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影响机制研究

2021-01-03 03:18常靖函杨雯迪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17期
关键词:高质量绿色金融

常靖函 杨雯迪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一、引言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本国经济在实现了高速发展的同时,却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雾霾、沙尘暴等环境问题不断加重。经济发展也从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发展,面临着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经济问题。因此,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环境治理问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这种目标不仅是要依靠强有力的末端治理措施,还应该从金融,财政等手段直接改变资源配置状况。基于此,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列关于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且于2016年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绿色金融体系的目标,可以体现出绿色金融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绿色金融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投融资决策中,将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纳入考虑范围,对环境保护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作为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的金融工具,能够引导投资和消费向绿色产业倾斜,促进高能耗高污染型企业绿色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绿色金融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影响路径,对于制定绿色金融政策及其落实效果与发展前景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将首先针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痛点进行分析,其次研究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作用机制,最后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文献综述

1.宏观层面上,学者们主要研究绿色金融政策本身和对于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

马俊(2016)针对中国绿色金融发展与前景进行研究,指出了绿色金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谢婷婷等(2019)通过对中国省级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绿色信贷对于技术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主要是通过提升技术进步来实现绿色经济的增长的。柴晶霞(2018)认为只有当绿色金融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消费与投资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具有单门限效应。而且绿色金融先通过投资而后才通过消费对宏观经济的增长产生促进作用。

2.微观层面上,学者们主要研究绿色金融对于企业和银行的具体影响

一些学者从产业转型的角度出发,探索绿色金融是否真的能够实现产业的升级。李新功等(202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自绿色信贷政策实施以来,确实提高了重污染企业的贷款门槛,对重污染企业的融资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苏冬蔚等(2018)发现重污染企业的融资与负债显著下降,且经济绩效出现大幅下滑。这些研究均说明绿色金融起到了产业转型的作用。

另一部分学者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探索绿色金融对于金融体系的影响。King等(1993)通过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有利于优化银行的信贷结构,帮助银行提升经营效绩。Eshet(2017)还发现了银行可以通过发展绿色信贷来提高声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但张晨等(2018)却发现绿色信贷与银行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在绿色信贷发展前期,由于挤占效应与放大效应的影响,银行的绩效会下滑。

在诸多学者的分析中,主要聚焦于绿色信贷的作用与影响,较少涉及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也较少的提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于绿色金融的反向作用。因此,本文将对于这两方面进行论述,分析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为建设绿色金融体系提供更多的参考。

三、绿色金融的现状分析

1.绿色金融现状

目前,商业银行已经普遍认识到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逐步推动其发展。中国绿色金融的提出首先是以绿色信贷的概念出现,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在2007年首次提出绿色信贷的概念,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进行规范,将环境保护纳入考虑范围,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进行贷款控制。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国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国家把发展绿色金融写入“十三五”规划,将绿色金融的发展推向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同年,绿色金融首次列入G20峰会议题,成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自此之后,绿色金融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建设,都不断丰富和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10月,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绿色金融的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其中绿色信贷占比最高,绿色债券其次。截至2020年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信贷余额约12万亿元,约合2万亿美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其中,约70%~80%的绿色贷款用于节能环保及服务,另一部分用于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较低。虽然近年来绿色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但在我国贷款总量中仍占比较小且较为稳定,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绿色债券近年来也实现了高速发展,截至2020年年末,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约合12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规模。在绿色债券中存量规模最大的是绿色金融债券,虽然近几年绿色金融债规模呈现下降趋势,但其占比依然居于首位。除此之外,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也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与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相比,规模较小。

2.绿色金融发展的痛点

(1)绿色项目的界定与评估评级标准不统一

在税率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7年1月1日起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内经营采摘、观光农业的单位和个人,其直接用于采摘、观光的种植、养殖、饲养的土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及部分增值税的免征,大力支持了涉农企业的发展,减轻了税负压力,使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对绿色项目的界定不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绿色债券指引》,都对绿色项目进行了界定,但二者界定范围存在差别。这将直接导致标准不统一,监管不统一,影响国家政策的权威性;导致在不同标准下,成本和利润空间不同,存在套利的可能。另外,我国对绿色项目的界定和国外对于绿色项目的认定也不一致,在跨国交流与合作时形成障碍,影响我国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绿色项目的评估评级的标准不统一。虽然对于不同的绿色金融产品或项目都有其对应的评估、评级标准,但对绿色技术的界定与相关指标的计算体系与方法不尽相同。这导致行业出具的项目报告不同,加大了监管难度与业务成本,导致不同行业不公平现象,同时也会给投资者带来困扰。

(2)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绿色金融产品过于刻板,单一化,不能满足社会各界的投融资需求,虽然近几年绿色保险,绿色基金都有所发展,但规模太小,激励机制不足,没有引起大范围的重视。社会对绿色金融产品的认知度依然不高。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的原因有二。一是缺乏复合型人才,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需要复合金融,环保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我国对此稍有欠缺,大多只是单方面专业,难以对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实质性帮助。二是绿色金融产品具有周期长,回报低等特点,风险性较大,投融资需求不足,导致产品创新动力不足。

(3)缺少相关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引导资金向绿色金融方面倾斜的重要手段,目前来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亟待完善。一方面,财政支持不足,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绿色融资亦是如此,国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给予适当宽松。另一方面,当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足以提供金融机构和企业足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部分金融机构与企业发展绿色金融产品是迫于国家政策强制,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

四、绿色金融对经济的双重促进作用与作用机制

1.绿色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而绿色金融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推动企业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促使绿色发展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基调。因此,绿色金融能从数量与质量上拉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在数量上,绿色金融不仅在资金端为绿色产业提供融资便利,使得绿色产业的资本积累不断增加,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而且消费端也在刺激消费者增加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从而拉动企业销售额的增加,提高企业产值,使绿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资金端,绿色金融通过绿色信贷、绿色证券与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为绿色企业提供融资便利。企业可以以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境污染治理等项目为抵押进行贷款,使项目对环境产生直接的净化效用,同时让企业达到融资的目的。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抵押未来的收益或排污权等虚拟的绿色产品来贷款。这不仅有利于为一些达不到贷款需求的绿色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而且还能激励企业积极创新节能减排的技术与项目,提高产能产出,最终实现经济的发展。

在消费端,绿色信贷与绿色保险刺激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信贷方面,金融机构为个人以及中小企业的绿色消费提供优惠贷款;在保险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了汽车保险等一系列绿色保险,使得消费者能够在外绿色消费出行,居家节能环保。同时也能够帮助绿色产业打开市场,提高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绿色效益的双赢。

另一方面,在质量上,绿色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的发展方式,企业落实的各种项目不仅能为自身带来盈利,而且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绿色金融对对重污染企业的授信限制,使得重污染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压缩了重污染企业的发展空间,迫使其向绿色产业转变,实现产业绿色化。

棕色产业逐渐消失,实现转型,从污染的源头及时止损;绿色产业节能减排、创造产值,在发展的同时治理污染。由此,中国的经济才能真正的实现高质量发展,达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绿色金融的作用机制

由于中国目前的绿色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为主,因此主要从银行业来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绿色金融的作用机制。

首先,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提高银行的竞争力,从而推动更多的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各项绿色金融发展政策,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体制的改革。具体的提升途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能够优化银行的信贷结构,为银行带来绿色声誉,同时为银行缓解环境风险。

其次,基于绿色产业集聚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面对不同的融资难题往往会有不同的需求,从而推动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工具进行不断创新,逐渐改善绿色金融市场品种单一的现象。2017年6月以来,多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大胆创新,到2020年1月已经有52个典型案例,都是对于传统金融的大胆突破,对于绿色金融体系的大步前进。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下能够不断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五、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1.统一项目目录,促进经济向绿色转型

现阶段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和评估评级标准都尚不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绿色金融的发展,进一步限制了经济向绿色转型。我们应不断完善有关绿色金融的标准性政策,统一绿色项目界定标准,建立一体的绿色金融评估评级标准,避免政策不一、交叉重叠、产生分歧等现象。但将绿色金融相关标准一体化的同时,也要保留政策的一部分灵活性,不要过于死板,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构建一个公平、健康的发展环境。同时,在国际间,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逐步与世界接轨,加强国际间绿色金融的合作与交流,逐步推动中国经济向绿色转型。

2.制定绿色货币政策工具,促进经济可持续且高质量发展

货币政策是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央行能够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有侧重地发展薄弱领域。一方面,可以将金融衍生工具与货币政策相互结合,创新绿色金融产品,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激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绿色金融贷款,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促进经济可持续且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利用货币政策,调节人们投资与消费结构,将资金从“三高”企业转向绿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通过调节货币政策,改善国内与国外金融环境,给绿色金融提供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

3.经济发展进一步反哺绿色金融,持续创新金融工具

绿色金融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绿色金融发展。政府应加大经济发展反哺绿色金融的力度,推动绿色金融持续创新,维护反哺绿色金融的环境。现阶段,我国碳交易市场发达,但期货交易市场较少,政府可以将绿色金融结合期权、期货等衍生工具,进一步制定创新型金融工具,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同时,政府应维护因绿色金融引起的利润和声誉的增长,为绿色金融的持续创新提供动力。

六、结论与展望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作为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金融定会不断扩大,成为未来金融的发展趋势。第一,随着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依据前文对绿色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机制,在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同时,推动更多的银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各项绿色金融发展政策,第二,银行为了满足企业对于投融资的不同需求,促进金融工具创新,深化绿色金融改革。第三,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企业逐步转型升级,带动中国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抑制污染企业的发展,推动中国构建科技强国、绿色强国。截至2020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居世界第一位,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证明发展绿色金融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它能够帮助中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

未来,我们将聚焦于数据分析,结合近十年的市场数据深度分析绿色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实证研究。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绿色金融
绿色低碳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