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定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李达,号鹤鸣,湖南永州零陵人。李达是中国大地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者之一,是我党早期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研究,被誉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泰山北斗,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法学家、教育家、革命家。学界有人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阐释与学术造诣上,除了毛泽东,“无人能高出于李达者”。[1]2016年5月17日,全国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2]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李达与郭沫若、马寅初、费孝通等著名大家一起誉为“名家大师”,充分凸显了李达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和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发展所作的突出贡献。
1890年10月,一个小生命在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岚角山镇油榨头村灌塘呱呱坠地,他就是被称为“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启蒙大师”“理论界的鲁迅”的李达。李达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有兄弟姐妹6人,条件较为清苦。李达自幼聪慧过人,深受父母喜爱,因而成为了家中唯一能接受教育的孩子。1905年,15岁的李达考取了湖南有名的永州中学,并获得了公费支持。在永州中学读书期间,李达刻苦努力、勤奋好学,最终由录取时全班最后一名一跃名列全班第一名,成为了永州中学有名的学霸。1909年,19岁的李达考入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可是入学后不久的李达,深感学校文化氛围的沉闷、教师思想的迂腐、教学内容的落后,认为这样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国家和民族所需的济世之才,期冀自己能振兴中国教育,于是萌发了“教育救国”的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京师优级师范学堂陷于停办状态,李达只得返回老籍湖南。1912年,李达任教于祁阳中学,以谋取生活资用,随后就读于湖南工业专门学校,后因生活费缺乏而转入湖南优级师范学校就读。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窃去国柄,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随即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表示以发展实业为己任且十年不干预政治。受孙中山的影响,李达决心放弃“教育救国”的理想,转而倡导“实业救国”“科技救国”的政治主张。在“实业救国”思想的引领下,1913年,李达考取了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同时获得湖南免费留日学生资格,学习理工科,学习期间,李达特别发愤和努力,但因劳累过度,后患上了肺病,于1914年被退学回国。
1917年,李达再次考入日本国立第一高等学校,学习探矿冶金专业,希望通过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拯救灾难深重满目苍夷的中国。在日本读书期间,李达亲眼目睹了资本家统治下日本工人的悲惨生活,看到了帝国主义对外实行血腥的武装侵略、对内残酷镇压人民百姓的丑恶行径,深切体验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留学生的侮辱和歧视,对中国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感到异常的痛恨和无奈。为拯救中国,当时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涤荡,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思想、文艺思想和社会思想,以及无政府主义思想等纷至沓来,但都难以有效指导救国实践,而马克思主义也因受到‘世界主义、实用主义、资本主义、儒家伦理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大肆攻击,而未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3],此时的李达正如诸多的先进分子“象在漫漫长夜里摸索道路的行人一样”[4],对中国的未来感到彷徨和不知所措。正当李达为以何种理论或主义来拯救中国而感到困惑和迷茫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包括李达在内的先进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希望,使李达“看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解放的新希望”。[5]此后,李达便开始潜心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积极地投身到了中国留日学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
1918年5月,北洋政府为了抵御俄国渗透,以“共同防敌”为由,与日本签订了卖国条约《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根据协定日本军队可以名正言顺开进中国东北,这两个条约的签订是对中国军事主权的践踏,引起了国内外爱国同胞的愤慨。在日本,以李达为代表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了“留日学生救国团”,以“罢学归国”“进京请愿”同一切反动势力相抗争。5月中旬,在李达等人的率领下,100多人的“留日学生救国团”到达北京,受到了以许德珩为代表的北京学子的欢迎,李达和许德珩在欢迎大会上作了激情澎湃的演说。5月21日,李达率救国团与北京各高校学子向北洋政府示威请愿,声讨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但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致这次请愿活动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李达深深地认识到在当时反动势力统治下的中国,一切和平之方法,将无可复施,于是渐而放弃和平救国之方法,逐而走上了革命之道路,实现了“实业救国”“科技救国”向“革命救国”的转变。请愿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是“李达由单纯爱国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决定性一步”[6],正如李达后来回忆的那样:“这次挫折,使我们深刻地觉悟到,要想救国,单靠游行请愿是没有用的,在反动统治下,‘实业救国’的道路也是一种行不通的幻想。只有由人民起来推翻反动政府,像俄国那样走革命的道路。而要走这条道路就要抓紧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俄国人的革命经验”。[6]
1918年6月,李达再次东渡日本。由于“实业救国”理想的破灭,此次他放弃了工科的学习,转而向社会主义思潮大师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河上肇等学习马克思主义,投身书斋,潜心阅览马克思主义著作,先后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初步掌握了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阶级和阶级斗争等马克思主义学说,从思想上实现了一个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升华。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身在日本的李达密切关注国内时局的发展,组织留日学生积极响应,到中国驻日本使馆游行示威,并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五四运动彰显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悉闻五四运动的胜利,李达心潮涌动,积极向国内报刊撰文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此支援国内人民的斗争。1919年6月,李达先后撰写了《什么叫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目的》两篇文章并发表在上海的报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同时厘清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划清了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论述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革除资本主义之所谓“文明”的积垢,消灭资本主义。此后李达还陆续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了9篇文章,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欧洲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与此同时,李达还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三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后由中华书局出版。系列文章和著作的发表,表明李达在深信笃行中逐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李达决心回国“寻找同志干社会革命”,从日本来到上海,因陈独秀多次看到李达所发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深遂的见解所吸引,于是向李达发出了邀请,希望能彼此见面,李达欣然应允。会谈中,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在很多问题上不谋而合,于是陈独秀立即邀请李达帮助他编辑《新青年》,为工作方便,李达搬到了《新青年》编辑部,《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者陈望道也搬了过来,于是当时的渔阳里2号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赫赫有名的三位领军人物。而此时的陈独秀和李汉俊正在筹备建党的事宜,因陈独秀事务繁忙,于是提出让李达做发起人,李达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在李达的积极工作下,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施存统、俞秀松在《新青年》编辑部成立了上海党的早期组织,会议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上海党的早期组织成立之后,急需有一个阵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扩大党的影响。1920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刊《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创办,李达任主编。这是一个半公开的刊物,作者多用化名写作,如陈独秀(TS)、李达(江春、胡炎)、沈雁冰(P·Y)等,先后办了7期,主要阐述了党的建党知识、党的纲领和策略、中国革命的道路等相关问题和向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等,在李达等人的努力下,刊物发往全国各地,最高发行量曾达到5000份。《共产党》月刊把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李大钊积极地向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推荐该刊物,毛泽东组织长沙的进步组织新民学会成员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并把李达称为“理论界的鲁迅”。
1920年12月,陈独秀应孙中山邀请,到广州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前往广东任职之际,由李汉俊代理书记一职。1921年2月,李汉俊与陈独秀在党内实行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上发生了严重分歧,随后李汉俊辞去了代理书记的职务,把相关工作转给李达,要求李达担任代理书记一职,这样,临时受命的李达就担负起了代理书记的职责,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发挥了组织者的作用。
1921年6月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上海,向李达建议尽快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马林同时提供了路费,每一位代表先寄100元车费,回去后再给50元,在征得陈独秀、李大钊的同意后,李达分别给北京、长沙、武汉、广州、山东、日本的党组织发出邀请,希望各地分别选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参加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下旬,在上海党的早期组织的发起下,各地代表以北京大学师生暑期考察团的名义陆续抵达上海,1921年7月23日晚8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与会代表13人,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会议庄严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寿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至此之后,中国共产党顺利地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胜利地完成了近代历史所赋予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李达以对全国人民的一片赤诚初心,圆满地完成了一大的会议召集和组织任务,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李达一生博学多才,学贯中西,“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教育学等领域都有开拓性的建树,堪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上百科全书式的理论大家。李达毕生专注于学术,但他的治学旨趣并非为学术而学术,而是立志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做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7]
中共一大之后,作为宣传主任的李达做了大量党建的宣传工作,1921年9月,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成立后的一年内翻译和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多达15种,同时撰写了相关文章对各种反马列主义思潮进行了批判,使得更多的知识青年站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来,为党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921年10月,经与陈独秀商议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妇女干部学校——平民女校,李达任校长,这是一所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权的学校,李达对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活动、校址选择、师资队伍等方面都进行了策划与精心安排,认为“平民女学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要把真的女子解放的先锋队组织起来”[8]。“平民女校下设读书部和工作部,读书部内设高等班和初等班,‘高等班为学生?习必要的基本学科而设,初等班为年长失学者而设’”[8]。平民女校的师资都是当时的社会贤达,“高级班由陈独秀教社会学,李达教数学,邵力子、高语罕教语文,陈望道教作文,张守白教国语文法,沈雁冰、沈泽民和美籍教员安立斯教英文,商务印书馆的物理编辑周昌寿教物理化学,李希贤教经济学,范寿康教教育学……初级班由五会悟、高君曼(陈独秀夫人)教语文,张秋人教英语,柯庆施教算术”[8],由此可见,平民女校的师资汇聚了当时上海各界社会名流,是非常不错的。虽然平民妇校后因经费短缺,仅一年多就停办了,但它却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妇女干部学校,为培养党的妇女干部,号召广大妇女起来投身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钱希均、王剑虹、丁玲、王醒予等都是平民女校中的姣姣者。作为校长的李达呕心沥血,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妇女干部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22年12月,李达应毛泽东的邀请,从上海来到长沙,受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主抓招生和教学工作,“李达招收新生,注重的是他的人生观和对社会的批评”[9],很显然,这是为党在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 在教学上,李达主讲资本论、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编印了一些辅导资料,发给学员学习。在湖南自修大学,“他与毛泽东、何叔衡、李维汉等人朝夕相处,讨论和研究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问题,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0]1923年4月,李达还与毛泽东等人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因李达曾担任过《共产党》月刊,办刊经验比较丰富,因此成为了《新时代》的主编。《新时代》刊发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文章,如“毛泽东写的《外力、军阀与革命》,李达写的《马克思学说与中国》《何谓帝国主义》《中国工商阶级应有之觉悟》,由李达首次翻译的《哥达纲领批判》(当时译作《德国劳动党纲领栏外批评》),李维汉写的《观念史观批评》,罗学瓒翻译的《共产主义与经济的进化》”[8]等。这些文章的发表,对提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得湖南自修大学一度成为全国最为有名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1923年,李达因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发生激烈争论而离开了党组织。此后虽然有26年身在党组织之外,但他在建党时树立的理想信念却毫不动摇,继续地坚持和奋战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著述和讲授上,成为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1923年秋,李达在湖南大学担任教授,主讲马克思主义社会学。1926年出版了一部巨著《现代社会学》,这是最早结合中国革命而进行马克思唯物史观全面论述的著作,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的对象就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才能担负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通过协作关系阶级和一切劳苦大众的革命,最终会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他在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学之革命,惟在于发见社会之核心,探求社会进化之方向,明示社会改造之方针而已”。[11]该书一出版,在广大的革命者心中激起了广泛的共鸣,“差不多是人手一册”。
1927年3月,再次受毛泽东的邀请,李达与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等人在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员,主讲《社会科学概论》。大革命失败后,敢不敢革命和如何革命成为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两个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而此时的李达,运用他对马克思主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先后发表了《社会之基础知识》《民族问题》《中国产业革命概观》等文章,系统地回答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他指出:“目前中国的出路,只有民众起来打倒帝国主义,铲除封建遗物,树立民众政权,建设国家资本,解决土地问题,以实现真正自由平等的新社会”。[7]由此可见,李达在这些文章中已触及到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二十世纪30年代初,李达已经是学识渊博、赫赫有名的“红色教授”。1932年5月起,在党的委派和介绍下,他多次前往泰山、张家口等地给冯玉祥上课,主讲辩证逻辑,但他实际上讲的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内容。李达渊博的学识、循循善诱的推理和论证,获得了冯玉祥将军的尊重,为推动冯玉祥联共反蒋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1935年,李达出版了《社会学大纲》一书,毛泽东经多次反复阅读,称赞它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哲学教科书”。[12]在《社会学大纲》中,“李达提出了‘实践的唯物论’这样一种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的概念,并构建了一个以‘实践的唯物论’为根本论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体系”[12],以“中国话语叙说了‘当作实践的唯物论的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在中国话语的初始开显”。[12]《社会学大纲》系统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阐释了中国革命。1939年,李达在第四版序言中写道:“战士们为有效的进行斗争的工作,完成民族解放的大业,就必须用科学的宇宙观和历史观,把精神武装起来,用科学的文法去认识新生的社会现象,去解决实践中遭遇的新问题”。[7]
1947年,李达受聘于湖南大学法学院,主讲《法理学》,学校当局怕他再讲马克思主义,不准他讲影响最大的社会学和经济学,而是讲他比较陌生和枯燥乏味的《法理学》,为讲好《法理学》,李达不辞辛劳地撰写讲义,最终写成《法理学大纲》。大纲中,“李达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应用于法学研究工作,希望能够通过建立科学的法理学来解决如何改造中国、‘中国向何处去’等时代大问题”[12],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历史上各个法理学流派的观点,深入地探讨各种法理学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中国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1923年至1949年,李达虽然在组织上离开了党,但思想上从未离开过党,行动上从未与党“失联脱节”,思想上也没有“离心离德”,政治上更没有“失节变节”,是一位身离而心仪者。李达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国民党统治的血雨腥风中,李达临危不惧,屡屡面临威逼、利诱和打压,即使是被国民党打断右臂,但他却一如既往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当时国内著名的“红色教授”,游走于国内各知名大学宣传马克思主义,充分地展现了李达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毅力和对党的忠诚,始终坚守建党的初心和使命,以行动诠释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革命风范。心中有理想,脚下才会有力量。李达正是基于对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操守,才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坚守了理想信念上的精神之“钙”。
1948年春,毛泽东曾三次致电中共中央华南局要求护送李达到解放区。1948年11月9日,李达收到了毛泽东的来信:“吾兄乃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盼兄速来参与经营”。[5]收到信后的李达激动不已,恨不得立即飞到解放区,但由于身体原因而未能如愿。1949年4月,在党的安排下,李达由长沙绕道香港于5月14日来到北京,毛泽东派人到车站迎接并安排住宿于北京饭店,5月18日,毛泽东在自己的家里接见了李达。两人相见,双手紧握,久久不能放下。李达首先向毛泽东检讨了自己早年离开党的错误,毛泽东说道:“早年离开党,这是在政治上摔了一跤,是个很大的损失,往者不可谏,不者犹可追……大革命失败后到今天的20多年里,在国民党统治区教书,还是一直坚持了马列主义的理论阵地,写过些书,这都是有益的事。只要做了些好事,人民是不会轻易忘记的”。[13]此后,李达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随后,李达向毛泽东提出了重新入党的意愿。毛泽东认为,李达虽然组织上离开了党,但思想上从未离开过党,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符合党员条件的。1949年12月,由刘少奇当介绍人,在毛泽东、李维汉、张庆孚的见证下,李达被批准重新入党,并且无预备期。李达的重新“归队”,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李达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的认同,是李达在二十多年的风雨中仍和中国共产党心心相印的见证,是李达在国统区的白色恐怖下仍然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的最有力说明,是李达初心依旧的最好诠释。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被任命为湖南大学校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任命的第一批大学校长,1953年又调任武汉大学校长,有生之年,李达把主要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上,《<实践论>解说》和《<矛盾论>解说》就是最有代表性的著述,除此而外,还撰写了《<实践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怎样学习<实践论>》《<实践论>学习提纲》等文章,这些文章和著作是五十年代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成果,对宣传和指导学习毛泽东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56年,毛泽东到了武汉,与李达进行了促膝长谈,二人相谈甚欢。毛泽东认为,李达从五四运动时期就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当中从未中断过,出版和翻译了大量的论著和文章,“堪称‘理论界的鲁迅’,甚至在中国革命的艰难时期,虽身在党外,思想上却从未离开共产主义事业,不畏惧国统区的高压,冒着巨大的风险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黑旋风李逵”。[14]1961年,毛泽东与李达再次会面,谈话中,毛泽东鼓励李达再次出版《社会学大纲》,之后李达就一心扑在了《社会学大纲》的再版和《唯物辩证法大纲》的编写中。1966年6月,李达在被林彪、康生一伙诬陷为武汉大学“三家村黑帮头目”,随后对李达进行了批斗,同时开除了李达的党籍与公职。因为身患重病,加之受到了示众、罚跪等各种形式的批斗,使得李达身心受到了严重摧残。1966年8月24日,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者李达离开了人世,享年76岁。1974年1月,中共中央为李达平反,恢复了名誉。
李达是我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坎坷和磨难,他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党性自觉抵制了来自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胜了各种生活困难,把自己的一生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地表现出了一个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操守和风范,为我们今天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了绝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