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协同育人培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03 15:43张琼芬刘志宏蒋宜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科教课程体系协同

张琼芬 刘志宏 蒋宜蓉

(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0 引言

2012年,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推出“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主要包括10个项目。此后,很多高校都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人才培养方面按照“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2017年,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三全育人”的要求,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指出:“培养什么人,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是教育的另一个问题”。这对培养人才提出了很多更高的要求,很多高校也积极采取措施,并基于“科教协同育人”积极推进“三全育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科教协同育人”对国家的人才储备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中国的经济总量目前已排在全世界的前列,而一个国家要想在主要领域独占鳌头,必须在科技方面非常突出,并且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后,对教师的要求也会提高,需要教师除了掌握必需的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之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科教协同育人”是一种双赢的计划。但在“科教协同育人”计划提出之前,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并没有注意到科教分离所带来的弊端,也没有关注到应该如何为新时代培育国家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新一代人才。新时代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培养人才方面,应充分考虑科教结合所带来的益处。基于此,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指出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而后基于“科教协同育人”的理念,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效果,提出了本专业的一些改革措施。

1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充分体现“科教协同育人”理念

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每年的招生人数为80人左右,为了与时俱进,几乎每四年都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从2006年至2014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把“科教协同育人”理念融入其中,培养方案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这就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强,也没有形成一种研究学习的习惯,更谈不上所谓的创新了。

1.2 课堂教学中没有融入学科科研成果

在课堂中,老师们基本上是按照课本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授,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把自己的科研情况以及课程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在课堂上展示,科教严重分离,这就导致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深度认识,不知道何为科研,更不知道该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研究了。

1.3 科教协同育人制度缺失

在2006年至2012年间,理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进行科教融合是没有形成文件规定的,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因此在制度方面是存在一定的缺失的,这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有一定的滞后作用的。

1.4 课程体系建设没有彰显科教协同育人

在2006年至2017年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只有关于必修课、选修课、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等需要满足的学分,在这些课程中并没有研究型的课程,也就是没有专门的课程是关于介绍如何做科研的。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不利的。

1.5 实践教学体系缺少科教融合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般都是以相应的课程为基础,进行一定的实践训练,但是在实践训练过程中,老师们很少融入科研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本专业也会邀请相关企业到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但是实践训练过程中,相关企业的老师更多时候是把企业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拿来给学生进行训练,而没有系统讲授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训练,因而谈不上科教融合育人。

2 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笔者所在学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关于科教融合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这些年来的教学体验,提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关于科教融合育人的一些改革措施,具体改革措施如下所示。

2.1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教融合育人机制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理工类专业特点,在最近的201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中,本专业的教师首先到兄弟院校与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以了解兄弟院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其次,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追踪调查,让学生填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与建议的调查问卷,此外,充分考虑在校高年级本专业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企业和政府相关机构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制(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等,并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等育人措施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修订完成后,邀请兄弟院校与企业专家作为院级答辩与校级答辩的评委,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商讨并解决,并最终形成定稿,最后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培养。

2.2 科研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本专业的老师们几乎都具有博士学位,一半的老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一半以上的老师曾经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因此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本专业学科前沿进行归纳总结,并把自己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以及所见所闻等真实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做能够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形象,更具真实性,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所学即所用,学生也更加自信,对专业的认可度也会增强,对科研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与思考。把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科研信心也大有益处,进一步可以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将科研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贯穿于教学以及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促进相应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这就丰富和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促进了本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制定并完善科教融合育人制度

桂林理工大学为了确保科教融合育人,于2016年4月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制定了相关制度与政策。创新创业学院的成立,是学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学院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理学院也因此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学院相关领导为成员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理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和相关制度。理学院每年会对科教融合育人的教师进行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奖励。相关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给予了坚定的制度保障,使得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2.4 构建科教融合育人的课程体系

结合社会和企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素质需求,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各个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课程都明确了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后续课程的关系,并且明确了该课程与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课程设计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在创新能力教育方面的有机结合。特别地,课程体系中加入了研究型课程,每一门研究型课程限定了选课名额,只有10个名额,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课,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学生得到了相关学科的科研训练,提高了相应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理论课程中科教融合所产生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实践教学中创新技能的培养和课外创新创业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这种培养方式将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5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搭建创新素质提升平台,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实践培训主要由本专业与本校相关教师承担,此外,与相关企业签署相关协议,企业每年派人到校培训学生;校外培训主要是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培训,从真实项目做起,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理论学习的重要作用,同时学生也能把所学的知识创新地应用到实践中。此外,本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跟老师们做相应的科研课题,这样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也能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3 结束语

科教协同育人,有利于本专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结构的广度与深度,了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增强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教融合育人机制、科研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制定并完善科教融合育人制度、构建科教融合育人的课程体系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见解,获得了一些成果。通过改革,使学生充分享受到了科教融合带来的益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本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科教课程体系协同
《科教导刊》征稿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教之窗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