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静
(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黄石 435002)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行为的实施者,学生的直接接触者,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高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指的是青年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逐渐走向成熟,通过教学实践、科研训练以及师德构建,使教师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是: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以及专业道德。专业素质,指的是要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师的身心健康、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信心,以及调节和处理各项人与事务的能力,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沟通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优秀的教育能力等。专业能力指的是教师的业务能力,是从事教师这个特殊职业,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等等,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对各种学生事务和教学事务的应对和处理能力。职业道德,指的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总和,重点强调高校教师立德树人、肩负社会责任的素。
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评价机制较为单一,不少学校仍然存在着较强的“功利化”倾向,追求“短平快”。“功利化”主要指的是,对青年教师科研成果、论文数量以及项目获取上的认定,缺乏对青年教师潜能的激发和相关培养机制。据调查表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忽视客观条件,盲目跟风,在考评体系上以教师论文发表数量和项目获批数量作为衡量教师的能力标准。[1]甚至一些地方院校,每年会支付大量的资金奖励论文多、项目多的教师。不难想象,在这种激励机制下,一些教师变成了发文的机器。[2]查阅各大高校职称评定要求不难发现,获批一个“国家级项目”对于青年教师意义重大。2018年,国家基金委共受理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6042项,经过评审,最终共资助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7671项,资助率为20.54%。100%的硬性要求,与80%的不通过率,让一些青年教师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和生存压力,甚至直接关系到一些教师的“去留”问题。正如某高校教师李某谈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搞非升即走政策,尤其在一些双一流学校更是已经成为常态。”
然而青年教师的培养需要长时间沉淀,尤其一些基础学科的研究需要时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由于科研在青年教师考核中所占比例较高,导致了一些青年教师为了在较快、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果,而忽视了长线研究和基础研究,甚至会出现学术不端现象。同时,由于重科研,导致了对教学的忽视。科研任务重,青年教师很难将精力投放于教学。青年教师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往往更加注重自身学术和科研的培养,而忽视了自身教学技能和教学素质的提高。
作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老师,可以说师德是立身之本。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首先就需要明白什么是“师德”,将教师的美好品德践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201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明确了教师要做到立德树人,对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然而现实中,一些教师没有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好好履行职责和义务。2021年教育部通报了违反师德案例,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某老师因学术不端被取消教师资格;重庆师范大学某老师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等。纵观以上事件,可以看到这些教师并未形成完善的师德观,对于自身师德师风建设,认识不够深刻。作为高校教师,要时刻谨记,自身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广博的学识,更要注重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另外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专业素质的建构,没有建立起顺畅的师生关系,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甚至一些老师因为工作或自身的一些原因,出现了心理问题。例如2006年,某高校教师张某,从事该校心理健康教学与咨询工作,因为没有选上学校的教导主任,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最终选择自杀。这位长期从事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的老师,为学生提供各种心理辅导,却没能解开自己的心结。因此,加强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提升其专业素质,既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的必由之路,更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设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基金,构建青年教师科研计划,采取专项拨款,帮助青年教师在项目申报、论文写作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指导。以2020年为例,湖北师范大学为鼓励本校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培养青年教师独立主持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实施了青年教师科研自主项目计划。资助对象为年龄在45岁以下,职称为副教授以下,学历为博士以下的在编在岗的青年教师。
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青年教师好课评比和教学大赛活动,让青年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完善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素养,锻炼教学技能。例如,湖北师范大学为全面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引导本校青年教师热爱教学、关注教学、重视教学,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活动。2021年举办了,湖师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其中有33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决赛。为了适应当前教学发展,此次决赛由线上和线下授课两部分共同完成,决赛当天现场公开课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由评委现场打分,鼓励青年教师采用更为多元化的方式探讨新型教学模式。
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提升“导师制”功能,一对一服务,根据导师的专长以及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可以从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多方面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促进青年教师的持续、健康发展。[3]例如湖北师范大学就建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各部门、学院为新进青年教师安排一名导师,做到了一对一精准帮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导师的选取上选择职业道德良好、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具体负责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科研引导、教学提高等几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协助青年教师拟定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开设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及本学科的授课特点和青年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使青年教师树立当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掌握切实有效的教学技能和扎实可靠的科研素养。
“学校教师千差万别,无论是工作内容、工作性质还是工作形式各有不同,一刀切式的评价机制,是无法对所有教师进行公正考核的。”[4]改革青年教师评价机制,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在教师分类改革中,凸显精细化导向进一步将青年教师分为不同类型进行培养。例如湖北师范大学,就将青年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三类。对于科研做得好的教师,实施破格晋升,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学校的“低职高聘”和“磁湖学者”。加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的权重。增设教学技能优秀岗位,鼓励青年教师热爱教学、从事教学。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关心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帮助解决青年教师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疏导和养护,设置教师健康心理发展中心,定期开展相关教育讲座,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帮助教师合理疏通在教学和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增强健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