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婷 潘桂常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 广东·清远 511500)
根据对医学生进行的职业道德培养报告,我们可以得出许多从医学生主观方面产生的、对职业道德培养有所阻碍的几个重点。
1.1.1 理想、自愿选择医学较少
在调查报告中,是自己自愿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仅有45%,不占总数的一半;而更多的学生是因为家长、老师、同学的建议选择了这条路。
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走入医学行业的学生,相较于自己选择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医学专业的热爱和对职业道德具体要求的了解都更逊一筹。更坏的情况下,学生因为对学科无感而放弃学习职业道德,严重影响医生整体素质水平。
1.1.2 个人对职业道德机制了解程度较低
对相关职业道德了解程度调查中,仅有约17%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职业道德,剩下的学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医学生该有的职业道德。
医学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在学生进入社会、步入相关职业后依旧需要明确端正的思想态度。完全不了解自己所处职业的道德要求,会损害病人权益、破坏医生行业口碑,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秩序,扰乱社会和谐。
1.1.3 学生专业程度未达较高水平
在专业知识调查中,高达6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程度一般,12%认为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剩下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足够的自信。
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侧面反映了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认真程度,也就是行医态度。除了态度,医学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也十分苛刻。在严格的技术要求和多变的患者情况中,学生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从现况来看,学生平均专业水平稍显不足,下限较低,仍然需要提高。
把调查结果和现实结合,我们可以得到更多情况。
1.2.1 认知来源单一,渠道稀少
调查得出,75%的学生从教师教育方面得到职业道德教育,包括且不限于专业课老师和思想政治老师;剩下的学生从社会实践、统一讲座、网络宣传等方面了解职业道德。
在学校里,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最多,这也使教师的指导性变得尤为重要,大多数学生将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和思想教育中形成他们以后的行医观念,树立基本的职业道德。教师教育的重要性让其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中占重要地位,成为改善建设机制的主要手段。但资料在体现教师重要性的同时,也从侧面表明了学生了解职业道德渠道的匮乏。或者,学校进行了职业道德宣传,但效果并不如意,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过小。政府和学校在宣传方面仍然需要加大力度。
1.2.2 工资、待遇要求影响表现水平
有40%的学生认为工作的目的是发展国家,帮助病人;有37%的学生将目的放在稳定的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方面,和目的为社会、国家的学生相差无几。
这不仅反映了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世界观的不完整,还表明了工资和待遇在学生眼里重要的分量。正如之前分析的结果,许多学生学习医学相关是因为老师、家长推荐的热门专业,而选择热门专业的主要目的就是未来能够得到更高的薪水和工作条件。如果医院提供的待遇不足以让学生满意,他们的负面情绪就有可能蔓延到工作上,对工作表现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念,出现收贿收钱、贪污腐败的情况。
1.2.3 高校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依旧不足
在原本的教育观念中,学校教书的目的是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学会工作技能,培养社会劳动力。但这和当今时代的价值观相违和。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授课的同时更要育人,对学生进行高程度的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专业课越好的学生越是需要好的思想指导带领其不走弯路、不走错路,顺利进入社会。在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高校务必将医学生道德教育和专业课培训合理结合,帮助构建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
1.2.4 教育方式枯燥、和现实社会割裂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只是枯燥普通的照本宣科,将理论过于理想化、简单化,和复杂的现实情况产生割裂,让学生在步入社会时感到迷茫、能力不足、无所适从。
思想道德这一类心理建设,不能单一地通过卷面考试来确定学生水平,更不能以死记硬背、硬性规章制度来框定所有学生未来将会遇到的情况。而且理论化的道德教育不仅不能让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还会损害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的热情,将道德建设视为枯燥无聊的过程,对这项重要的教育要求感到抵抗。
1.2.5 师资资源缺乏,教学效果差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十分强大,因此好的思政老师将会对未来的职业道德机制构建做出不小的贡献。但水平高的思政老师毕竟还是少数,拥有优秀思想教学水平的老师没有过关的专业知识,专业课老师也只会将自己的专业课教授给学生,不会专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并且,很多思政老师年龄较大,对新时代的就业挑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和学生感同身受,让教学变得更加难以进行。
基于教师在道德机制建设方面的重要地位,本段将措施分为教师方面的改良措施和其他方面的改良措施。
2.1.1 培养师资力量,扩招思想教育人才
思想教育教师需要一批了解新时代、了解当代大学生问题所在的新鲜血液,为医学生的职业发展出谋划策。
在招收对医学生的教育人才时,优先选择了解相关专业的教师,并且在教师入职后对教师进行基础专业知识培训,让教师和学生不再有过大割裂,通过互相了解拉近距离,提高道德建设工作展开效率。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选择和学生年龄差距不大的教师,减少代沟在沟通方面的影响,提高教师在学生眼里的亲和力,更能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对教学产生信任。
2.1.2 改善教学方式,拒绝照本宣科
优化教学模式,重点在于优化授课方式。我们需要抛弃陈旧的教学方案,将过于理论化的道德观点改编成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话语,让课堂变得不再枯燥无味,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在进行教学成果考核时,可以减少卷面考试在考核过程中的地位,提高社会实践、小组讨论、思维发散、头脑风暴等各种课堂以及线下活动所占的得分比重,让学生不再死啃书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用进现实、融合进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的道德观念得到改善。
在统一教学的同时,教师可以将教学方式个性化,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根据实际情况分流学生引导方向,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习,提前感受职业生活,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减少迷茫感。
2.1.3 引入企业和就职医生进行辅助教师教育
思政教师对于专业课方面的不足除了可以用培训方式解决,还可以通过邀请业内人士、大型企业入驻辅助教师教学。
在职医生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对于仍在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学习对象,也是思政老师没能拥有的优势。医生可以将初入职场会遇到的问题、高校学习时遇到的阻碍、进入社会后正确的道德模式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提高道德水平的同时提高专业素养。而且在职医生同作为医学专业,和医学生拥有更多的共鸣和情感话题,能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大型企业可以为学生带来就业机会和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经验;企业拥有的企业文化也对实习的学生进行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将对学生进行正面影响,辅助建设优秀的道德框架。而且,在工作中的状态和在学校中的状态大有不同,学生在企业中将感到更多的压力和紧张感,同时职位也驱动学生获得责任感,培养学生勤奋守时、珍惜岗位、认真负责的品质,并在之后正式的工作中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成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2.2.1 建立高校优秀道德建设风气,加大道德建设重视力度
学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广播播报、现场讲座、横幅、字报、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进行职业道德宣传,营造正确道德观建设氛围;搭建微信、QQ等常用社交网络上的平台利用论坛、群聊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职业道德。
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通过社团建设、学分补给等方式加大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行为力度,向积极学习职业道德的学生给予奖励,鼓励所有学生向其学习,并对消极学生进行适当处罚,让道德建设常态化,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2.2.2 开展除思想道德课程以外的培训课程
职业道德建设除了思想方面,还有行为方面、流程方面的严格遵守。学校可以在思想道德课程外开展礼仪培训、行为培训、工作培训、流程培训等各种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规范自身的同时逐渐意识到正确行为带来的道德意识,从而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
2.2.3 国家提高医学人员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
理想的工作待遇会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提高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国家和企业可以提高专业医生的保底待遇,保证待遇下限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提高医学方面科研成果的资金投入,对相关科研人员保有尊重以及优厚条件,让更多医学生端正态度工作,放弃受贿、偷税等恶劣行为。
在目前的职业道德建设情况中,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医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专业的热情不足够,而且专业程度、道德基础水平等方面都没有到优秀的水平。高校对于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鼓励支持也有待提高,思想道德教师的师资水平、教育方式的割裂对学生的道德建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我们可以将教师作为主要方面,从其出发,对现有的职业道德机制进行优化改善。高校可以扩招优秀师资,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成本投入转化率;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减少分数权重;可以引入企业和医师帮助构建、加大宣传力度、扩展培训方向等。而国家可以提高医学人员待遇,为学生的未来增添希望,减少贪腐概率。认真改善现有情况,我国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将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