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翠,任 洁
冠心病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生活的首要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流行率的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是在早期发现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预防。传统的“被动医疗”下我国对冠心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虽取得一定疗效,但现阶段我国冠心病现状仍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及5G时代的到来,移动医疗的迅速发展,为冠心病高危人群早期干预提供了新的干预手段[1]。本研究对冠心病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现状进行综述。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据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 亿人,其中冠心病 1 100 万人。冠心病的发病潜伏期较长,其发生发展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由健康到发展为冠心病的全过程往往经过数十年的时间,因此,在冠心病的早期阶段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健康管理、疾病诊疗等早期干预手段阻止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冠心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仅仅依靠临床治疗已无法满足现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已迫在眉睫[2]。
冠心病高危人群指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代谢综合征人群或有心理精神疾患但还未临床确诊为冠心病的人群,其存在的血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血液高凝状态、精神情绪紊乱的病理生理状态是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干预冠心病高危人群的各项危险因素,使其控制在正常水平,可减缓或阻止相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是可以逆转的,其发生与生活方式、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冠心病是许多危险因素长期积累、刺激及损伤血管导致的,在血管硬化早期,病人一般不会有胸憋、胸痛等不适,对冠心病高危人群进行早期干预,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使冠心病高危人群减少危险因素的刺激,可有效降低冠心病发生率或者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发展[3]。
传统医疗模式下冠心病高危人群早期干预手段有健康教育,采取人际传播及大众传播方式。通过在社区中定期办板报、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健康手册等形式宣传基本常识,使病人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及危害,了解传播疾病的预防治疗措施,如何从自身生活方式、用药注意事项方面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4]。早期干预手段还包括电话、家庭随访及门诊复查等方式对病人进行病情检测及用药调理指导。国际上较早开展的冠心病一级预防研究有芬兰的北卡累利阿项目[5]及西苏格兰的冠心病预防研究[6],这些研究证实有效的早期干预防治措施可极大地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7]。我国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早期干预方面最早的是北京首钢心血管疾病防治示范点的建立,对职工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8],随后在大庆通过对糖尿病前期病人采取为期23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及死亡风险明显降低[9]。近期在马鞍山市通过对100例高血压病人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管理,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病人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10],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冠心病高危因素是长期、慢性的过程,尽管基于传统模式开展的冠心病高危人群早期干预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我国冠心病发病现状仍不容乐观,《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2.9亿人,其中冠心病病人约1 100万人,心血管防治工作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仍面临新的严峻挑战[11]。
在传统医疗模式下,病人去医院复查耗时长、费用高、过程复杂等原因导致病人参与度有限,医患之间无法获得长期有效的联系,医生无法实时、持续获得病人的健康指标数据[12],同时在传统医疗随访模式下无法体现因人而异,只能将病人划分为不同等级,缺乏对病人完全、充分、有规律的随访,不能做到因人而异,不能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个体化的建议和指导,无法充分了解掌握病人的病情发展情况,可能会导致病人检测的延迟、并发症的发生及病情恶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检测、治疗、预后等各个方面。各种微信公众号提供疾病知识查询、在线咨询、预约挂号、缴费、查看化验结果等快捷服务,不仅方便了病人,也有效缓解了医院的就诊压力。“春雨掌上医生”“平安好医生”“丁香园”等各种医疗程序APP可提供健康服务热线,进行健康知识、疾病信息推送,病人可以进行疾病知识查询,线上、线下向医生进行咨询,医生可远程指导病人进行健康管理、疾病诊断、用药指导、康复治疗等,与病人建立长期稳定的医患关系。小米手环、智能心电检测仪、便携式睡眠监测等各种可穿戴设备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可实时监测病人病情[13]。“云医院”“智慧医院”“移动医疗”等各种互联网医院的建立,远程教学、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医学影像和信息共享已在我国广州、青岛、深圳、北京等各地广泛应用,同时国家强调构建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为移动医疗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14]。
5.1 病人端数据上传 通过互联网平台、可穿戴设备、微信小程序等方式收集病人相关信息,病人自行记录日常血压、血糖数据、饮食、运动、服药等信息,同时也可记录疾病发生发展状况、应对疾病的经验和所遭遇的问题,生成疾病日志,传感器可以实时提供数据信息,也可以将数据保存到设备上。根据系统记录的数据,有利于病人长期便捷的检测自身健康指标及用药医嘱情况,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意识,促进健康行为的养成[15]。
5.2 移动APP及互联网平台服务
5.2.1 数据监测分析 每天通过移动医疗应用的互联网技术,将病人的自我监测数据同步上传到数据库中。互联网平台智能统计、存储和分析这些数据,对异常数据以警告形式通知病人,同时远程传送医生端,医生进行远程诊疗指导。医疗APP具有监督用药及上传数据的功能,医生设置服药时间及用药剂量种类,到服药时间,APP会通过响铃提醒病人服药,并记录病人服药情况,医护人员实时查看数据,督促、监督病人,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16]。
5.2.2 健康知识推送 通过建立冠心病高危人群管理微信公众号平台或通过医疗APP,向用户推送心血管疾病健康知识,用户在收到并浏览信息后可在信息区进行讨论,或在线与医护人员交流。为提高病人的阅读兴趣,通过公众号发布健康医疗信息时,可适当采取视频详解或者做到图文并茂,使乏味难懂的专业知识容易被大众理解或接受,使冠心病高危人群了解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何预防冠心病的发生以及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并且为冠心病高危人群制定不同的预防措施,纠正不良生活习惯[17],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5.3 亲友关爱服务 移动医疗APP还可以是一个亲友关爱平台,当冠心病高危人群日常检测指标异常时,服务平台将异常数据主动通知给病人及医生端,同时将异常数据通知亲友。医护人员与病人建立一对一的私人聊天或一对多的群聊,使亲友能够掌握病人的健康状况,且不受区域、时间限制。同时部分移动医疗APP还是一个同类病友交流平台,病友之间基于该平台可以建立论坛、博客等,互相交流和分享疾病管理经验[18]。
5.4 医生干预随访服务 移动医疗平台职能分析管理数据,动态显示危险因素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及病人用药及病情信息,医生可以第一时间获取相关数据,并根据反馈信息及病人的实际情况对处于亚健康或患病状态的病人,线上、线下与病人沟通交流提出干预信息,从运动处方、膳食处方、戒烟戒酒、心理疏导、特殊注意事项、用药指导等多方面管理方案,必要时入院做进一步检测治疗,直至危险因素达标。医生可以通过课件视频形式对病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讲座,指导干预对象掌握冠心病发病的预警症状,了解血糖、血压、血脂的自我检测方法,提高病人对冠心病认知程度,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5.5 远程专家指导服务 互联网平台可以提供视频咨询服务,医务人员遇到问题可向专家在线求助。指导主管医生的专家网络在线视频咨询与培训,通过互联网对主管医生进行远程专业培训和在线指导,提高医生业务技术水平,促进分级诊疗,同时还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会诊,更好地对冠心病高危人群进行诊疗,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冠心病的病程是一个慢性过程,在心血管病发生的早期阶段,采取干预措施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2]。对高危因素的干预需要长期的病人自我管理及专业医师长期介入,传统医疗模式已不能满足现状,移动医疗设备检测数据,并通过移动医疗APP互联网技术收集、保存、分析,上传到数据库中,使医生和用户定期看到病人的相关健康指标。突破了传统医疗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更能有效地实现医患之间的信息交流,节省时间和医疗服务成本,也能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5G网络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移动技术在医疗保健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保障下,移动医疗服务模式不仅让病人、医生和医疗机构感受到移动医疗带来的便利,而且在降低医疗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平衡地区间医疗资源,使医疗资源得到充分调动和利用[19],为冠心病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提供了有效、便捷的干预模式,将会有效控制冠心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