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疗设备是医院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是医院提升诊疗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培养合格的维修技术人员,完善维修管理制度,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扩大医院的社会影响力,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医疗设备;制度;效率;质量
引言
医疗设备是医院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能极大提高医务工作的工作效率。正是医疗设备的精密程度的提高使其维修与管理面临更多挑战,对医疗设备的维修及管理人员的技术及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末新冠疫情的爆发,医疗设备作为临床科室的重要检查辅助工具及科学防控疫情的关键性治疗仪器设备,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挽救患者生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背景、人才状况、管理机制等原因,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国内公立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正处于一个无序的恶性循环状态。造成了医疗设备不足,设备保养不及时,设备故障时维修配件缺乏,不能及时修复,维修人员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影响临床诊疗工作等困难。医院在购入医疗设备后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医疗设备的后期管理以维护维修工作,但是医疗设备的维护与维修工作对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和使用寿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在疫情时期尤为重要。而传统的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模式已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探讨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适应后疫情时的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模式。
1 人才的培养
无论任何时候,人才都是第一位的。任何设备的使用操作都离不开人去实现,医疗设备的维修与管理能力的高低与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程度密切相关。比如说某一技术较好的工程师修一台设备需要十几分钟,而同一故障,另一工程师修了几天才能修好,这就是技术水平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队伍,应该从多渠道,多方面获得和培养。首先从各大专院校和社会招聘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人才,这类人才得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外语知识,因为很多精密设备的使用说明,都是外文的。这类人员虽然维修经验不足,但由于有着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有经验的维修工程师带领下,维修技术水平会很快得到提升。其次与厂家协议,培养专业维修工程师,这类工程师是维修专业设备的中坚力量,如遇到设备的特殊故障,由维修人员共同研究讨论,集思广益,解决故障,使维修人员在共同启发讨论下提升维修水平。再次要融入与时俱进的维修技术,通过互联网、杂志等工具,学习先进的维修技术,多看有典型的设备故障案例分析,多请专家讲课,互相对技术难题进行探讨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结合自己的分析情况做对比,找差距,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提升设备维修水平。现代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很快,所涉及的学科众多,因此维修技术人员只有不断的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做好维修保障工作。
2 完善的维修管理制度
有些单位对维修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缺乏统一要求和必要的考核,致使许多设备维修管理人员工作没有压力、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另外工作条件和环境差,影响维修效率和质量。随着医疗设备的系列化,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的,合理的制度来适应这种变化,特别是现在的这种后疫情时候。
2.1 实行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
用科学合理的制度或规范去管理医疗設备的维修工作,至关重要。医疗设备维修管理部门即是维修机构又是监督机构,对全院医疗设备正常测定其工作能力和需求量,制定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实行分级管理,按专业对每台设备都定人,对每个科室的设备定人,可在精密度比较高、价格比较贵的设备科室固定维修工程师,对其共同使用的各项设备,实行专管共用。
2.2 实行量化指标制度
对维修人员实行量化指标制度,主要是“工时占比”这一量化指标,是维修工程师个人的维修工时与最高工时的百分比。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分别是维修工程师的个人维修工时、最高工时,规定一合格指标(如70%以上为合格,90%以上为优秀)等。建立科室监督小组,检查设备是否已经完全恢复正常,建立维修工作质量考核指标考核档案,将设备的误修、返修及相关情况进行记录,方便考评业务和技能工作,对优秀者进行奖励。通过这一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维修人员的学习动力,提高维修技术水平,提高维修质量。
2.3 加强医疗设备维护保养制度与定期巡查制度
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与设备的维护保养密不可分,维护保养可以减少设备的故障率,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实行三级维护保养制度:
一级保养:使用科室指定专人,对所使用的设备,每天进行清洁保养和基本参数校正。
二级保养:主管工程师配合并指导使用设备科室专管人员,对设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设备内部清洁和技术参数校正。
三级保养:主管工程师对所分管的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参数校正,包括内部除尘机械部位加固,加油,除锈等。
定期巡查制度是发现设备隐患,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定期巡查制度,包括定期和不定期,如不定期巡查,在科室有设备需维修时,同时把科室的所有设备检查一遍,定期巡查是对所有设备的外观、设备开机运行状态、设备的安全性、使用人员操作设备的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询问设备日常使用与保养情况,并做好记录。
2.4 自我检查
自我检查主要是检查阶段目标是否完成,是否符合预期性目标。因此医疗设备维修部门应建立建全监督检查机制,不定期或定期的监督并检查设备维修的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完成效率及进展,并通过问卷调查或电话询问等手段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反馈的信息,对相应问题及时处理,以此发现的维修不规范或存在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及优化。
3 医疗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3.1 一般专业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设备管理及维修部门应为每台设备建立完善的档案和设备维修档案,档案应详细记录每台设备的型号、技术参数、生产厂家等内容。设备有故障时,必须由维修人员检修,使用人员不得擅自拆卸或维修设备,维修人员必须及时到位,必须在故障排除以后,方可继续使用。维修人员并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设备的名称、型号、故障类型,故障部位,发现时间等信息,分析设备故障的原因,并将原因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记录到该设备的《医疗设备使用记录本》上,为后续设备的维保工作查阅记录,做好预防措施。
3.2 生命急救类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设备。因此,此种设备不但要严格按照专业设备的维修与管理要求,而且急救设备如呼吸机、除颤仪等,应每天开机检测,时刻保持待用状态,必须保证完好率100%,为防止出现意外故障,必须备有替代设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设备管理及维修部门应制定应急替代程序。如设备故障,维修人员必须及时维修,校正好技术参数已备用,并记录在案。
3.3 计量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计量设备必须有计量检测部门出具的合格证书,计量设备100%在有效期之内,完好率100%并做好相关记录。如计量设备快到失效日期,应提前与计量部门联系协商,对计量设备进行检测及校准。
3.4 加强成本预算
在对设备进行维修的时候,需要建立和厂家相匹配的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可以实现材料和配件的更换,在设备进行维修之后,需要将对应的细节输入到系统中保存,从而给后续的运行提供有效依据。在医院内部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评估小组根据医疗设备的故障原因和维修情况等决定具体的维修费用,从而对维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这种方法也可以确保医院医疗设备相关费用得到合理分配,医疗设备的采购成本和维修成本有所平衡,以此来提高成本预算的管理。
4 结语
在后疫情时代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是医院提升诊疗效率、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对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培养合格的维修技术人员,完善维修管理制度,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扩大医院的社会影响力,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董欣媛,石矛盾,高敏,安峥.现代医疗设备的维修与管理[J].医疗装备, 2018,31(03):88-90.
[2] 李铁强,夏颂荣,显智行,冼志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疗仪器与物资的应急准备与维护[J].现代仪器与医疗,2020,26(06):26-29.
[3] 许盛.浅谈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的创新思维[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0):295.
[4] 戴翔.提升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水平中PDCA方法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 2018,(07):37-38 .
[5] 苏梅琴.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精细化管理分析[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1,5(03):40-41.
作者簡介:袁延滨(1977.10)男,汉,山东滨州,本科,主管技师,医疗设备维修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