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凉山州是多民族地区,历史上有二十几个世居民族,研究这里的民居文化交流交融,能够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域特色的课程思政引入,能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兼容并蓄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本文就西昌学院特色民间美术元素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元素进行一些探究
关键词:彝族;民间美术;课程思政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凉山州有特色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其中民族民居文化是留住乡愁,留住美丽乡村的基础,设计乡村应该因地制宜,传统彝族民间美术元素的分析调研,能够推进乡风文明的宜居乡村,同时也有助于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文化产业、美术产业。
凉山州是多民族地区,历史上有二十几个世居民族,研究这里的民居文化交流交融,能够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域特色的课程思政引入,能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兼容并蓄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一、彝族民间美术概要
彝族民间美术包含:彝族绘画、彝族漆器、彝族服饰、彝族民居公共工艺、彝族民居装饰等(如图1,图2)。通过对彝族民间美术的观赏,我们不难看到华夏文明的痕迹,彝族漆器的图案纹样与楚国有相似之处,而彝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民族特征都和华夏文明颇有渊源,现所传承的彝族文字也被一部分社科学者认定为华夏历史舞台上重要的丁公陶文。实际上,可以说彝族的民间美术反应着彝族多年来的生产与生活智慧与审美,同时也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某一个时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现存的活化石之一。中华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文明相互交融,彝族民间美术也是其中值得深究和学习的一环。
在中国美术近现代史上,多位画家深入到了大凉山腹地,被大凉山的风景和生活在这里的彝族人民深深的吸引,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画作,著名画家何多苓、程从林、高晓华等都曾经刻画过非常有美学意境的彝族人像。从美学上来讲,彝族的山地游牧民族特性本就具有一种诗意,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建筑营造技艺等民间美学范畴中,彝族银饰、服饰、民居等又具有独特浓郁的復古风情,与三星堆、战国时期等古文明等都有高度相似的文明美术符号,同时彝族漆器在中国漆器文化中以质朴、朴素的手工、实用性等,占有一席之地。彝族民间美术、民间音乐已经有十多项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纵观彝族民间美术,深入探究这些传统文化之美,能够追寻文化之根,美育融入课程思政,更能够让高校学生从不同的历史高度欣赏华夏优秀传统美术。
二、美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案例分析
西昌学院艺术学院专业对应“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开设了各专业的特色课程,彝族美术类、彝族手工艺创新设计类特色课程是西昌学院艺术学院在2019年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后,新增的特色选修课程群,这些课程都运用了大量的彝族民间美术元素,如案例《民族民居调研》课程:
《民族民居调研》是实践调研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西南民族地区的建筑、人居环境调研,课程是混合式课堂模式,线上线下结合,课程准备阶段提供大量网络调研资料的课程,由学生在课外完成学习。线下实践调研主要内容为西南民族民居实地调研,西南地区有汉族、彝族、藏族、纳西族、苗族等等多个世居民族。民居中的民间美术元素是宝贵的民族财富,教学调研地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后上报学校进行审批。
教学中强调西南民族地区与华夏文明的交流与交融,特别是民居建筑和室内建造的交融,筑牢学生的中华命运共同体意识。西南片区的干栏式建筑、穿斗式建筑以及夯土建筑、建筑室内装饰都是民间美术的载体,和华夏中原民族在形式上、布局上、营造法式上和纹样装饰上,都有相互交融的文化,学生在调研报告分析作业中需要有一定深度的思考。
课程教学结合线上课程和线下课程,教学方法多样,主要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田野调研、参观法、读书指导法。线上课程为网络公开课,主要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如:中国传统民居、外国传统建筑民居相关课程以及中华命运共同体相关书籍。线下课程主要用田野调研法、参观法等,为实地调研,主要带领学生到西南民族聚居区实地调研,通过拍照、测量、绘图等对地方民居进行分析。课程结束后,用讲授法和读书指导法完成教学,指导学生参考知网论文和论文撰写方法相关书籍,形成调研小论文。论文要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民居美术文化文化演变中的交流交融,体现民族团结和中华命运共同体的内容。
课内学时2W,课外学时30个课时以上,线上网络课程:30个课时以上,由学生在课外完成,同时教师提供论文撰写方法和范文供学生自行学习。课内2W学时由教师和学生商议调研的目的地,上报学校通过后,在目的地完成10天的调研。调研前,让学生完成相关资料学习,调研中,进行文化交融的讲解,让同学们意识到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居建筑是我们长期居住在华夏土地不可缺少的一员,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筑牢中华命运共同体。
三、教学效果
1、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引入彝族民间美术元素应用类课程促进艺术类专业本科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深入地读懂国家乡村振兴、扶贫政策与形势,筑牢中华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观念,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与中华建设目标。
2、促进课程学生的民族团结、中华命运共同体的思政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土地上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民居文化的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各族人民之间的凝聚力,让学生切身体会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3、增强大学生对不同中国地区美学的共情能力,通过切身调研,让学生了解民族地区、山区、农村地区等的人群审美传统与当代要求,建立“以人为本”的概念,更好地为中国而创作。
4、养成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好风气,向往建设中国美好世界,同时通过课程串联,创作积极向上,有美好寓意的作品,助力民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5、树立诚信的价值观,课程最终每个年级形成10篇以上的可发表原创论文,教育学生科研正确流程以,树立美术与设计类学生论文诚信、创作原创作品的正确的科研观。
作者简介:吴波,男,1973.12.14,汉,四川省成都市,西昌学院,本科,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