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进 孙 超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方案》中提出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即“四个评价”的内容,指出进行教育评价要坚持科学有效的原则。改进结果评价是指在高等教育工作中不能从片面单一的结果来理解教育结果评价,而要从全面的结果角度去理解教育结果评价。对于教育结果评价不仅要坚持全面性,还要坚持科学性。在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工作中,强化过程评价主要表现为不能仅仅看高校教师所发表文章的数量,还要看他们发展的一贯过程及其表现。增值评价是在一段时间内通过追踪学生在学业上的变化来考察学校或者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净效应,进而科学、客观的对学校或教师效能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是对教育活动及其整体要素做出系统的价值判断。“四个评价”内容有利于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它为评价方式向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进入迅猛发展阶段,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对高校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置于髙校道德建设的核心地位,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而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师德建设的影响很大,师德建设更关系着高校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主阵地,教师作为高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是学生仰慕和模仿的对象,因此,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等是有很大的辐射效应的,从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角度来看,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更是其直接影响因素。因此,为了能够带动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高校教师有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促进高校的内涵发展。
教师是教育任务的执行者,高校教师不仅要能够及时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才能够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教师直接接触学生,所以,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道德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是大学生学习、获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最佳场所。大学生将从这里走向社会,迎接社会各种各样的考验,大学生能否经得住社会上的各种考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师。所以,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高校教师的素质如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就会给学生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所以,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力军,其师德水平对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其责任和使命,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时代新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处在加快发展阶段,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对人们的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其中,也包括高校教师群体。因此,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教师师德方面也出现了新特点和新问题。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面向广大教师组织开展师德专题教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也强调,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是凝心铸魂、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教育部党组将2021年确定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年”。由此可见,从国家层面来看,当前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是非常重视的。从总体上来看,各高校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指导下,积极探索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路径,可以通过加强师德培训、考核、评奖评优评先等多种途径,切实营造高校师德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师德真正在高校教师心中扎根,最终外化于行,贯穿其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只有每位教师自身的师德素养得以提高,才能为各高校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并且能够成为高校的中坚力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路径进行了长期不断、积极有效的探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师德现状,提升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水平,但是在部分教师群体中依然存在一些师德失范问题。
随着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社会、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加强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在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各高校负责教师师德建设的管理部门不断探索、不断努力加强师德建设。从总体上来看,积极健康的良好风貌是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呈现出的主流态势。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拥有较高的学历,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也比较强,视野开阔,勇于创新,乐于创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所以,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涌现出大量严以治学、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师德高尚的教师,他们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着。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当前高校教师师德是积极向上的。
当前,在高校教师中仍然存在着由于自身对党的教育方针理解不透彻,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够,以及受西方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致使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和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的观点,这会对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此外,由于受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有些教师政治信仰不坚定,他们在作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动摇心理,进而偏离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尤其是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名与利、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等问题方面,也很容易出现世俗化的倾向,这就是缺乏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的一种表现。
高校教师承担着科研和教学的重任,二者要协调发展,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推进自身作为高校教师的快速成长与全面发展。然而,当前有部分高校教师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是有违一名合格高校教师的标准的。部分高校教师忽视教学,用应付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认为上课就是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已,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而在学术研究方面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教师受生活压力的影响,积极发展自己的副业,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往往会导致过于重视自己的副业,而缺乏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作为高校教师对于学术研究要始终坚持严谨的态度并不断追求创新。然而,对于当前出现的学术不端现象有部分高校教师却持有同情、理解之心。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高校现行的教师考评、晋升、激励机制有关。另一方面与高校教师自身专业理论研究水平不够扎实有关。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的学术思想,这致使部分高校教师剽窃现有的科研成果,通过改编整合成自己的学术成果进行发表,从而放弃了自己对科研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这种学术失范现象的出现不利于高校教师自身发展,不利于高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更不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重要不仅体现在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够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教师的人格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对青年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通常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教师要始终履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在思想、行动、知识储备等各个方面做到以身示范、以身立教。不仅如此,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高校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例如,自己的言行举止、自己的穿着、与周围人相处模式及关系等等。教师可以说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当教师教育学生的时候,如果学生存在的一些错误行为教师自身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又怎样有说服力让学生改正错误行为,达到教育的既定目标呢。所以,教师一定要为人师表,身正示范。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对社会现行的道德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冲击,而全新的、适合社会转型期发展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还没有形成。再加上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教师不得不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不断拓宽视野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夯实基础,从而也就忽视了自身道德素养方面的提升。此外,市场经济具有功利取向,这对良好师德氛围的形成也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能够使人的潜能得以充分的激发,使人获得全面的发展,但是也容易导致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传播。从社会整体发展层面来看,育人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对于高校教师个体而言,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才是重要的,因为它关于职称的晋升、关乎自身的评奖评优、关于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这是高校教师自身在“短期”内可以预见的收益,是可以用经济利益衡量的,所以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往往忽视了教学和育人,而专心搞科研,更谈不上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教书育人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目前,从国家层面到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再到高校都非常重视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根据各地、各高校实际情况釆取了许多有利于师德建设的措施,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与预期效果还有一定的差距。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师师德培训流于形式化。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开展专题培训,虽然各高校都积极组织了相关培训,但是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没有真正起到提高教师师德素养的作用。第二,高校教师师德考核机制还不健全。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考核、评奖评优等过程中,虽然都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但是如何对教师的个人师德素养进行考核、衡量,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比较成熟的机制,所以,很容易使得部分高校教师降低了对自身师德修养的要求,这是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的。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仅仅依靠制度进行约束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的,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从教师自身自觉提高师德修养方面抓起。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体现在其职业素养的各个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心理素质等等。目前,从总体上来看,高校教师的学历都比较高,专业素质较强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但是,有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责任感、使命感较弱,道德修养还需进一步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在社会生活中被赋予多种角色,相应的,承受的压力也会增多,一旦部分教师不能够正确认识自身承受的压力,不能够缓解自己的压力,就会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缺乏动力和信心,产生消极怠工的现象,这是不利于高校教师自身的长远发展的,更会给教书育人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为了培养高校教师的职业情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以更加饱满、积极的状态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对其进行师德教育与引导。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新时代,在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高校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与引导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还要加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学习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此为动力,使自己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新时代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道德行为标准。
在一个尊师重教氛围中工作的教师,其职业自豪感必定会油然而生,工作效率、工作热情都会大大提高。所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意义重大。首先,要从政策层面营造尊重教师的氛围。政策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对于营造尊重教师的氛围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要通过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信息化的今天,媒体的宣传速度快、时效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接收讯息的主要途径,通过媒体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可以很好的营造社会上尊师重教的氛围。最后,通过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文化氛围。学校是高校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激发高校教师的潜能和创造性,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高校教师的自我修养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任何一节课、一本教材都无法比拟的。所以,高校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自我修养。新形势,新环境,面对新的问题和情况,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主动进行师德学习,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组织的相关培训、实践活动,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其次,还要及时反思,对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规避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做任何有损教师形象的事,不发表任何有违师德的言论,这也是对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拥有高度的师德自律意识,积极、主动的提高自身师德修养,时刻进行师德自我教育。最终,才能在行动中履行师德规范,不辱使命,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