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乃仁术源于人·仁思想

2021-01-02 22:59文/鲁
中国医学人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行医医德医者

文/鲁 进

作者单位/鄂州市第三医院

首先“医乃仁术”是什么意思?有人解释为:医者,首先要有仁爱之心,对患者要有慈爱关怀之情。医者,他的仁爱之术,来体现他的仁爱之德,又用他的仁爱之德救助患者,只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有仁爱之德,只有仁爱之德,才能修炼成仁爱之术。修养仁爱之术,是德与术的相通。其实,这些说的就是要有高尚的伦理道德才能行医治病。

医乃仁术是与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形成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伦理学又称道德哲学,“伦理”更侧重于社会,更强调客观方面,主要指社会的人际“应然”关系,这种关系概括为道德规范。伦理学包括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埃及印度伦理思想及西方伦理思想三个不同的体系,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髓就是中国传统医德。中国传统医德是中国古代医学道德和医学伦理思想的总称。一般说来,我国古代的伦理学传统的特点是:道德与政治紧密结合,为宗法等级制度服务;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儒家伦理道德对中国古代医德起着支配作用。

具体来说,我国古代医德有以下主要内容: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我国的中医伦理学的基本观念是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因此人的生命是世间最宝贵的。救人性命是医者本分,但正因医术与最宝贵的生命相连,所以从古至今都认为医者必须对生命抱有高度的仁爱精神,因此龚廷贤才说凡是来就医看病的人,是把生死的责任交给你,理所当然要慎重敬畏,不能随意轻视。《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我国医学和医德教育方面早期最为重要的论著。其《内经·素问》中的《疏五过论》篇提到医生应避免五种过错,《内经·素向》中《征四失论》提到四种过失,告诫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病。医学系人之生死 ,责任重大。《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全面论述了医德的要求,成为我国古代医德规范形成的标志,孙思邈提出的至理名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1的名言更能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术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仁爱思想是从医的基础条件,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提出医者从医要先明白儒家伦理道德,后才能熟悉掌握医学知识。医为仁术,必具仁心。“仁”是儒家核心教义之一,《论语·述而》也有记载,其中讲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儒医”代表了古代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的核心。《褚民遗书》(南齐)中曾言:从医治病者,不是仁爱之人不能托付的,不是聪慧明白医理对答的人不可以胜任的,不是廉洁淳良的人不可以信信的。《孟子·梁惠王上》也有提出:治病以不伤害为要,行仁者之术。夏良心在《重刻本草纲目·序》中说:“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3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古代医德的评价注重社会价值。医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医学道德标准对医疗行为所作的道德评价。医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行业中的直接反应。古代民间医家更看重社会价值的体现,通过不断专研医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获得社会广泛认同,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行为,筑构了更为丰满的社会医学伦理道德。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对医者的社会价值分为三个等级,“上医医国 ,中医医人,下医医病”4。古代医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遵循着儒家的价值观念,表现出 “见利思义”的高尚人格5。《吴鞠通行医记》中就提出优秀的医者为人处世,不沽名钓誉,不计较个人获利,这才是有德行的人。在古代儒士看来,学而优则仕兼济天下能够造福百姓,除此之外最好的济世之途就是行医,宋代范仲淹提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人生理想6。古代儒生与医生都有“惠民济世”的思想,认为以仁爱之心治理朝政,可平天下,以仁爱之心救助患者,则可将爱心传播到天下的百姓中,使家庭和睦,人伦有序,从而达到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这种对人的生存、处境和幸福的关怀以及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古代医家的观念中占据着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地位,治病、救人、济世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如《灵枢·师传》:“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

伴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后世的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吴瑭的《温病条辨》说道:“患者多么无辜,没有死于患的疾病而如果死于就医,这是医生治病还不如不要给予医治。学医不精,不如不学医呀。”古代医学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后世医者:一旦踏入医学行业 , 要鞠躬尽瘁一生;不求闻达于世,但求能够帮助他人。医生的职业决定了医生应有区别于普通人的道德素质,理应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严格的职业操守,以服务人类和公众利益为目的学医7。经过历代崇高素养医者的传承与发展,铸就了中国优良的医学道德传统: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行医宗旨。不图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普同一等,一心赴救的服务态度。尊重同道,谦和不矜的医疗作风。注重自律,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医者仁心,习医者要想真正掌握好医技,必须遵循中国优良的医学道德传统,重德、行德、守德、积德、修德。重德:治病救人心所系,立志行医德为先;行德:面对面问诊,心连心开方;守德:视名利淡如水,视健康重于山;积德:病人以命相托,医者以诚相助;修德:悬壶济世,两袖清风,医人医心,仁心仁术。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医生成为一个紧缺的职业,然而医生的职业道德开始被人们质疑,医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医患关系紧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患方认为医院和医生太看重金钱而缺少医德,不能体会病人的痛苦,同时怀疑医生是否维护患者权益及给予最有利于患者的诊疗。缺乏信任是当下最突出的问题。无论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市场经济时代,医生具有良好的医德是获取病患信任的前提,而良好的医德是构成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

随着生物医学的进步、尖端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现代化的诊疗设备和高效的药物治疗上的成功,让以往就医的患者更加注重快速高效的诊疗体验,对于医生的社会价值评价集中在诊疗效率上,从而使医生的工作目标转移到如何通过医疗手段有效的治疗疾病,而非病人。另外,部分医疗机构过分注重经济效益驱动,促使其围绕以医院效益为目标展开诊疗服务,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是捆绑了医生的职业道德。三是医生缺乏人文精神的培育。道德素养的社会评价不受重视,往往推崇专业技术者的技术成就,从而在实践临床诊疗中,很多医学生面对病人时表现出语言和情感交流的困难,当面对无法治愈或者没有改善希望的病人时出现“我能做什么”的困惑,这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医务人员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将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8

我想,先进的医疗技术并不能代替崇高的道德水平,很多卓越的医学大家,它们不仅有精湛卓绝的医疗技术,更有高尚的医德素养。我们缺乏对中国古代医德文化内涵的重视。中国古代医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儒学文化与医学人文的内涵都是尊重病人,敬畏生命9。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和“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一点也不过时!

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发,党中央紧急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命至上”的口号,全国各地医疗卫生人才陆续援鄂抗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卓越的勇敢逆行英雄,他们无不是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和“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践行者。

由此可见,伦理学是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古代人·仁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内容,而以儒道为主的传统生命哲学是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深厚根基10,古代人·仁思想深入融合儒家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为后世中医以仁为先,医乃仁术的思想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现代医学的发展更需有医乃仁术的思想,医疗技术的发展是用于造福于人类,促进人类健康发展,而如果没有心存仁爱之心创造的医疗技术对人类可能毫无价值,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只有将高超的医疗技术与以仁为先,医乃仁术的人文情感融合一起,才能让患者享受到完美的医疗服务。

猜你喜欢
行医医德医者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漫画中国历史之立志行医的华佗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章太炎好行医 无人敢求诊
非法行医两次以上触犯刑法