渐返璞归真,加强对学生经典诵读的引导,从而让语文课拥有更多的琅琅书声,让语文课堂拥有更好的语文气息。未来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将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放在诵读指导教学活动当中的关键位置,这能够让中华文化成为学生的自身素养,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传世经典进行反复的阅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认同,更可以为学生构建出新时代下中华先进文化所拥有的底蕴。让学生诵读经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开阔眼界与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精神思维品质,实现真正的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鑫. 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创新[J]. 语文建设,2020(17).
[2]石瑞民. 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汉字文化,2019(S1).
[3]陈洁. 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9(22).
[4]于银年. 诵国学经典 品百味人生——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1).
[5]陈继合.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0).
[6]王泽法. 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整合探析[J].华夏教师,2018(27).
[7]金丽红. 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文学教育(下),2017(5).
[8]趙世忠. 西部欠发达地区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4(7).
作者简介:任晓玮,女,1985年生,新疆哈密人,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