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帆
(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山东 巨野274900)
自学生全面发展理念提出至今,全国各地中小学均在修订教育措施和教育内容,对于制度层面上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但是对于课堂效果和教师教学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因此,在目前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对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非常重要。
高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因此大部分高中教师都比较偏向于知识点的讲述,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就大大减少。然而,语文学科也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需要学生有较大阅读量,这样才能培养语感和拓展知识。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普遍都存在着课堂阅读时间少的问题,而且即使给学生留了较多的阅读时间,也是浅读、略读,根本没有深度。
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如果纯粹的只是教师讲述,而没有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那么课堂注定是非常枯燥的。因此,教师应当设计好问题和活动,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目前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难以做到这点,很多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和套路化,教学设计也模式化,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思考,师生间的思想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碰撞。
高中三年学生的学习时间很紧张,一方面是学习科目比较多,另外一方面是每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比较繁杂,高中语文尤其如此,这种情况就直接导致高中语文教师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会安排比较多的内容,势必会形成“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对所学知识也很难理解和掌握。
现代教学技术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其优势非常凸显,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会使课堂变得有趣,令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直观。但是,很多教师主次不明,过度重视多媒体课件,将课件做得非常美观和赏心悦目,对于课程内容没有好好钻研,教学设计也过于敷衍,认为多媒体课件做得好就是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视频、色彩、图片等材料淹没了语文课堂,从而失去了语文课堂“安静阅读”的特征。
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根据布鲁姆的理念提出来的,三维教学目标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目前很多教师都比较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本无暇顾及,这就导致学生的能力没法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将三个目标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学生完善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的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师应当将三维目标看作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由此可知,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而三维目标则是这个整体目标的三个维度,也就是说,三维目标具有结构上的、逻辑上的统一性,都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其中任何一维目标的缺失,都无法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另外,三维目标在每一堂语文课中,并不是均等的存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每一堂语文课的侧重点不同,那么,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重点也应该有所差别,总之,三维目标并不能完全分裂开来,应当统一在每堂语文课程教学中,并且依据课堂特点和学生特点来确定哪一个维度的目标作为这节课的重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项比较重大的任务,而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方法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设计活动,留给学生充足的有效的阅读时间,把每一篇课文都研读彻底,确保阅读的深度,抓住课文的内涵和精髓,找准课文的主线,研究作者的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写作练习活动对课文进行仿写、构思等。此外,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收集写作素材的习惯,每学一篇课文,都应当将课文中的有效素材提炼出来,形成学生自己的素材库,方便后期在写作实践中就地取材。最后,语文教师应当从精神层次引导学生吸收文章中的人类文化精髓,得到熏陶,并能够强化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修养、拔高自己的精神层次。总之,写作是门技术,既然是技术,就需要不断积累和练习,只有在练习的过程中,写作技能才能越来越娴熟。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两大重要功能,在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视预设,而预设一般是依据课程目标来制定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来执行预设的计划,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很明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当今,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到来,很多教师认为预设目标根本就是不科学的,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根本没有办法进行预设,因此,目标应当是自动生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变得随意,课堂管理变得混乱。
预设与生成缺一不可,只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生成性,才算是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要想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生成性,首先在教案中应当考虑到课堂中会发生的情况,充分地做好备案,以便应对突发的情况。其次,生成性在教案中难以体现,那么需要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自身的经验,对于易于生成的地方做好心理准备。比如,在教授《雨巷》这一课时,教师预设的情况是让学生通读诗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各个方面来提出疑问,有的学生可能就会问出一些超出预设的问题,那么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发动其他学生对生成性问题进行讨论,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和凸显学生主体的目的。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内容都是以单元形式出现,单元之间其内在有一定的联系,而且教材中也对每个单元都规定了一个单元目标。所以,教师应当在拟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将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整合起来,注重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单元结合在一起进行鉴赏和感悟,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的正确拟定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给教师清晰的教学方向,也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同时也是学校和教师评价这节课是否有效的依据,因此,教师应当切实地结合单元目标,将其整合在一起,来拟定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一门课程,教材是工具,也是教学的依据,高中语文课堂也是如此,但是很多教师将高中语文教材奉为至宝,完全照搬教材,对于教学内容没有一点自己的更新,导致懒散教学、一套教案反复用的现象出现,这样的语文课堂明显是不科学的。
因此,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出现,很多学者和教师就对“教教材”和“教材教”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新课程理念中提出了教师应当用教材教的观点,于是就诞生了一批追随者,很多教师转而研究和实践用“教材教”,比如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体现出“用教材教”的理念,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完全抛弃教材,一会说这个,一会说那个,学生倒是听得津津有味,但是教学目标已经完全偏离,一堂课下来,学生可能什么都没学到。这一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对于新课改的过度解读,长久以来,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吃透教材对于教学来说,应该是其他方法不能替代的。
然而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大部分教师都为了体现新理念,将“教教材”完全抛之不用,课堂中采取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花样,美其名曰创新。教材是载体,也是教学媒介,教师应当将两者统一起来,既不能单纯照本宣科,也不能脱离教材进行花样表演。因此,教师要想将“教教材”与“教材教”结合起来,首先就要将教材研究透彻,切实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与教材进行有效对话。其次,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要将自己的思维从教材中跳出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再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最后,教师再次回到教材,深挖教材的隐含精神,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经过这样一个循环,教师才算真正地做到了将“教教材”与“教材教”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已经完成了很多的变革,但是仍旧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因此,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应当依据现实情况进行理论研究,并进行相关实践,这样才能有效地改进自身的教学问题,贯彻终身学习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