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课程要拓宽学习以及运用的领域,强调跨学科学习,其根本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眼界,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文学性,教师缺乏跨学科教学的思维,在教学中没有充分挖掘阅读文本中隐含的其它信息。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变教学模式,突出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面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跨学科思维,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从多元化角度解读阅读文本,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作用于语文学科本身,也反哺其它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转变思路,尝试多角度挖掘阅读文本的信息,跨学科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一、跨学科语文阅读教学概述
目前,學术界关于跨学科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很多专家学者虽然都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中对跨学科做出了解释或者界定,但是并未形成既定的概念。跨学科在英语中是Interdisciplinary,是在disciplinary的基础上加前缀inter构成的,英语中对于Interdisciplinary的解释是涉及两种以上训练的;涉及两门以上学科的[1]。而OECD组织对于跨学科的定义是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间的联系,从思想上的简单交流到较大领域内教育与研究之间的相互关联均称之为跨学科。在教学领域,笔者认为跨学科是以某个学科为核心,选择一个题目,以这个题目为中心,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在跨学科视域下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改变以往课程教学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的现象,同时也能整合多个学科,使课程结构呈现综合性以及均衡性的特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跨学科思维强调突破语文和其余学科之间的界限,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引入其它学科的知识,或者是以其它学科的角度解读阅读文本,突出阅读教学的全面性。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也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语文阅读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其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一定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归纳、对比以及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对阅读对象形成全面认知[2]。作为教师,要形成大语文观,弱化学科本位思想,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字词句读,而是要引导学生以阅读文本为基础,进行跨学科对话,从而增加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二、开展跨学科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当下社会发展所需的是综合性、全面性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发展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充分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活动仅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教师学科本位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宏观的视野与思维,多是从文学或者语文的角度去解读阅读文本,忽视了阅读文本中隐含的其它学科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3]。开展跨学科语文阅读教学强调挖掘语文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要求从多角度解读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全方位认知和理解阅读文本,这在很大程度上拔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契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对象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同时还有说明文、科普文、新闻等工具性特征比较明显的文章,即使是在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本身,只是作品本身的文学性掩盖了其它内容。在跨学科视域下,要求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建立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从人文、社会以及自然等多角度去理解阅读文本,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作品的文学性[4]。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更深入的挖掘阅读文本,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广泛涉猎,强化知识基础,并作用于其它学科的学习。
三、基于跨学科视域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构建大语文观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本质是文体思维在主导,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缺乏大语文观,固有的学科本位思维限制了阅读教学的深度与广度[5]。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在阅读前首先需要鉴别文章的体裁,即文章是属于议论文、散文、记叙文或者是说明文,不同的文体在写作手法、文章结构以及语言表达方面差别较大,确定文体后才能引导学生以特定的方法阅读文章。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特点,抓住阅读的重点,但是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即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比较单一,将学生的思维限定了一定范围内,导致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解读以及理解文章,在认识上存在片面性、不完整性。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突破文体思维的限制,构建大语文观,倡导利用其它学科知识来认知和理解文章,借助跨学科资源以及跨学科思维开展阅读活动。
比如《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学生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就需要对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写作的时间段进行判断,这就需要借助历史学知识。
(二)遵循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教师平时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从而更精准地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新课程标准当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作为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结合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细化落实,从而使学生通过阅读教学活动获得全方位的提升[6]。语文新课程标准当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本质上与跨学科思维存在共通点,都注重全方位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而不是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事实上语文学科本身的包容性决定了其内容上的广泛性,作为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并积极探索学科核心素养与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的途径或者渠道。
比如阅读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核心意象是“丁香姑娘”,承载着作者出现而又消逝的梦一般的理想,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难度。基于此,笔者尝试从生物的角度去解释,在生物学中,丁香花又称之为紫丁香、百结,笔者还给学生展示了相关图片,丁香花颜色多为白色与紫色,象征着纯洁与高雅,是作者内心美好爱情的象征,以此加深学生对于“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理解。同时诗歌阅读作为培养审美的重要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作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围绕核心概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仅从教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呈现的各种材料,不仅包括对现有教材内容的利用,同时也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增删、改编以及替换等。在跨学科视域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教材内容,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师可以视教学需求补充、添加其它教学资源。作为教师,要具备全面分析阅读文本的能力,具备挖掘阅读文本隐含信息的能力,具备从多学科角度解读文本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阅读内容为核心,有效整合跨学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素材,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形成全面的认知。
以《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为例,在教学中以“退”为核心概念,可以向地理、政治、艺术以及历史等多个学科延伸,历史方面涉及到春秋时期以及《左传》;政治方面可以体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外交策略,并且可以延伸到当下的国际形势中;艺术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具体研究烛之武的语言表达艺术,从逻辑性、艺术性等多角度分析其语言特点;地理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烛之武的描述,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判断秦国与郑国的地理位置。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打破学科界限,探索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在跨学科视域下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增加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邢翠平.多元阅读,快乐阅读——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间读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24):20-20.
[2]王玉坤.试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掘学生阅读能力的探析[J].教育,2016,(003):00243-00243.
[3]邓主芳.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001):92-93.
[4]魏小娜.“通過阅读来学习”:中小学阅读教学新视域[J].中国教育学刊,2017(4):67-70.
[5]曲婷恩.阅读教学策略初探——谈新课标视阈下初中语文教学[J].吉林教育,2013(3S):11-11.
[6]夏春燕.基于“视域融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9,(005):25-26.
薛静南,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