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波
摘要:健康行为是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内容,包括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等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素养,不仅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所学,而且对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响应国家号召,结合体育学科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途径将健康行为素养渗透至各教学环节中。
关键词:健康行为;高中体育;渗透;途经
健康行为有助于学提高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提升体育锻炼效率,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对健康行为素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中应依课程标准为纲领,做好健康行为素养的学习,充分吃透其内涵,正确处理体育知识讲解与健康行为素养渗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的引导,使学生掌握相关健康行为知识,自觉的养成健康行为锻炼习惯,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中,实现健康行为素养的提升。
一、健康行为核心素养对人终身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教育水平能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标志着核心素养正式进入课程教学。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课程育人的价值导向,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课程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从“学科育人”向“立德树人”转型。体育的目的与意义不仅在于对身体的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进行的教育。获取运动技能和知识是表层的、外化的体现,只有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以健身达到育人的目的,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最终任务,也是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健康行为养成途径研究
(一)注重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
意識与态度、行为有密切关系,它是行为改变的基点,一个人产生某方面需求的意识是行为发生改变的第一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要使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必须先引起学生对健康相关知识的兴趣,形成对良好的锻炼习惯、情绪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正面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正确行为的构成,最终养成健康行为核心素养。但在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范式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教学内容以运动技能为主,忽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枯燥、僵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主动思考、体验和探究的环节都被挤压。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无从谈起,养成健康行为更是遥遥无期。
(二)在深度学习情境中强化健康行为
在体育教学相关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深度学习情境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养成有重要作用,是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必经之路。季浏在《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指出,要将知识点的教学置于复杂情境之中,重视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徐伟等提出影响学生养成核心素养的根本原因是体育教学过程缺少深度学习。要让学生养成健康行为核心素养,即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形成基本健康技能、养成健康意识和行为等,需要依赖于具备正确的知识。健康知识是健康行为的前提,丰富的健康知识更是促进健康能力形成的基础。如今传统体育教学过于关注运动技能本身而忽视其背后的价值,忽视了对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养成。因此,要创设深度学习情境,重新将健康知识和行为摆在重要位置,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三)课内外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
1.多种学习途径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使学生养成健康行为,不能只靠每周两节45分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保证有质量、有深度地上好体育课的情况下,学校和体育老师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体育老师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将课上所学健康知识运用到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体育锻炼,能够自我健康管理,抗压能力、适应能力明显提升,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2.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促进健康行为养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主体均对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发挥重要作用。学校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深度学习情境与不同形式内容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的健康知识;家庭通过长辈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社会可以通过相应政策与财政支持学生在不同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对学生养成健康行为起到推动作用。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环环相扣,互相辅助在一起,时刻让学生处在一个必须要用所学健康知识去处理问题的情境下,才能为学生营造出适宜健康行为产生的氛围,最终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四)完善健康行为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传统体育课喜欢搞“达标测试”,这种一刀切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无形中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与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违背。学生是否具有健康意识、是否真正形成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行为习惯不可能在体育课堂考试中看出,传统体育课采用的技能达标评价体系不适用于学生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养成,也不能达到新课改下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
1.显性与隐性评价相结合
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除了运动能力可以设置准确的评价指标外,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无法直接采用可以准确量化的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评价时,一方面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相关行为的观测与记录,把一部分隐性内容转化成可测量的显性内容,如是否将所学的健康知识运用到运动锻炼和学习中,是否能够按锻炼效果调整自己的训练方案等,提高这些内容的可观测性。另一方面,对于无法转化成显性内容的相关因素,老师要注重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健康行为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学习团队的形式进行,在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每名学生在自我情绪调控、与人合作交往和适应不同环境等健康行为相关能力的表现,结合团队最终获得的成绩综合评价。
2.多元化主体参与健康行为素养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养成了健康行为核心素养,需要看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是否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健康行为,这就需要学校与老师获取除课程以外更加全面的信息。学校可以通过不同主体参与评价的方式达到此目的,例如:可以通过学习团队互评的方式了解到学生能否与人积极交流合作,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可以通过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对膳食营养、卫生保健等健康知识的运用;最后也可以通过社区反馈对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对社会适应和安全避险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纳为重点。高中体育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与研究与核心素养相关的文件内容,吃透其内涵。其中健康行为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教学中应积极寻找健康行为素养培养与体育教学的契合点,将健康行为涵盖的内容渗透至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中,使学生习得体育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健康行为内容,并灵活应用于体育锻炼中。
参考文献:
[1]岑红美.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的研究[J].体育视野,2020(01):95–96.
[2]刘山.体育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0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