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因寻法 授之以渔
——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之我见

2021-01-03 19:29代婷婷
课外语文 2021年15期
关键词:官职虚词初高中

代婷婷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毋庸置疑,高度凝集了中华悠久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文言文及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后,传统文化在新版部编教材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但对传统文化如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却让学生心生怯意,望而却步,也让许多高中语文老师感到迷茫。究其原因,是因初高中在文言文教学中缺乏有效性的衔接。

如何为高一新生搭建高中文言学习的脚手架?缩小初高中文言学习的落差,实现科学、高效的过渡,让学生尽快步入有序的学习轨道。身为高中教师,我结合近期文言通识的补给性教学谈谈我的一孔之见。

一、寻因问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6 年版)》中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称《课标》)要求是:“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比照初高中的《课标》,从“理解”到“把握”,从“提高”到“准确理解”,无论在文言基础知识的储备上,还是在古文的阅读能力上,高中课标的要求远高于初中,而要求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断层。

的确,《课标》是老师教学的指向标。依据《课标》要求,初中老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独角戏”式的讲解,强调灌输、死记硬背,只要学生记住考试所需的字、词、句即可,而触类旁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上是不做要求的。当然也有老师在教学中掺入一些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讲析,并进行一些归纳性的整理工作,但仍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存在要求低、系统性差等现象。

而在高中的新《课标》中不仅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重点文言实词(120个)、虚词(18个),还要求掌握文言特殊句式,通解文章内容,并能举一反三等,这些要求难度较初中的能力水平拔高许多,知识的跳跃性大了许多,而要学生在高中初始阶段快速达到高中《课标》的要求,难度就可想而知。知识是需要过渡、延续的,高中的文言学习必是以初中的文言基础为起点,是离不开初中文言篇目中典型实词、虚词、句式等的积累的。

二、授之以渔

高中文言篇目在词、语法等方面的考查范围广,方式灵活多变,如部编版必修(上册)的《劝学》一文中就涉及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字词现象及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较为复杂的倒装句式变化,还有“而”“于”等文言虚词的区别应用等,这对高一新生来说称得上是一个挑战。要填补这些空缺的确也是一项大工程,需边教边补,用基础的语法知识为其搭建文言知识学习的支架。

(一)以语法为引导之线

高一开始,我发现学生的语法知识非常欠缺,表现在语法概念混乱,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辨不明实词、虚词,说不出特殊句式,更遑论难度高的倒装句了。在教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劝学》时,我就借机系统地给学生补给了词法与句法、活用与句式等基础知识,并以学生熟悉的初中文言语句为例,借此帮助其构建语法体系,也为文言文长句、难句的理解打下基础。

如:活用的判断。在讲明句法与词性的关系后,“登高而招”(《劝学》)中“高”作为“登”的宾语就只能是名词,那么形容词“高”就需要活用,应解释为“高的地方”。同理“非能水也”(《劝学》)的“水”字在能愿动词“能”的后面只能是动词,故名词“水”得活用,结合语境解释为动词“游泳”。也可借已学的 “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中的“白衣冠”来讲解活用。借机将此法延伸至课外文言,如“后青州大蝗”(2017全国卷2),分析句法后,可见“大蝗”需做谓语,而谓语又只能是动词或形容词,结合语境,只能将其活用为动词,那么可翻译为“出现蝗灾”。说清了句法与词性的关系后,活用就显得不那么难解了。

又如:倒装句中定语后置句的判断。“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利”(锋利的)为定语,是宾语“爪牙”的修饰语,应调整为“利(的)爪牙”,而“之”的用法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像这样的文言现象,在初中《马说》一课中就已经学习过,即如“马之千里者”应调整语序为“千里之马”。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居庙堂之高”应调整为“居高之庙堂”。

(二)以兴趣为诱导之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有兴致、更有激情,笔者从趣味性较强的词与古文片段入手,如古文中“市”可解释为“买”,如《木兰辞》中的“愿为市鞍马”;可以解释为相反的“卖”,如《宋史·高仿列传》中的“盗官木造器,市取其直”;也可译为做买卖的市集……在默写古文时,易错之字巧用拆字法提示学生记忆,如“羁”可拆成“四革马”,“誓”可记忆为“打折的语言”,就可避开其易错字(写成“拆言”)。

此外,还有些短篇古文,充满谐趣。如《王蓝田食鸡子》(“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此文篇幅较短,却充满趣味,学生可自行阅读,并自主积累“箸”“啮”“屐齿”等词的含义,寓乐于学中,才能事半功倍。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此类充满谐趣的语段,如《蜀鄙二僧》《施氏食狮史》《列子·说符》等。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后期也可推荐《世说新语》《三言两拍》《古文观止》等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内外对比,进而体会文言词语的用法。从词到句,句到段,段到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古文,不仅有趣又有效。

(三)以梳理为巧学支架

荀子在《劝学》篇中强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突出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文言教学中,笔者常以“四件套”要求学生完成积累的任务,即上完一篇文言,需完成语段背诵且翻译,笔记整理及校本练习四项任务。其中的课堂笔记整理是极为重要的梳理工作,需要学生认真对待,把文言常识、通假、古今异义、活用、特殊句式、一词多义、重点实词与虚词等知识用不同色笔进行整理。以知识点的归类梳理,夯实课内文言基础。

此外,笔者对历年高考选文体例进行研究,发现高考文言文选材相对稳定,主要多选自“二十四史”的史传类散文,人物一般涉及忠臣、良吏、武将、名医等,内容多写名臣的宦海浮沉,或为民办事,或敢于进谏,或智退外寇,或救死扶伤……因而针对高频词进行分专题、分类别积累,有助于构建学生的文言知识框架。

1.积累与官职变动相关的词。如:征、辟、荐举、拜除(表授予官职);罢、绌、免、夺(表罢免官职);擢、陟、晋(表提升官职);谪、窜、左迁、出宰(表降低官职);迁、徙、补、改(表调动官职);行、署、权、判、假、摄、守(表兼代官职);乞身、乞骸骨、移病、致仕(表辞官)等。

2.积累与审案相关的词。如:谮与短(说别人的坏话)、构陷(使别人落下罪名)、讦(攻击别人的短处)、按与案(考察)、收(逮捕)、系(拘囚,关押)、鞫(审讯)、引(招供)、坐(因……而犯罪)、当(判罪)、宥(宽恕)等。

3.积累与粮食有关的词。例如:粟、黍、菽(指豆类)、稼穑、稔(庄稼成熟)、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籴、粜、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荒(收成不好)等。

4.积累表示时间的词。如:俄而、顷、顷之、旋、寻(表瞬时);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先是(表过去); 比、逮、及、洎(表一段时间)等。

此外,还有常见的通假字、复音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需积累,要常提常讲常归纳,将基础的夯实与课外的训练有机结合,循序渐进,而急于求成、投机取巧的做法是万不可取的。

总之,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培养其文言学习的探究意识,从课内到课外勤于梳理知识点。教师也需为学生搭建好初高中文言学习衔接的阶梯,缩小能力断层,让学生由自觉阅读转为自主阅读,从而实现《课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的目的。

猜你喜欢
官职虚词初高中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
古代官职升降称谓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