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2021-01-03 19:33李孝敏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19期
关键词:河南文化产业黄河

李孝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河南 郑州 4500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因文化的浸润而具有内涵和灵性,文化因旅游的承载而得以弘扬和传承,二者天然耦合,彼此联动,构筑了作为综合性现代服务业的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适合河南省情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路径,充分发掘河南旅游资源的优秀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对于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河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助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

1.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天然耦合性

旅游产业不仅包括吃、住、行、游、娱、购,而且与文化产业高度关联、相互依存。文化及相关产业生产供旅游者参观、游览等文化产业。旅游与文化互融共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资源共享,文化增加了旅游的文化附加值,文化的优势在内涵;旅游拓展了文化产业的视野和市场空间,旅游的优势在市场,提供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从单一向多样、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人们不仅要“游山玩水”“放松身心”,而且要“增长知识”“体验生活”,因而需要赋予旅游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2. 产业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国明确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创新旅游产品体系,改善旅游消费体验。这就要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发展,以促进消费升级,释放消费潜力,创造消费需求,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要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依托“三山一水”(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与黄河)自然禀赋和交通区位特征,运用科技、创意与资本手段将“黄河、功夫、根亲”等元素凸显出来,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因此,整合河南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不断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休闲娱乐、民间文化等文化艺术,加快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不同地区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二、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南在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在理论和实践上积累了一定经验,为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信阳开辟了大别山旅游带,融合红色、生态与茶文化旅游于一体,通过红色文化增强了旅游的精神内涵,提升了旅游的品位,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河南拥有丰富的生态、景观、历史、非遗或产业等资源,但由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两大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1.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河南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纳入整体谋划不够,乡村文化资源、文化旅游融合等发展滞后。如有些文化产品创新创意不够,融合产品结构单一,文化产业发展大多是传统技艺的延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产品有待开发。“老家河南”的品牌效应发挥有待增强。文化旅游资源效益提升不够,特色彰显不足。2020年,河南 5A 景区拥有量位居全国第三位,但旅游收入不足。

2.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能力不足

河南文化旅游资源总量大,具有古老性、多样性和丰厚性,但文化产业发展的总量小。河南省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优势发展较慢,利用和开发模式创新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转化率较低,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千百年沉淀传承的黄河故事挖掘不够,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格局还未形成。资金、项目和人才等配置较弱,不利于形成有力的产业发展势态。有些资源虽然转化为旅游产业,河南各地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但是旅游开发深度不够,项目、活动单调,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实际需要。

3.文化旅游产业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河南文化悠久、历史厚重,但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创意,缺乏技术与模式创新,融合产品类型趋同化严重,生命周期较短,主题开发不够, 融合发展的资源性、市场性、功能性、体验性不足。近年来,河南虽然出现了一些有创意的文化旅游项目,但总体而言,有创意的文化旅游项目还不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还存在因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发问题。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

4.产业链条未得到有效拓展

河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文化旅游上下游产业链未得到有效衔接和延伸。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粗放,整体吸引力不够,简单化重复式开发等问题突出,产业链未能有效衔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出现求快、求全现象,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体验性、参与性。在宣传推介、品牌建设等领域,高水平创意策划欠缺,总体的市场竞争力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跨界转化利用视野不宽,融入不足,开发模式单一,上下游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

三、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立足于河南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历史底蕴深厚、黄河文化资源丰富的实际,挖掘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探索有效推进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路径。

1.着眼抢抓机遇,加强统筹规划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古城、民居、书院、园林、祠堂、宗教场所、会馆等建筑类型丰富多样,种类繁多。在我国新发展阶段,更好推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要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衔接环渤海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短板,推出一系列具有“河南特色、中国水准”的文化旅游精品,着力打造河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亮点,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做好规划。高起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立足地域地理、经济和文化特色,主动作为,确定“原创、高端、品牌”的定位,做好“旅游+文化”的前瞻性研究。综合运用政策扶持、投资撬动、释放需求、宣传推广和区域合作等杠杆,高位谋划,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等有效衔接,力争“旅游+文化”业态、技术、产品、品牌等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打造多元、开放的融合格局。三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利用河南重要的区位优势,选准突破口,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挖掘、整理和研究华夏历史文化中河南特有元素,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结合起来,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更高层次上融合发展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依托河南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促进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融合发展

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深入转变旅游资源观念、要素观念、市场观念,推进河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要素。推动“旅游+文化”,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各种资源要素诸如科技、创意、资本等新要素,加大资源挖掘,增强产业耦合力度,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吸引力,运用相对成熟的旅游产业搭建市场平台, 开拓文化消费市场, 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同时,解决好人才、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推动文化与旅游在更深层次实现融合发展。二是优化延伸产业链。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必须优化延伸产业链条。在深度上,要逐步建立起涵盖上游(宣传、营销、策划)、中游(创作、演出)、下游(后产品开发、场馆资源)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在广度上,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旅游合作,以河南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培育发展国际文化旅游消费中心。大力发展以民俗文化体验等为主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打造“科普教育、生态环保、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适度开发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原文化旅游线路,构建旅游产品体系,彰显华夏历史文明的发展脉络,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由表层融合向深层融合发展。三是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在产品供给、场景营造、服务模式等方面围绕“人”的期待、“人”的体验和“人”的精神需求,着力打造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产业示范园区、试验园区、创建园区、示范基地及其产业项目,打造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特色乡村等项目,建设数字文化产业、文创产品开发、文化会展、PPP项目、动漫游戏等领域优质旅游项目。

3.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培育融合发展新动能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骨骼与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指出,“河南的根脉在黄河,安危在黄河,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也在黄河”。河南要立足黄河文化资源优势,通过龙头项目带动,文化品牌提升,特色产业支撑,体制机制创新,聚焦、聚神、聚力,加快推进黄河文化带建设,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黄河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旅游发展优势转变,增强河南旅游文化整体实力。一是高标准融入科技赋能,打造黄河文化旅游新业态项目。科技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5G时代加速到来,物联网、VR、AR等应用场景日益成熟,文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跨领域拓展成为必然趋势。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开发黄河遗址文化产业,河南拥有丰富黄河文化的遗址遗产资源,以遗址遗产为载体,形成文化旅游链条,复建历史遗迹,展示华夏历史文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创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和经济价值,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黄河文化旅游新业态项目。二是高集成打造核心IP,唤醒黄河文化古老基因。“无IP,不文旅”。通过“IP +产业”、场景体验等方式推动IP化运营,更好地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确定主题、注入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紧扣时代、跨界创新进行IP孵化,打造展示黄河文明重要窗口。例如,谋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为孵化河南省文化旅游IP提供了契机,打造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精品。努力注入文化元素、讲好故事典故、做足文化旅游体验,打造具有独特性和针对性的IP,并围绕IP主题进行情感、氛围、活动设计,全面展现河南黄河流域段地理地貌、人文历史、治黄历程,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三是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聆听黄河故事,感悟中华文明”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精神内核。以“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品牌,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是河南义不容辞的职责。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

4.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融合发展保障

一是创新产业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树立“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加快相关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建立健全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等管理模式,创新监管机制,优化服务。加强协作,形成“政府主导、文化旅游部门主管、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常态化的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机制。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现行政策汇总梳理,制定和完善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注重导向引领,加强政策扶持,从规划、内容、资金、服务、运营等多个方面予以扶持,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安排,加大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二是创新文化旅游人才培育机制。加快培养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的“三敢”文化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旅专业人才队伍。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跨学科、跨地区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中原文化、致力推动文明传承、加强文化创新发展的高端人才和精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优秀文化旅游的人才高地。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创新人才考评机制,激活弘扬地域优秀文化的动力。积极探索符合河南实际的多元要素配置形式,促进研究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实现知识、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夯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支撑。

猜你喜欢
河南文化产业黄河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