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网红粉丝交流实践及其跨文化意义

2021-01-03 17:54吴明华李一鸣
青年记者 2021年6期
关键词:仪式性杰瑞跨文化

● 吴明华 李一鸣

在全球化浪潮下,粉丝圈逐渐成为个体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平台之一。随着中国自媒体的兴起尤其是“网红”这一浪潮的出现,“洋网红”这一跨文化交流“桥梁”,也逐渐形成颇具规模的粉丝群体。作为跨文化粉丝群体的典型代表,“洋网红”粉丝群体的交流实践特征具备典型的跨文化属性,关注洋网红粉丝群体的交流实践有助于我们了解该群体的跨文化交流意义。本文通过对该粉丝群体的日常交流、分享和互动行为研究,探究粉丝内部是如何联结形成粉丝身份认同、粉丝群体又是如何与洋网红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亲密关系的维系,从而解读洋网红粉丝群体在开展积极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对话中发挥的实践作用。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选取“我是郭杰瑞”洋网红账号的粉丝群体为研究对象,洋网红郭杰瑞的视频内容小到平民美食、日常出行,大到尖端科技、社会民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话题#央视对话郭杰瑞#频上热搜,获得21.9 亿阅读数和7.2 万讨论数。截至2020 年8 月,“我是郭杰瑞”ID 综合粉丝数已经超过1000 万。本研究以郭杰瑞粉丝QQ 群为主要观察场所,同时综合哔哩哔哩动态社区和微博超话等粉丝聚集平台进行辅助观察和资料收集;观察时间从2019 年4 月持续到2020 年9 月。

洋网红粉丝群体的交流实践特征

1.仪式性交流:粉丝自我身份认同的前提。在洋网红粉丝群体中集中表现为程序化的仪式性交流,以方便管理和避免交流低俗化为出发点发展出一系列规则。例如粉丝QQ 群内发送给所有新成员的公告中有提醒:“群满后会自动清理最晚发言的20 个人……”,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个体在群内的活跃度,同时也是个体的粉丝身份得到群成员认可的条件。粉丝群内也存在奖励性规则,例如粉丝群内的活跃头衔共分为6 个等级,以“这个不辣”(这句话来源于郭杰瑞的口头禅)为首要头衔,即根据成员发言频率,只有频率最高的10 个成员才能获得该头衔。这一系列对仪式性交流的强制性和奖励性规定,可以有效维持粉丝群体的交流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为粉丝群体的成员身份认同提供判断依据,粉丝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向活跃度较高的核心粉丝转变,身份认同感加深。

2.生产性创作:维系亲密关系的“润滑剂”。生产性创作包括原创性内容和再生产性内容两部分。原创性内容指具有身份象征的原创性称谓、打油诗创作、图画创作等,例如对郭杰瑞的亲密称呼“老郭”和戏谑称呼“郭铁菊”等;再生产性内容则是根据洋网红个人特色进行的歌曲改编、表情包改造等,有粉丝将歌曲《辣妹子》的歌词改编为“辣杰瑞”,强调郭杰瑞吃辣的爱好。这些内容以戏谑性为特征,多来源于粉丝对洋网红行为的关注指称,表达粉丝对洋网红的喜爱之情,因此常常成为独属于粉丝群体交流的文化暗语,即“只有粉丝才能读懂的粉丝话语”。[1]洋网红粉丝群体进行生产性创作,多用来维系与洋网红的亲密关系,同时在群体内部创造出独属于该粉丝群体的文化意义。这种充满戏谑性的表达方式为洋网红与粉丝群体之间构建友好交流环境、保持亲密关系,提供了“润滑剂”效果。

3.分享与互动:信息交换与文化共鸣的“催化剂”。分享与互动主要以多媒体为平台,包含自我内容分享和洋网红内容分享两方面。观察发现,粉丝个体对郭杰瑞相关信息的分享往往来自多个平台,例如知乎、哔哩哔哩弹幕网等,弹幕、小程序等媒介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即时性和亲密互动的产生,极大地催化了异文化之间搭建彼此理解和认同的“合意空间”(即寻找彼此在社会文化的认知参照系方面的共同部分)的速度。

交流内容集中在粉丝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经历分享。日常性内容往往是以日常性话题如天气、饮食、学习、家庭关系等为主,这类话题继而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如地域差异、种族歧视等。在日常性话题之外,常出现的交流内容是“科普帖”,例如关于中美养老保障制度、中美医疗保险政策等的科普;与之类似的还有关于中国文化的介绍,包括美食、中医、茶文化等。这些信息性的交流实践往往为消解异文化的刻板印象,加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理解提供信息基础。

除了信息的获取,利用各种平台进行互动也增加了洋网红与粉丝间的亲密性。粉丝通过粉丝群发言、微博评论等方式与洋网红分享相似的经历或体验、为洋网红的视频主题提建议,而洋网红通过发布一些“亲密”信息,比如频繁更新自己的日常生活,或者直接回复或点赞粉丝的评论等,这些互动为彼此的接触营造一种“真实感”,进一步增加粉丝分享和互动的积极性。

洋网红粉丝群体交流实践意义

1.以认同感与归属感为感情基础,主动了解文化差异。仪式性交流是粉丝获得群体认同的前提,生产性创作和粉丝间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加强粉丝成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洋网红粉丝群体中,仪式性交流成为其个人展演和获得群体认同的首要方式。例如在视频评论区常常有粉丝在第一时间“打卡”评论:“前排捕捉”,这种行为成为粉丝身份的一种象征。弹幕的出现使得观看视频本身也成为一种仪式性交流,上文提到的“文化暗语”等象征符号也成为粉丝成员“在场”与“参与”的动力。粉丝成员通过仪式展演与分享活动,“我们”的共同感与“家园”的归属感得以生成与强化。[2]

粉丝群体内部共同感与归属感的产生为粉丝群体内部友好交流、进一步接受和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提供了感情基础。粉丝内部成员身份多样,不乏海外留学背景或海外生活经历的成员,在面对文化差异引发的争议性问题时,粉丝群体内部具有跨文化交流经验或对了解异文化成员具备更高“发言权”和可信度,这为粉丝成员主动了解文化差异,争取更多“发言权”提供动力。

2.以冲突-协商-反思为交流路径,自发进行文化反思。粉丝群体一方面通过介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来彰显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会针对自身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在承认他者文化长处的同时,传达对国族文化越来越好的期待。

粉丝群体往往通过冲突-协商-反思这一过程处理文化冲突。洋网红视频内容本身具有的跨文化性常常会引起争议,无论是粉丝还是郭杰瑞本人,大多时候都会采取较为理性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例如在提及中美两国的保险问题时,有粉丝认为中国社保作为与商业保险性质不同的社会保险,福利已经很好了,但也有粉丝认为国外的医疗福利还是比国内好很多。诸如此类的争议屡见不鲜,无论争议是否能够达成共识,粉丝们都倾向于认为郭杰瑞的视频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这类视频挺好的,多增进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尽量多的消除分歧,避免两国人民由于不了解对方所产生的偏执的刻板偏见。”

“国内的同学大多都只能通过旅游或者视频来接触国外。可以看出来老郭有心做一个文化的桥梁,并且在我看来,他真的做到了。”

由此可见,即使争议依然存在,但是该类讨论为加深粉丝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供了理性的环境。粉丝群体得以进行不同文化间的理性对话,以客观角度去看待不同文化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例如,在郭杰瑞分享纽约时代广场坑骗游客的乱象时,有粉丝对中国景区存在的“宰客”行为也进行了批评。

当冲突上升到对自己国族文化的争议时,粉丝群体交流实践由一开始的民族主义情绪,向对立协商后的“反思”转变。例如粉丝对春晚话题的讨论包含夸奖与批评两种声音,而“反思”作为第三种声音也出现了:

“面对外界的褒奖或者批评的声音,也许我们更应当不卑不亢,而不是凭借主观臆断急着去反驳或者曲解他人的意思。有自信认识到我们的优势,也有自信承认并完善我们的不足,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与讨论

洋网红粉丝群体通过仪式性交流和生产性创作,形成粉丝内部机制和身份认同,粉丝群体内外的分享与互动则在克服文化差异的消极意义、扩展其积极意义方面作出了尝试。单波提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寻找跨文化问题解决的可能,[3]洋网红粉丝群体的交流实践正是对此的一种尝试。洋网红粉丝对国家或者民族的自我反思性,是他们批判性地参与粉丝文化实践的一个标志。尽管交流实践过程中难免表现出民族主义倾向、偏见与刻板印象,但是总体来说粉丝群体并未丧失文化反省能力。粉丝成员的身份促使其将自身置于他者的语境中,通过意识到他者的相异性、在接受相异之处的同时丰富对自身的理解,尝试达成理解,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对话交流。

猜你喜欢
仪式性杰瑞跨文化
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
玩水
论“朗达羌姆”的起源及其仪式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贪吃的杰瑞
湘西苗族舞蹈的仪式性特征解析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共享、共情、共识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典范逻辑:对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的追踪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