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艳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中学,江苏 宿迁223800)
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能提供知识外,还能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语文阅读的教学就是对这一功能的体现,为保障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中学语文教学的“精细化”指导尤为重要。
它是指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要对课本文本进行精细化的阅读,从而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意义,从不同方面对其展开分析,要抓住课文中所展现的一切细节,从而做到精细化。“精细化”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学习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够使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加快对知识的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教学水平提高一定的层次,同时“精细化”指导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阅读分析技巧,在今后语文以及其他的学科学习中更快地理解知识点,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使今后学习生活变得更加的高效。
现今,语文教学方式有待更新的首要原因是,教师的观念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限制,无法意识到创新观念对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教学模式依旧是枯燥的课本讲解。例如,对鲁迅的文章进行讲解时,其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都是对现代文知识点的逐步讲解,教学方法使用讲练结合法,教学过程中多为教师独自讲解,致使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同时,落后的语文阅读方法也会导致学生进行语文思维的培养时走进误区,无法满足学生对阅读的需求,在学生未来的阅读发展中具有阻碍性。
教学环境差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缺乏相应的教学用具,导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精细化”指导无法有效开展。语文阅读涉及广泛,教学氛围不理想是阻碍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阅读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传统讲课方式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使学生上课兴趣大幅度减弱,导致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低,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因此,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老师的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做出了新的要求。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方式的老套导致其教学质量无法提高。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从而实现精细化阅读。
在全新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要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就必须在授课前进行更加优质的备课准备。教师为了理清教学思路,要进行备课,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其中首先要做到对教材的基本了解,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提前进行精细化的教材与教辅资料的研读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语文文本阅读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完全掌握,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成长特点,设计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在教材和教辅资料的精细化研读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地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技巧。例如,在阅读《纪念白求恩》一课前先组织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进行课前材料准备;再如阅读《河中石兽》一课前进行“物体下沉”实验等。
对于精细化阅读教学的开展,教师可以先将“阅”进行细化,在课程设计中从用来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最基本的字、词、句这些要点展开分析,确保学生理解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含义。精细化讲解这一部分,增加学生的语文常识,为语文阅读的教学进行基础分析。例如《背影》这篇课文提到“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句话中的“蹒跚”一词显示了父亲的身体不灵便,为后文父亲买橘子的过程进行了铺垫。再比如“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还是决定自己送我去”这段话连用了两个踌躇,充分体现作者不放心的心理活动。这样逐字逐句地精讲会使学生最高效地认识理解课文文本。
逐字逐句地讲解过程相对枯燥,因此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教师可设置一些课堂游戏,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相较于枯燥的讲解过程,趣味课堂的产生能够最大程度上缓解教师的授课压力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应给予学生时间进行文本的阅读,使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将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产生联系,从而更加有效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在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学中枯燥杂乱的阅读环节设置个性化阅读以及多角度阅读,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通过不断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师需要去重视学生阅读途径方式的有效拓展,应该大力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活动,也可以选择定期进行课外阅读的讲解,从而丰富学生阅读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精细化阅读教学不仅仅指的是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学生还需要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一定的领悟与体会,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场景的构建。把课文与生活实践相关联,进行有效的课文阅读体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文章所表达出的内涵。良好阅读环境的建立,有助于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举措,阅读涉猎内容丰富繁杂,若要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必须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主讲人的身份进行转变,变成课堂的引领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同的,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学生的差异,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使得学生阅读技能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以至于忽略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减弱,学习效率低,导致教师课堂教学的压力加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差异性,将课堂教学更加细致化,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适当的方法改变现状。例如:在《背影》的教学环节设计中,讲到四次背影的分别含义时,向学生发起提问,重点关注平时理解能力较差学生的发言。
适当的阅读可以使学生的世界观更加丰富,提高学生见识程度,以及文本文章的理解能力,更好地感知文章中所蕴含的意义。因此,要注意对学生情绪的感染。教师在课堂设计中,不应该采用一味独自讲解知识点,平铺直叙的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极容易出现困意。因此,一般课堂40—45分钟,教师可以进行导入新课,讲解知识点,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讲新知识不要超过15分钟,从而使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掌握语气、语调、肢体语言的把控,比如需要用抑扬顿挫的语气和夸张的肢体语言,让学生明确认知到知识点的轻重,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师所带领的课堂的节奏,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文字叙述的枯燥性,学生经常不可避免地开始走神。为此,教师应该通过改变教学节奏,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重点知识上,并注意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课堂上,教师势必要让学生建立正向反馈,许多老师以为正向反馈就是:好、不错、很棒。实质上这种反馈很廉价,学生难以感受到足够的激励,应当用更实质的正向反馈,教师不光要说好,还要说好在哪里,妙处还要给鼓掌。例如,教师可采用以下发言方式:某位学生讲得特别好,连老师都忽略了这点,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你的回答已经非常完善了;如果在考试中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答题,得分点基本都能拿到;等等。由此看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承担夸奖者的角色,在对学生进行夸奖时要做到恰到好处,这种行为并不会浪费太多课堂时间,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激励程度和成就感是完全不同的,大大提升学生学习信心,提升课堂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精细化”指导对中学语文教学阅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新课标改革,各学校对语文学科的建设更加重视,因此,语文教师在学科设计过程中要更加充分地进行创新,为提高学生语文成绩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