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逸
(国防科技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3)
现代医学突飞猛进,正处于各个领域都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医学工作者只掌握专业性的学科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多层次的思维能力和独特见解。目前在医学院校中流行病学的授课还是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主,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学生只是单纯的获取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形成了直觉性思维模式。然而在流行病学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解答如何学的问题。所以是否能将唯物辩证法应用于流行病学教学当中呢?如果在教学中能把唯物辩证法与流行病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正确学习理解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入理解运用,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流行病学中的病因是指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由于人的生活行为模式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两个特点,所以病因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心理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遗传学、行为医学以及社会医学等,这些庞杂的病因与疾病、病因与病因、疾病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作用。例如单病因说认为只有结核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因,这种说法无疑是片面的,由于贫穷、营养摄入不足、居住环境恶劣以及遗传等因素都可以使人对结核杆菌的易感性提高从而患病,在这些病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如贫穷可以导致营养不足和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再如,艾滋病除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这个生物学病因外,社会经济、卫生保健、性心理和性行为等因素也会导致艾滋病的发病率提高,当艾滋病患病率升高时又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和卫生保健等因素,并对其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病因推断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应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带领学生分析引起导致疾病发生危险增加的相关因素,并且也要注意不同病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才能更好的串联知识点,得到科学、全面、准确的病因判断。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可以被看作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的集合。也贯穿在流行病学的发展中,从15世纪中叶开始,意大利威尼斯出现了最早的检疫手段,外来船只必须在港外停留检疫40天,到16世纪格兰特利用死亡数据进行规律性研究,将统计学引入流行病领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开始,人们开始聚居在城市为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可能,也是在这一时期詹姆斯·林德开创了流行病临床试验的先河,随后琴纳向人群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开创了主动免疫的先河。1850年全世界第一个流行病学学会成立,标志着流行病学学科的形成。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流行病学也在不断地前进上升地发展着,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更新观念和模式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否定过去中消极腐朽的内容,保留其中合理的因素,不断推出新的分支学科、扩大流行病学应用领域,从而形成了如今的现代流行病学。显而易见,流行病学是不断前进发展的学科,在教学中就要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门学科,不仅要当作一门自然科学来学习还要让学生了解学科的过去、把握学科现状、更要预见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才能将学生塑造成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在未来完成慢病防治和促进健康的新时代要求。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流行病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对立统一规律剖析学科中疾病防治的相关案例,指导学生辩证地分析流行病中的防治问题。例如,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间(以下简称慢性病)的对立统一,两者相互依存和贯通又相互排斥和分离,对于人而言两者都不能忽视。慢性病和和慢性病虽然概念不同,但是可以相互转化,如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可导致宫颈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可导致肝癌等。传染病和和慢性病还可以相互影响,部分传染病在慢性病中发病率更高,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以及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在季节性流感时住院率和死亡率相较正常患者更高,虽然两者的生理性病因可能不同,但是存在着相同的社会或者环境等病因。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病因,而要放眼全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矛盾分析法进行病因判断。传染病有明确的生理性病因,所以在消除主要病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环境、社会和心理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例如,鼠疫的防治,除了重点对患者进行隔离和消灭动物传染源外;同时根据传染源的流行地区、生存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消灭跳蚤、加强交通及国境检疫等;另外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安抚情绪;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防止传播;最后,对人群加强宣教力度,保护易感人群。而对于慢性病,则是对症支持治疗,减轻病痛、延长生存率,提高生命质量。对立与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对立统一规律,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去剖析案例,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病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未来各种流行病才又可能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得到有效控制。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疾病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例如,讲授疾病流行强度时融入质量互变规律,流行强度是某病在某地区某人群中发病率的变化及其病例间的联系程度,随着病例数的不断增加,流行强度由散发、爆发、流行到大流行;再如剂量—反应关系,指某因素暴露的剂量、时间与某种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的一种阶梯曲线,当暴露剂量越大、时间越长,疾病发生的概率也越大,当量积累到一定限度后就会发生质变,如吸烟与肺癌的关系,随着吸烟量和年限的增加,患肺癌的风险也增加,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质量互变规律对于流行病学病因论证也是符合病因推断标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质量互变规律能让学生更好的串联知识点,并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把握疾病发展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每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其中会有暂时的停顿和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螺旋上升的。正如人们消灭天花的运动过程中就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最初人们将病人身上的痘疮材料接种到健康人的身上,可是这种方法无法控制接种者的病情,也无法控制传染的扩散。随后否定了人作为痘疮材料的来源,将人身上的牛痘疮材料接种给健康人,大大减少了病发率,但是无法大规模接种、免疫原性逐渐下降以及增加了其他传染病感染风险的问题也出现了。于是人们又将取材回到了牛体上,人为引起小牛的牛痘。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痘苗的质量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经过180年的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1979年宣布消灭天花。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学生正确认识流行病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对一切疾病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当前,流行病学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还是以本学科为主,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的涉猎仅限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所以对于病理学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理解不够充分和全面。所以应该联合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组,开展跨学科的交叉合作,才能制作出更加生动饱满的教学内容,可以使两个学科的教学效果得到共同提高,还能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教学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双赢的合作。为了推动唯物辩证法在流行病教学中的应用,学校可以推出相关的教学共建项目,鼓励、引导和支持任课教师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应用到教学之中。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流行病学正处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进行流行病学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学科的专业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这对于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的指导和渗透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办法,有利于医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工作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对未来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将唯物辩证法应用于流行病学教学是大势所趋,并且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