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天娇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多发病,也是造成老年人群自理能力严重降低的重要原因。脑梗死急性发作,闭塞脑血管影响脑组织血供,使得局部缺氧、缺血,并大量产生自由基,细胞因此死亡[1]。帮助患者有效的清除自由基,是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自由基清除类药物中依达拉奉较为常用,也具备保护脑组织的效果。此次研究分析依达拉奉参与治疗急性脑梗死获得的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于本院就诊的13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抛币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5 例。观察组中男35 例,女30 例;年龄49~75 岁,平均年龄(58.54±5.49)岁;病程3 h~3 d,平均病程(1.04±0.66)d;其中27 例合并糖尿病,30 例合并高血压。对照组中男37 例,女28 例;年龄48~74 岁,平均年龄(57.17±5.62)岁;病程3 h~3 d,平均病程(1.21±0.60)d;其中25 例合并糖尿病,28 例合并高血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患者的病情、症状表现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无相关药物过敏史;③患者无认知和交流障碍,有良好的依从性;④患者的病情未危及生命;⑤患者均是首次发病;⑥患者明确研究内容,自愿参与。
1.2.2排除标准 合并恶性肿瘤患者;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或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存在精神疾病;无监护人照看患者;发病时间>72 h 患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是急性期入院,掌握其发病情况,观察症状表现,进行多项检查,明确诊断后对病情、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予以吸氧、营养支持、心电监护。对照组进行基础用药治疗,主要是应用脑循环改善用药,应用脱水剂和抗血小板类药物,采用灵活的手段帮助患者降低颅内压。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92)治疗,具体用法:依达拉奉30 mg/次,和生理盐水100 ml相溶,进行静脉滴注,1 次/d,共用药治疗14 d。
用药期间做好多方面的观察工作,实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处理患者的各种不适。处于急性期做好体位护理,增加观察频率,帮助患者定时改变体位,吸痰;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科学饮食,保障摄取的营养充分;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ADL 评分以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用ADL 评分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患者获得越高的评分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佳。采用NIHSS 评分标准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评分越低则代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越佳。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疗效结合病患脑梗死病情改变情况、症状控制情况和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明确:患者在用药后,0 级病残,相关症状消失,NIHSS 评分下降程度>90%为治愈;患者在用药后,病残1~3 级,相关症状改善显著,NIHSS 评分下降程度45%~90%为显效;患者在用药后,相关症状减轻,NIHSS 评分下降程度18%~45%为有效;患者用药后病情无减轻,或是加重病情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为(18.81±3.42)分与对照组的(18.93±3.7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分别为(10.34±2.23)、(7.83±0.73)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83±3.11)、(10.54±1.8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DL 评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ADL 评分为(38.04±5.16)分,与对照组的(38.65±5.3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 评分为(77.19±8.53)分;高于对照组的(63.55±6.9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中26 例治愈,24 例显效,11 例有效,4 例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93.85%;对照组中有12 例治愈,26 例显效,13 例有效,14 例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78.4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85%高于对照组的78.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近几年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脑血栓的发病问题也日益突出。发生高梗死,原因在于脑部血液的速度变,导致局部压力异常,这也导致血液内分子较大的物质运输效果变差,在动脉细胞膜依附,因此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进而引发脑梗死[2]。脑梗死能导致患者的运动能力受到阻碍,语言功能也受到破坏。脑梗死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疾病,有较高的患病率,且有发病急、进展快的特点,病情相对危重,加之主要的患者群体是年龄偏大人群,本身整体的状况差,更容易有并发症、后遗症产生,影响生活质量、自理能力,甚至危及患者生命[3]。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受到血栓的影响,其脑部动脉受到阻断,其内神经元、葡萄糖因此减少,会形成半暗带在脑中央区,抑制这一区域内传递效应,但是局部细胞却没有丧失传导性。因此,在患者发病后把握救治时间,给予有效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意义。脑梗死急性发生后能在数小时或数天中进展,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也是增加此类患者致残率、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因素。患者处于急性期时,闭塞的血管导致该血管所支配的趋于血供异常,使得脑组织缺氧、缺血,也因此有自由基大量产生,自由基能够与核酸、蛋白质、脂质等有相关反应发生,使细胞化学机构被破坏,正常功能被干扰,进而导致各种损伤,比如红细胞膜存在的脂质与自由基相遇常识过氧化反应,降低细胞膜弹性与流动性,同时增加红细胞居家,增高全血黏度。同时,自由基能够与膜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产生反应,造成细胞和血管内皮损伤,使血管壁完整性损坏,进而增加通透性,引发脑水肿,会使脑梗死病情变重[4]。因此,帮助患者在发病后有效的清除自由基,对其病情的减轻和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依达拉奉属于新型的自由基清除药物,也是一种抗氧化剂,该药物具备亲脂团,也有较小的分子量,相对容易经过血脑屏障透过,在静脉给药后能够将电子提供给自由基,清理脑组织中存在活性的羟基基团和半暗带区域内的自由基,同时对凋亡基因表达进行调控中,对细胞脂质过氧化予以抑制,起到对脑组织细胞进行保护的作用[5]。此外,药物在应用后并能够对次黄嘌呤氧化酶与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前列环素的产生进行抑制,使炎症介质减少,利于减轻脑水肿。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加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获得结果:治疗1、2 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分别为(10.34±2.23)、(7.83±0.73)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83±3.11)、(10.54±1.8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依达拉奉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促进脑组织缺损减轻,这对患者预后和减轻后遗症有重要的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 评分为(77.19±8.53)分,高于对照组的(63.55±6.9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依达拉奉发挥了脑组织保护左右,使患者承受的病痛减轻,利于生活能力的恢复。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85%高于对照组的78.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应用依达拉奉能够强化疗效。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采用依达拉奉施治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病情,增强临床疗效,并且有较高的安全性,是值得应用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