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虚标实病机论治神经性肌强直

2021-01-03 13:22曹毓佳聂玉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21期
关键词:肾阳神经性双下肢

肖 康,曹毓佳,聂玉婷,曲 淼

神经性肌强直(neuromyotonia,NMT)是一种由于周围神经末梢病变导致自发且持续的肌肉颤搐、肌阵挛及肌强直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合并其他疾病或者作为其他疾病的首发症状出现,由Isaacs[1]于1961年首先报道,故又称Isaacs综合征。本病较为罕见,目前诊断主要依靠症状以及肌电图表现。其症状主要为自发而持续性的肌束震颤,常起于远端肌群,向近端发展,肉眼可见肌肉虫蠕样运动,以双下肢最为多见,可累及全身肌肉。波及延髓支配的肌肉则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发音障碍等,而波及眼外肌则会出现复视、斜视等症状[2]。睡眠及麻醉状态下颤搐仍不消失。其次,肌肉痉挛与肌肉僵硬强直亦较为多见,多在活动后加重,无叩击性肌强直,腱反射可因肌强直而减弱或消失。其他常见表现有多汗、肌酸激酶升高和肌肉肥大,也有案例报道并发肌肉萎缩[3]。肌电图表现以自发性动作电位发放为主,表现为安静状态下连续的二联、三联或多联动作电位发放[4]。

神经性肌强直病因尚不明确,一般按病因分为遗传性、获得性和特发性3类。国内外学者利用DNA测序发现,编码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s,VGKC)KCNA1和KCNQ2/3基因的多个位点突变均可导致神经性肌强直[5-6],钾离子通道蛋白构型改变,钾离子外流受影响,膜电位异常,从而使神经细胞持续处于高兴奋状态。近年来又发现HINT1基因突变与神经性肌强直有关[7],然而还有不少病例包括一些家族成员未在热门变异区域发现异常[8],关于本病的基因变异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一般认为本病大部分为获得性的,与肿瘤和自身免疫高度相关。多种肿瘤可以伴发神经性肌强直,其中胸腺瘤与本病关系最为密切,一般认为是肿瘤的抗原与神经细胞的钾离子通道(VGKC)产生交叉反应所致,可在血清中检测到Caspr2抗体[9-10]。常见自身免疫病(如有类风湿关节炎、重症肌无力、桥本氏甲状腺炎等)常与神经性肌强直共病,而在这些病人中VGKC抗体检出阳性率可达50%[11]。

治疗上应用膜稳定剂(如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常可控制肌肉颤搐症状,因神经性肌强直主要为自身免疫相关疾病,故应用卡马西平效果不佳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此外,存在肿瘤的病人应积极治疗肿瘤。但总的来说,本病疗程较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性肌强直有一定优势,可以缩短疗程,减轻不良反应,有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12]。高利教授运用温阳利水、除湿通络法治疗神经性肌强直,疗效较为满意,现结合病例探讨神经性肌强直的治疗思路。

1 辨证论治

中医古籍并无神经性肌强直及相关病名,其肌肉震颤蠕动、肌肉强直、肌肉疼痛痉挛症状与中医颤证、微风、痉证等病相类似。《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总结病机十九条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等论述,皆可参照。高利教授结合前人古籍论述与自身长期的临证经验,认为本病主要以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为本,痰、水、瘀内生阻滞经络为标。常见的证型有阴虚风动证、阳虚水泛证、瘀阻经络证。

1.1 阴虚风动证 肝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明代医家楼英《医学纲目·颤振》言:“颤,摇也;振,动也。风火相乘,动摇之象”。肝体阴用阳,若肝血亏虚,不能制阳,又四肢为诸阳之本,受肝风、肝阳鼓动,故见四肢颤动,风淫末疾也。再者肝属东方甲乙木,肾属北方壬癸水,乙癸同源,肾主封藏肾精,肝主疏泄藏血,精血均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补养,二者可互相转换,同时肝肾两脏一开一合,一收一散,配合为用。若肾精渐亏,水不涵木,引动肝风,则肢体摇动。治疗常用熟地、白芍益肾柔肝,天麻、钩藤等药平肝息风止痉。

1.2 阳虚水泛证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主温煦,正如古人所言如天与日,四肢得阳气所充,则筋骨灵活,反之则僵硬不便。人体五脏之阳,以肾阳与脾阳为要。其中肾阳为人五脏阳气之根本,又称命门之火,而脾位于中焦,本为阴中之至阴,得肾阳温煦,则能升清降浊、运化水谷,盖脾阳之源为肾阳也。脾肾阳气在水液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素问·经脉别论篇》言:“饮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之运化、肾与膀胱的气化失司,则痰饮水湿内生,淫溢四肢肌腠,阻隔经脉气机,则会有肢体拘挛、肿胀汗出等症。此外,脾主四肢肌肉,肌肉的健壮有赖以脾之运化,若水谷不养,则可见肌肉无力甚至萎缩。温肾常以仙灵脾、川断、狗脊、熟地等中药,健脾除湿常选用陈皮、茯苓、大腹皮等中药。

1.3 瘀阻经络证 神经性肌强直一般病程较长,迁延难愈,本病根于正气虚损,易生痰生湿,进一步伤及正气,如《素问·评热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邪恋,气血运行不畅,久之成瘀,入血入络,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记载:“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瘀血阻络,经脉失养,肢体肌肤麻木疼痛。治宜活血通络,常用丝瓜络、鸡血藤、路路通、川芎等,瘀血常和痰等其他病理产物胶结,其中路路通、丝瓜络其性通利走散,活血而又有利水除痰之效,达到痰瘀同治之功。使经络得通,阴阳气血道路得畅。综上,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牵涉肝、脾、肾等多脏,又多有水湿痰饮、瘀血等邪实为患,故治疗时扶正与祛邪之先后轻重宜多加权衡,结合病人实际情况,随证治之。

2 典型病例

病人,男,52岁,因“腰痛后双下肢肌肉颤动1个月”于2017年5月22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下肢肌肉颤动待诊”由门诊收入院。病人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腰椎CT显示腰椎间盘突出,自服止痛药后腰痛缓解,病人可进行体育活动。2 d前病人运动后出现双下肢肌肉不自主颤动,呈波动样、虫蠕样,伴有双下肢力弱感,走路及活动乏力,并逐渐出现右下肢近端外侧皮肤麻木、疼痛,无明显肌肉疼痛,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自感爬楼梯时稍有乏力感。于当地未明确诊断,遂来我院就诊。刻下乏力明显,双下肢及腹部肌肉颤动,休息不缓解,右下肢外侧皮肤麻木、疼痛,全身汗出较多,无发热,无肌肉疼痛,纳差,眠差,近期体重减轻约15 kg。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吸烟史数十年,每天2包,常饮酒,平均每日250 mL。否认相关家族病史。

入院查体:血压145/83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楚,言语流利清晰,精神差,查体合作;高级智能检查正常;视力、视野正常;双眼各方向运动正常,无眼震,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伸舌居中;颈部无抵抗;双上肢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腱反射减弱,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腓肠肌肥大,肌肉无压痛;病人腹部、双侧股四头肌及腓肠肌可见肌肉颤搐,双侧共济运动稳准,深浅感觉检查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中医四诊:病人平素纳差不欲饮食,此次劳累后起病,出现肌肉颤动,神疲乏力,肢体困重、多汗,动则加重,右下肢疼痛,舌淡稍暗,苔白略腻,脉弦细。

胸部CT:左肺上叶前段小节结影,左下叶感染?上腹部CT+增强:胆囊结石、脾大。腰椎MRI:腰椎退行性改变;L3/4、L4/5椎间盘膨出;L5/S1椎间盘突出。颅脑MRI:脑内多发缺血灶,右侧额顶部硬膜下积液,脑白质变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19 g/L,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 4.5 pg/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67 U/L,肌酸激酶(CK)237 U/L,乳酸脱氢酶(LDH)278 U/L,血尿素9.63 mmol/L。糖化血红蛋白、肿瘤标志物、风湿三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抗心磷脂抗体、抗核抗体谱均正常,毒物筛查未见异常。脑脊液检查:压力160mmH2O(1mmH2O=0.009 8 kPa),蛋白480 mg/L,葡萄糖 952.2 mg/L;脑脊液病理:镜下见少量淋巴细胞和红细胞,个别单核细胞。肌电图报告:右腓肠肌静息可见群放电位。

入院后西医诊断考虑为神经性肌强直。病人以双下肢受累为主,以肌肉颤搐为突出表现,予卡马西平稳定细胞膜,丁苯酞保护线粒体,前列地尔及长春西汀改善循环,维生素B1、维生素B12营养神经等治疗。入院4 d后高利教授查房,病人仍有腹部、双下肢肌肉颤搐,无明显改善,并出现双上肢皮肤瘙痒,考虑为卡马西平导致的不良反应。遂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四诊合参,病人体重减轻迅速,现肌肉颤搐症状较为严重,乏力明显,自觉肌肉发僵,活动不便,仍有多汗,右下肢麻木,舌淡稍暗,脉弦细。证属肾阳亏虚、水湿内停,治以温阳益肾,兼以除湿通络,处方:川断15 g,狗脊15 g,牛膝15 g,山茱萸15 g,骨碎补25 g,威灵仙15 g,鸡血藤15 g,防己15 g,伸筋草15 g,丝瓜络15 g,熟地30 g,白芍30 g。3剂,水煎服,早晚温服,并口服血栓通胶囊活血化瘀。

中西医结合治疗3 d后,病人腹部及双下肢肌肉颤动频率及幅度下降,肢体乏力、汗出及皮肤瘙痒改善,纳差,眠差,脉弦略滑,舌暗苔稍腻,考虑证属脾虚湿盛,治以温阳健脾、利水痛络。处方:陈皮10 g,法半夏9 g,茯苓30 g,萆薢10 g,泽兰12 g,佩兰12 g,路路通15 g,川芎12 g,防己10 g,木瓜20 g,牛膝30 g。3剂,水煎服,早晚温服。中医外治法予益气活血通络洗剂泡脚,中成药予七叶神安片口服镇静安神。

治疗1周后病人症状缓解,腹部肌肉颤搐消失,下肢肌肉颤搐频率及幅度较前均明显好转,纳眠可,无多汗及皮肤瘙痒,调整方药如下:陈皮10 g,法半夏9 g,茯苓30 g,天竺黄6 g,生黄芪20 g,桑寄生30 g,路路通15 g,川芎12 g,伸筋草30 g,木瓜20 g,牛膝20 g ,浙贝母12 g,鸡血藤20 g,大腹皮15 g,槟榔10 g,细辛3 g,枳壳9 g,柴胡9 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治疗2周时病人腹部与左下肢已无肌肉颤搐,右下肢有间断肌肉颤搐,双下肢稍有乏力感,纳可眠安,体重稍有回升。查体:下肢肌腱反射减弱,双下肢肌肉肥大,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整体好转而出院。

3 讨 论

本例病人发病较急,持续不缓解,以腹部、双腓肠肌、股四头肌的肌肉颤搐为主要表现,查体见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定位在下运动神经元通路。伴有多汗,肌电图见静息状态下的群放电位,考虑为神经性肌强直。本病需与先天性肌强直症及僵人综合征鉴别,先天性肌强直症一般无肌颤,叩击有肌球,僵入综合征病人入睡后肌肉颤动消失,地西泮治疗有效,均与本例不符,故不难鉴别。本例病人近期体重减轻,虽肿瘤标志物和胸腹头颅CT均未找到肿瘤存在证据,但仍不能轻易排除之。

本例病人单用卡马西平治疗时收效不明显,依据既往病例报道可联合激素治疗,常可在1个月左右控制症状[13],本例病人对激素可能的副作用有所顾虑,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其平素纳差食少,近期体重迅速减轻,汗多而无发热,双下肢及腹部肌肉颤搐,乏力,活动后觉肌肉僵硬不舒,考虑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证,而渐至右下肢皮肤麻木疼痛,为有瘀血内生。故通观整个治疗过程,以温阳利水、除湿通络之法,收效满意。

温阳利水之法治疗颤证,古代已有相关论述,如医圣张仲景就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伤寒论》中有真武汤证条文道:“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苓桂术甘汤证条文“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即是采取温肾阳、振脾阳而利水的方法,阳气回复,枢机得利,水湿自去。现代医家也有运用真武汤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特发性震颤、痛性痉挛、良性肌束颤动等证属阳虚水泛者,收获良效[14-15],为神经性肌强直的治疗提供了思路。刘元臣等[16]报道了运用地黄饮子加减,以熟地、山萸肉、仙灵脾、黄芪为君药,温阳益肾,治疗神经性肌强直收效满意。另外,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病人下肢沉重无力,双侧腓肠肌肥大,又须健脾除湿。由于肾阳为一身诸阳之本,常宜先补肾阳。

故本病例先以狗脊、川断、熟地、山萸肉、牛膝、骨碎补等温肾益精,佐以利水活血通络之品,如防己、鸡血藤、威灵仙等,一方面使经络得通,另一方面使补而不滞。肾阳得补,则脾阳有源,如釜底有薪。然湿邪困脾,故继以二陈汤加减化湿除痰,最后标本同治,益肾运脾,除湿通络并用,并以柴胡、枳壳、大腹皮等加强行气,配合活血通络。现代研究也发现,仙灵脾水提取物对大鼠腓肠肌蛋白组学有所改变,主要通过骨骼肌能量代谢、参与肌细胞凋亡和生成、调控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等途径实现,如热休克蛋白β1表达量上调,从而发挥对肌肉损伤的修复作用[17]。

神经性肌强直是一种罕见的钾离子通道疾病,本例病人在卡马西平治疗效果不佳时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于2周内控制症状,且无明显副作用,为此类罕见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高利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之本为肝脾肾不足,标为风痰水湿瘀血内阻经络,临证较多变化,治疗宜标本兼顾,并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健脾除湿、温阳利水、活血通络等法,可获得良效。

猜你喜欢
肾阳神经性双下肢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卤米松乳膏联合维生素E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不要把神经性皮炎当牛皮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