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梅
摘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十三五规划中大力推进优秀传统工艺、文化产业、特色旅游经济,以优秀民族非遗文化和资源传承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为核心,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本文对民间手工艺进行走访考察,深度挖掘,分析了现代教育工作者和工艺美术师应该思考的如何将民间手工艺赋予新时代的内涵,用民族审美引导时代潮流的常见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传统非遗竹刻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化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传统非遗竹刻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关键词:非遗项目;留青竹刻;人才培养模式;传承模式
引言
留青竹刻是竹刻艺术中比较常见的艺术形式,也称其为皮雕,是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即利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图底变化的艺术形式。传统手工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怎样走出创新的新模式、新发展、新路子,传承传统文化,培养非遗竹刻人才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非遗竹刻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留青竹刻项目,将绘画与雕刻艺术融为一体,从业门槛比较高,人才培养具有一定难度,常见有三种类型——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学校教育。
1.1师徒传承的人才培养模式
师徒传承是传统手工艺常见的人才培养方式,由师傅对学生资质进行筛选,并根据学生接受情况设置学习年限,学习期间,徒弟需要给师傅做助理,学习期间完成的作品归师傅所有。通常师傅带出个出色的徒弟需要五到七年时间,时间越长,徒弟的技艺会越精湛。然而,实际上很多学徒掌握了初步的雕刻技巧后就会离开,自己另立门户。也有学徒缺乏耐性,学了两年就离开了,有的甚至学了一年多就走了,学艺不精,对留青竹刻的产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2家族内部传承的人才培养模式
留青竹刻人才培养有很大一部分是家族内部传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受大人的熏陶从而传承技艺,培养成本较低。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二代留青竹刻手艺人大多数都选择了自己比较喜欢的行业,从事传统留青竹刻的人越来越少,这也是导致家族传承受阻的根本原因;其三,家祖传承不太能够接受别的家族的技艺和手法,故步自封,也很难做到多方技艺融合,没办法促进竹刻技艺的交流和发展。
1.3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机构,尤其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完善产业结构的重要责任,传统非遗项目也同样需要校园作为桥梁继承和发扬下去。在我国,工艺美术院校曾经是手工艺人才培养的摇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迎合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调整,传统工艺美术专业逐渐被新兴的专业所取代,虽然部分学校还开设留青竹刻的专业,但规模相对较小,人才培养数量也比较有限。
二、非遗竹刻产业化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但在人才的数量、学习的周期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却有明显的不足,因此,以学校教育模式为平台,兼顾家族与师徒传承的优势,整合产业化发展需要,构建一个有利于传承与保护、可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1创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政府的评价及社会其他因素有很大关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人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人。基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弄清楚理想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制定完备、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合适的教材,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所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能实现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使人才培养模式有不竭的动力。
2.2应用是人才培養的根本目的
以湖南的邵阳学院为例,湖南邵阳学院为了培养竹刻人才,创办“宝庆竹刻”+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立足地方产业。竹雕老艺人和在校学生的组合是传统技艺与新思想的碰撞,扎根于邵阳地方文化,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注入新鲜的设计理念,与现代化3D打印设备结合,既能创新传统的技艺,又能培养出创新型技术人才,用传统技艺和现代化设备的两条腿
三、校园中“非遗竹刻”传承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3.1依托地方政府政策引领,加大对留青竹刻项目的扶持力度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中提出:对非遗项目鼓励生产,保护传承为原则。在此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积极评选技艺传承人,搞开放区项目,将手工技艺者召集到一起集中工作与经营,营造市场氛围,招商引资等等。所有项目中,留青竹刻技艺投资回报周期长、利润低、经营规模小,因此在融资方面存在很大难度,地方政府应给予关心,解决竹雕艺人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并给予优惠政策,减轻竹刻艺人的经济负担;
3.2以校园为纽带,将人才培养和创新产品研发合二为一
校园是一个海纳百川,创作力集中的地方,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邀请竹刻大师以客座专家的身份走进校园,不影响竹刻艺人的正常工作,还能将精湛的竹刻技艺带进校园,与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创作模式产生共鸣,共同创作,相互引领、共同学习,达到双赢。学校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人才培养方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续人才培养与传播展示交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生根、发芽与可持续发展;
3.3借助地方产业而发展,促进留青竹刻作品到产品的转化
校园传承与地区旅游发展态势,大力激发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刻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模式,形成体验式、互动式的产学研销新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链,凸显其竞争优势,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教育与产业产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春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98-104
[2]范大伟王新燕,江苏传统手工艺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设计,2015(21):105-108
[3]曹志保,浅析影响徽州竹刻手工技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美术教育研究,2013(17):45-48
[4]薄松年,中国年画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非遗竹刻”校园传承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SJA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