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法、方、穴、术”体系简析陈雷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2021-01-03 02:54冯鑫鑫徐永亦指导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经穴面肌腧穴

冯鑫鑫 徐永亦 陈 雷(指导)

周围性面瘫,主要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为“口眼歪斜”“口僻”“吊线风”等。针灸治疗该病有独特优势且疗效佳[1-2]。陈雷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从医30 余载,临证取穴少而精,注重针刺手法的施用,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治有独到的见解且疗效显著。现从“理、法、方、穴、术”体系出发,将陈老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总结如下。

1 急性期

陈老师认为急性期一般在发病1~7 天[3]。急性起病,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3 天内达到高峰,主要表现为患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嘴角歪斜等症状。“起病急骤、发展迅猛”为此期主要特点[4]。

(1)“理”:急性期主要责之于“风”。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与急性期“起病急骤、发展迅猛”的特点极为相似。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故临床常见风寒、风热等证型[5]。(2)“法”:初期邪在皮毛腠理,病位表浅,循“在表,浅而疾之”的原则[6],因势利导,疏导客邪,宣邪外出。在疏风牵正基础上,佐以或散寒或泻热之法。(3)“方”:陈老师指出,太阳主表气,统营卫,为一身之藩蓠,是人体维持肤表功能、防止外邪入侵的重要因素。又因风为阳邪,易袭阳位,《素问·太阴阳明论》言“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在处方上以面颊局部及太阳经头项部腧穴为主[7]。(4)“穴”:重用天柱、风门;配以风池、风府、翳风;佐以合谷、攒竹、颧髎、地仓、颊车等穴。陈老师指出腧穴的命名均有一定意义。天柱穴在项部,为足太阳经“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的关键部位;依据《灵枢·根结》“根、溜、注、入”理论,此穴又为足太阳经经脉之气所入之处,故而针之可振奋足太阳经气,鼓邪外出。风门乃风邪出入人体之门户,犹人体之橐龠;风池为风邪入脑之冲路;风府穴乃统领风穴之衙府;翳风犹云翳处之风穴,能治风疾。取诸风性腧穴,取象比类,以风治风,每获捷效。(5)“术”:陈老师指出周围性面瘫初起以皮部的治疗为主,面颊局部腧穴的手法施用上以浅刺多捻法[8]为主。浅刺多捻法由陈老师在传统“毛刺法”基础上演变而来,取0.25mm×25mm 不锈钢毫针,患者仰卧位,面部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单手快速进针,进针手法为轻刺、浅刺为主,每穴进针1mm,得气后,捻转200 次,频率200 次/分,幅度<180°,不留针。旨在“浅纳”“疾出”以宣泄邪气,护卫正气,以达宣邪而毋伤正之目的。

2 稳定期

陈老师认为稳定期一般在发病8~15 天[3],虽然经急性期后临床症状高峰已过,病情在短期内趋于相对稳定,但此期邪正相争剧烈,影响疾病发展及转归,在治疗上极为关键。

(1)“理”:稳定期邪正相争,病势胶着,正邪处于相对平衡状态。(2)“法”:一则遵循急性期因势利导,疏导客邪,宣邪外出;二则应注意外邪循经向内传变。(3)“方”:陈老师认为此期病邪有循经向内传变的趋势,且从经络循行角度出发,面部的荣枯与阳明经密切相关,面部疾患是阳明经异常的外在表现。故在处方上以面颊局部及阳明经穴为主。(4)“穴”:基本选穴同急性期,增加手三里、足三里等阳明经穴。(5)“术”:此期手法宜轻不宜重,取穴宜精不宜滥。遵循急性期“浅纳”“疾出”原则,驱邪不伤正,仍以浅刺多捻法为主。稳定期患者常疑虑病情无进一步改善,因此,应及早安抚患者,告知病情演变过程,正所谓“以心医心之法,乃是最妙上乘”。

3 恢复期

陈老师认为恢复期一般在发病16 天~3 个月[3],此时邪正消长盛衰是病情转归的关键因素。

(1)“理”:正气鼓舞,邪气渐退,正胜邪却,疾病得复;邪正相持,正虚邪恋,驱邪无力,致使病情缠绵,而入后遗症期。(2)“法”:陈老师强调此期治疗上应掌握扶正祛邪并重原则,以达“驱邪不伤正,扶正不滞邪”之目的。(3)“方”:陈老师认为相同经脉上的不同经穴在传递病理信息过程中,存在时间上的先后性,疾病早期,离病变部位较远的经穴气血尚未受到影响,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受到波及的经穴范围越广[9]。因此,在稳定期处方的基础上,应考虑增加阳明经远部经穴。(4)“穴”:基本选穴同稳定期,增加阳明经远道经穴,如:天枢、中脘、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丰隆、内庭等穴。其中足阳明经腹部经穴天枢、胃经募穴中脘的使用,遵循“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意。(5)“术”:陈老师有感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从阴引阳”之意,自创“阳中隐阴”针法。取0.3mm×50mm 不锈钢毫针,患者仰卧位,腹部穴位(天枢、中脘)局部常规消毒后,在患者呼气时,采用舒张进针法快速刺入腧穴,在地部得气后,先行捻转补法(拇指向前左转时用力重,指力沉重向下;拇指向后右转还原时用力轻)9 次,待患者有酸胀发热等感觉后,将针提至天部,行提插泻法(轻插重提)6 次,出针后不按针孔。先补后泻,以达“驱邪不伤正,扶正不滞邪”之目的。四肢部其他腧穴,常规操作。本期中需要注意的是,选穴准确,手法适宜,选用电针、药物作用要温和,持续时间适中,尤其是病情趋向痊愈时,更不能使用过强电刺激,以免产生面肌痉挛、“倒错”等顽症[3],正所谓“任留三分而勿过之”。

4 后遗症期

陈老师认为后遗症期一般在发病3 个月以后[4],仍遗留面部表情肌主动运动不能,如不能抬起额纹、眼睑闭合不全、不能鼓腮及口角歪斜等症,其中少部分患者并发面肌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等症状。

(1)“理”:陈老师指出,此期患者周身症状不明显,应以面部症状表现入手,加以辨证施治。其中以肌肉松驰、萎缩为主症的属“营血亏虚”“气血不足”;并发表情肌挛缩、面肌抽搐、联带运作等症状的患者,属于血虚生风型“内风”范畴。(2)“法”:“营血亏虚”“气血不足”者,以补益正气、扶正纠偏为主;“血虚生风”者,以养血柔筋熄风为主。(3)“方”:仍以面颊局部及阳明经穴为主。(4)“穴”:“营血亏虚”“气血不足”者,在攒竹、四白、地仓、颊车等局部腧穴基础上,加用百会、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血虚生风”者,在局部取穴的基础上,加用太冲、合谷、血海、风市、后溪等穴。(5)“术”:“营血亏虚”“气血不足”者,多采用“温通”“深刺”“滞针”等强刺激,有利于激发经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血虚生风”者,针刺治疗宜浅而勿深,采用手法轻巧、刺激量小的浅刺多捻法治疗,通过经络的感应传导作用起到调节脏腑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后期浅刺多穴多捻有助促进面部微循环,营养面神经及局部组织,同时激活神经递质冲动,利于松肌解痉,恢复面肌正常运动,类“补法”,有别于初期浅刺泄邪之“泻法”。

5 近愈期

顾名思义,近愈期乃疾病将愈而未愈之时。患侧面部表情肌较发病初期明显恢复,但与健侧比较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是一个动态的分期,具体时间因人、因病而异。

(1)“理”:此时,邪气几尽,正气渐复,疾病向愈。(2)“法、方”:疾病将愈,适当鼓舞正气为宜,辨证施治得当,守前期治法、处方继进。(3)“穴、术”:邪气将退,取穴应较前期减少,治疗频率、刺激强度应逐步降低,避免纠枉过正,枉损正气,渐渐适应“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

6 小 结

陈老师依据现代医学临床分期理论,从“理、法、方、穴、术”角度出发,根据周围性面瘫各期特点,分期辨证选取“浅刺多捻法”“阳中隐阴”等针法治疗该病,疗效显著。陈老师指出针灸学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独特理论体系,临证如何理解、运用“理、法、方、穴、术”的针灸论治思维体系,对选择针灸临床方案,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均有影响。

猜你喜欢
经穴面肌腧穴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运用反射疗法和经穴按摩及配方沐足液调理常见气郁体质袁忠亮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旅途止泻按脾腧
梁丘穴在治疗急性胃痉挛中的应用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
《实用英文中医辞典》针灸经穴英译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