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源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具有不同的功能。要格外关注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从立德树人全局出发,通过顶层设计、科学管理、丰富内涵、强化建设,持续发挥校园文化和思政课的综合育人功能,为民办高校特色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作为培育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主阵地的校园文化,具体是指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沉淀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办学理念、思想内涵、学校精神、行事准则、校风校训等。将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在活动中积极营造内涵丰富、意境高远、勇于担当的教育文化氛围,从而激发大学生成长成才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内在素养的形成,更多的是一种无言的道德教育,具有正向隐性功能。同时好的校园文化具有激励促进功能,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认可,每一点付出都得到赞许,持续激励大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懈奋斗。
党和国家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而设置的,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实践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思政课有利于把受教育对象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协调,是一种无形而深刻的精神力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由此可见,思政课具有政治性引领和理论性引导功能。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民办高校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活力和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使高校大学生在昂扬向上、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中把好“总开关”。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课的参与主体都是高校大学生,在育人过程中,二者的育人理念具有一致性。然而在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规划、组织、实施部门和思政课的开设部门,分属不同的管理单位,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二者并无交集。鉴于二者在育人目标和育人效能上具有一致性,将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和思政课的显性育人功能相统一,加强二者的沟通交流,达到效用协同,实现有效性的功能互补。一方面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性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进思政课教学的综合性延展。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队伍与思政课教学队伍在工作内容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最终目的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帮助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奋斗目标,并引导他们的人生行为和发展方向,促使他们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理想、创造美好生活。因此,必须使思政育人主体与校园文化建设育人主体协同起来,在协调配合过程中进行育人工作,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校园文化思想内涵,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使教学更加有效,活动影响力、感召力更加持久,实现教书育人与活动育人相协调。
(1)思政课程育人。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理论引导作用,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运用。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配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广泛开展相关精神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两者间的互动合作,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2)文化活动育人。思政工作者通过利用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把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想内涵等理论知识与校园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文化活动中践行和传播价值观念,赋予文化活动更丰富的内涵,更深刻的思想,将其发展为思政课文化育人的主要载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阵地。
(3)实践活动育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高校大学生的发展阶段和特点相契合,紧跟时代潮流,丰富活动开展形式与社会关注点相结合,回应学生关切。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接纳新思想,成为个人思想意识和行动指南,用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师生力量。
(1)优化协同运行机制。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发展路径构建中,优化二者的协同运行机制对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对学生思想行为构成良性约束,为教职工育人使命赋值,畅通校园主流文化的交流渠道。
(2)完善协同领导体制。民办高校要切实把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课育人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必须要以坚实有力的领导组织作为保证。
(3)健全协同评价机制。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提升校园文化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效果。对二者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第一时间发现其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信息反馈数据库,及时甄别和引导,使校园文化和思政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予以调整和解决,提升育人实效性。
(1)建立常态化交流平台。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发展需要为不同主体间的沟通建立一个常态化的对话交流平台。民办高校通过建立可以及时沟通的常态化交流平台,使各个主体在工作过程中,即时沟通,互相补充地开展工作。思政课老师、团委组织及校园文化活动负责人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信息交换与经验学习,尊重彼此发展特质,在人性化交往中提高各育人主体间的相互联系,拓展彼此的合作路径。
(2)构建信息网络平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工作的劣势是阵地分离、结构耗散,缺少“集群”,呈现“条块分割”的景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将学校现有的官网、两微、抖音、快手等宣传教育平台进行整合,优化系统功能,改进版面设置,从老师和学生中进行人才吸纳,构建全方位、复合式、立体化的活动宣传体系,为思政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打下夯实基础。
(1)加强价值引领。价值引领的目的在于实现价值育人,它是在多元化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最大价值公约数。民办高校实施价值育人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确定价值目标,并运用思政课程建设不断促进价值引领功能的实现,使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步,勾勒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形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判断社会价值对错的标准。
(2)创新育人形式。校园文化活动和思政课教学在育人过程中,要在满足大学生需要的同时,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独特个性,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化因素后,针对性地开展特色育人文化活动。思政工作者要充分掌握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性格爱好和专业背景,有选择的采用不同育人形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3)实现共建共享。通过信息共享,活动共建,进行整合利用,对提升资源利用率,发挥资源最大效用具有重要作用,为双方的积极互动提供丰富素材,共享教育活动成果,实现双向互补和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和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功能实效性。
(1)思政课和第二课堂相融合。以思政课教学内容为主线,开展“一二九”歌咏比赛、朗读会、话剧表演、书画摄影、知识竞赛、特色纪念日等一系列文体活动。让第二课堂成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延伸,使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入脑入心。
(2)“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学堂”相融合。充分利用暑期三下乡、反邪教社会宣传、青年志愿者服务、脱贫攻坚服务、法律服务队、网络故障排除小组等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政课课堂内容付诸实践,外化于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3)融媒体平台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运用互联网思维理解大学生的行为举止的内在心理。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抢占网上思想舆论高地,形成线上线下合作发力的新格局。
(1)推动全员育人的新格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关系密切,事关学校每个师生的切身利益。首先,在观念意识上要提高认识,让每一位师生都认识到两者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与之息息相关。其次,要创造环境、创造机会让师生有充分的条件参与进来。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与文化建设相结合,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2)推进育人力量的交流融合。推动校园文化与思政课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并将这种良性互动关系覆盖到全体师生,使各个主体参与者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通过合作、协商方式建立育人伙伴关系,搭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多维度的通力协作机制,拓宽学校与家长间的交流沟通新渠道。在交流沟通中各方达成育人共识,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形成合力,实现对学生的正向影响,形成全方位育人交流格局。
综上所述,我们要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课协同育人形成良性互动格局,探索校园文化和思政课协同育人发展方向,搭建构成系统完善全面的协调育人路径,形成多重教育主体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整合型现代教育的创新发展模式。
民办高校的思政育人工作是一项基础但又复杂的工程,作为主渠道的思政课肩负着主要任务,但仅凭主渠道育人,难以实现育人总目标,需要和民办院校长期形成的特色校园文化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进一步形成协同育人发展格局,探索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具有实践育人价值的工作新局面。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多种元素的协调合作搭建桥梁,不断促进民办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