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芳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1世纪成为信息技术的时代。在当今这个时代,信息技术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以及各行各业。教育行业也是如此,信息技术的到来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对于高中语文而言,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切实提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参与感,从而使其在不知不觉间树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构建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引言:
语文作为高中阶段最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学习其他科目的内容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切实转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将新的授课方式引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中,借此提升语文授课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
一、强化学生感性认知,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展示能力与情境模拟能力,通过利用声音、光线、图像、动画等基本元素,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强化学生的感性认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課堂知识。
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声像结合的手段把荷塘月色的美景淋漓尽致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将教材中描写的景象生动再现,弥补理论讲解的不足,并且搭配上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把单调枯燥的书面语言转换为生动悦耳的有声语言,在语音语调、轻重缓急上给予学生正确示范,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世界,让学生真实地看见了荷塘月色这一优美画面,感受到荷叶、荷花、荷香、流水在月色下的别致之美[2]。
二、将多媒体设备引入语文课堂,激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可将多媒体设备应用到语文课堂中。通过多媒体设备,教师可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利用图像、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还可对高中语文的教材内容进行丰富拓展,借此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到语文课堂中,实现激起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标。
例如,在讲解语文《鸿门宴》时,笔者就以新颖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增添一些趣味性[3]。在课堂开展前,笔者要求学生首先对文章进行预习阅读,对于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当时历史事件的背景和人物的内心思想。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课文讲解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于鸿门宴中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为学生播放影视作品中鸿门宴的有关片段。学生对于枯燥的阅读活动可能会产生厌烦情绪,但是对于影视剧情却很感兴趣。这时笔者对学生讲道:我们的课本当中还有许多像《鸿门宴》一样的故事,像四大名著节选的片段,这些故事都很有趣味性,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对这些经典段落进行阅读。借助趣味化的阅读教学形式,及时让学生拓展阅读更多的名著节选,就可以实现阅读效果的增强。
三、拓展课外学习资源,夯实学生语文基础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需要清楚阅读的重要性,能给学生写作带来极大的价值。积极帮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与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可以大量积累阅读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学生打好写作基础。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借助网络资源,学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写作活动,实现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现在一些学校已经为学生提供智能学习终端,学生借助智能学生终端,就可以充实课余时间,更多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于语文的学习来说,任何阶段都离不开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写作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之一,也同样是很多学生的难点和痛点,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下足了功夫,但是难以取得期望中的效果。而如果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写作的教学进行创新,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于写作的理解,使得学生在写作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得到提升。利用信息技术可视化的优势,可以使得一些原本较为抽象的内容更加灵活、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能力等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对于高中语文的写作课堂来说,信息技术的辅助对于写作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加深学生对于写作内容的理解都是十分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结束语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一定的方式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创新,围绕教学主题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可以有效改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礼权.信息技术整合趋势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20):146-147.
[2]白海波.数字化背景下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0):105+107.
[3]李鹏飞,李红梅.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园,2020,13(2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